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罗汝霖 报道: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飞院各级团组织扎实推进“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以思想政治引领为牵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有机融入实践育人、劳动育人,教育引导学院青年大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组织化、常态化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共计开展400余次活动,1.2万多人次参与,总服务时长4万余小时,切实拓宽和丰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内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敬老志愿服务
一、抓好思想融合和实践融合,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建设
学院团委以志愿四川平台和学校第二课堂为载体,以立足学校、服务社会为原则,健全以志愿者工作部为核心的“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突出三个“注重”,实现在校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全覆盖。一是注重用志愿服务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通过对志愿者的广泛吸纳和多重培训,引导青年大学生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疫情防控、敬老助残、爱心支教、乡村振兴、环境保护、赛事保障等志愿服务,激励学校广大青年大学生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在真切的参与和深刻的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行合一,塑造正确的“三观”。

“民航知识进校园”志愿服务
二是注重用志愿服务活动动员青年大学生建功新时代。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劳动精神、劳动素质全面锻炼与提升的过程,学校各级团组织不断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内涵创新,按照“社会高度关注、学生普遍需求、具有实施条件、师生乐于参与”的思路,建立以“敬老服务”“民航知识进校园”为两大重点品牌,以“绿手指”公益劳动、“青春志愿·爱在社区”为常规劳动教育项目,以“雷锋月”“三下乡”“迎新季”“志愿科普”“献血周”“大飞机周”等志愿活动为支撑的项目体系,全年不间断地引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结合专业优势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建功,奉献青春力量。三是注重用顶层设计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立经常性招募与应急性招募相结合的机制,有效整合项目发布、活动组织、文化宣传等资源,实行学生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夯实基础框架;通过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保证有效运转;将标志性、品牌性志愿服务项目与团队建构相结合,从面向未来的角度、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规划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青年志愿服务,寻找新的突破口;及时对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获得的情感体验、思想体验进行积极的转化和升华,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讲好优秀志愿者故事,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做志愿精神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

“绿手指”公益劳动
二、践行志愿精神,勇于担当作为,中飞院青年用行动交出时代“答卷”
中飞院“雏鹰志愿队”、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等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了其枢纽型功能,在全校青年志愿者中有效起到了引领作用。一是抗击疫情勇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全校共计2000余名志愿者配合学校开展防疫战疫志愿服务,协助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共计4.1万剂次,协助维护核酸检测秩序共计500余人次,协助测量体温、食堂秩序维护共计700余人次,累计总服务时长超过6000小时;逾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寒假期间积极相应团中央号召,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积极投身社区、街道的疫情防控志愿工作,担任“宣传员”“保障员”“心理师”。二是精心保障有温度,用暖心服务擦亮学校青春志愿名片。民航青年好声音(第四季)比赛期间,学校4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500余名来宾、选手在交通接驳、酒店入住、现场保障、物资搬运、礼仪引导、防疫检查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周到暖心的志愿服务,耕获了民航业内无数好评。这也是学校大学生志愿者首次在大型赛事保障中,从规划筹备到服务保障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充分展现了中飞院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和责任担当。三是服务社会办实事,青春“红马甲”深入人心。一年来,学校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领域、新方式、新机制,结合专业特色和个人才能,融合线上、线下等方式,扎实推进以节能减碳、垃圾分类、消防急救为重点的社区科普志愿服务;围绕春耕劳作、义务献血、敬老支教、爱心义卖、三星堆讲解等持续开展服务本地的志愿活动;在教职工文体活动、珠海航展、消防宣传月及大飞机周等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保障,让中飞院志愿者“红马甲”形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