航空工程学院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学院党委“123457”工作布局,以育人为本,全员参与、整体联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稳步前进,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引领”科研育人
航空工程学院在近期的波音基金项目评审中传出捷报,有11名学生获得资助。该基金是波音(中国)公司在中国民航大学启动的大学生航空俱乐部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学子自由探索、融合创新,已经开展了十二期。航空工程学院学生申报人数逐渐增加,今年申报六十余项,取得立项十余项的好成绩。获得波音基金支持的研究生张涛表示:“我在撰写基金申请书过程中进一步梳理了发动机热防护技术发展现状,更深入了解了该技术领域的前沿。基金申报过程本身也是对我工作的凝练和提升,获得波音基金的资助是对我研究工作的最大肯定,进一步激励我的科研探索热情。”
航空工程学院在近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流动红旗”评审过程中荣获第二名,基地负责人武耀罡也获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航空工程学院近5年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8项,市级项目37项,校级项目119项,学生参与人数达到了千余人。无论是波音基金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科研探索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航空工程学院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参加科研活动的人数已经超过30%,形成“创新引领、积极探索”的良好氛围。
“知行合一”实践育人
除了鼓励学生们申报和参加科技项目,航空工程学院还积极探索“以赛促学”的实践育人模式。航空工程学院有一支支活跃在国家级竞赛中的队伍,例如郭庆带领的“互联网+”竞赛队伍、吴孟丽带领的“挑战杯”科技竞赛队伍、何振鹏带领的“机械设计”创新竞赛队伍、付宇带领的“机器人”大赛队伍,其中还有一只成绩斐然的中国民航大学航模队。
中国民航大学航模队成立于2013年,在马超和武耀罡等教师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为学生们逐梦蓝天的理想之地。在2021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中,航模队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中,垂直起降载运项目包揽个人金银牌,并取得团体金牌。一提到航模队,马超就感慨万千:“航模队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经过十年的摸索与改革,体系框架趋于成熟,队伍日益壮大,期间离不开老师与队员们的共同努力。航模队会继续踔厉前行,帮助热爱蓝天、热爱科创的学生们追逐着自己的航空航天梦。”
“融会贯通”课程育人
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活动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支撑。航空工程学院借助“新工科”专业改革的契机,面向“运输业、制造业两业融合”的行业发展趋势,适应“数字化、智慧化”的科技发展需求,重新梳理和打造了具有民航特色的航空宇航类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程经济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入,重视“设计和故障诊断”“运维工程管理”课程实践,并通过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普遍的提升。保研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2018级本科生廖湘力和保研到西北工业大学的2019级本科生王祎谈到“小型发动机”就滔滔不绝。他们两人均参加了陶源开设的“小型发动机设计和改装新工科综合实践项目”。他们表示,通过此综合实践项目将航空发动机原理、构造、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机的联系和实践,让晦涩难懂的概念豁然开朗。当亲手点燃自制的微型发动机时,一颗求知的心也怦然心动。
航空工程学院坚决落实教育教学攻坚行动方案,持续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类招生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努力发挥“课程育人”的支撑作用。同时学院以“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思想引领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完善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研育人”机制。学院以校内和校外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针对社会实践分类指导,落实课外学分制度,开设独立实践课,丰富实践课供给,不断提升“实践育人”的品质。
航空工程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新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知名航宇学科建设为主线,建立两类人才兼顾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和职业素养良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能胜任现代航空器智慧运维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建设民航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丁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