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谢万杰 报道: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中国民航大学各行业智库就疫情防控期间民航运输的发展态势,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与政策建言,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网络在线公开发布,以媒体发声的方式助力精准施策,传递民航信心力量。

“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分析疫情对我国民航运输市场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将之作为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来势汹汹,我国民航机场与航空公司的实际航班执行率从武汉宣布“封城”之后日渐走低;另一方面民航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物资运送、医疗队伍护送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各行业智库围绕“疫情对我国民航运输市场的影响”“疫情对中欧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影响”“疫情背景下航空旅客返程趋势”“疫情下我国航空货运市场形势及对策”“疫情对CORSIA碳抵消成本的影响”等主题展开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时刻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及疫情对民航运输业的影响,充分发挥智库资政建言和舆论引导等定位功能,发挥自身航空市场和航空安全的优势,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运输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化与专业化的分析,为行业政府、航空公司和运输机场等提供决策参考,为公众了解民航提供专业解读。
据“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李艳伟教授介绍,其研究团队克服时间紧、人员散和数据多等现实困难,采取团队成员24小时网络在线接力的方式,适时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并基于当前和预期形势进行专业研判,形成行业建议报告第一时间在民航资源网进行系列连载发布,截至目前,已累计报告文章7篇。
该系列报告紧紧围绕民航运输中心任务,从整体性、全局性出发,首先从我国民航机场全局角度考察疫情的影响,然后从中欧、中国-北美、东北亚、澳新等国际区域市场角度出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进行分析,给出大致航班恢复及影响的趋势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对国际市场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最后从我国主要航空枢纽视角出发,考察疫情对我国民航网络重要节点的影响,并对北京、上海、广州枢纽的运输市场特点进行分析,对短期或者长期发展给出建议。除此之外,对航企与机场复工复航的航线优先顺序,以及民航安全管理领域也积极献言献策。该系列报告文章通过有理有据的专业论述,对正面引导舆论,积极稳定预期起到了学术交流和媒体宣贯双重的作用。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则把关注点聚焦航空货运市场方面,在民航新型智库网站及中心公众号发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航空货运市场形势及对策建议》,文章肯定我国货运航空企业在国内应急救援物资运输中的突出贡献;同时指出放眼全年,此次疫情对于我国航空货运的影响将小于客运,建议扩大航空货运规模,提升航空公司与相关主体的协作水平,完善货代企业与上下游的沟通机制,增强集聚效应。
“中国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也在其中心公众号发表《新冠肺炎疫情对CORSIA碳抵消成本的影响分析》系列文章,通过专业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承担了相比发达国家更为巨额的CORSIA碳抵消成本,其对中国等国际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公平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进一步揭示了ICAO推行CORSIA的不公平性,积极发出中国民航声音。
“十三五”期间,学校积极对标国家和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求,在持续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主动补齐智库建设短板。自2016年起,学校陆续获批认定或成立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交通运输新型智库、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智库。目前各智库正以“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建设理念,明晰并聚焦自身研究领域,充分吸引校内外研究人员参与智库建设。未来中国民航大学各行业智库将持续为民航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建言献策,为民航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