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被誉为“工业之花”的航空发动机,绝大部分女性都会绕道而行。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师陈淑仙
迎难而上,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2014年,因教学科研业绩突出,39岁的陈淑仙被评为“全国民航优秀共产党员”。同年,中飞院聘她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授。
科研之路:学海无涯苦作舟
2006年,当陈淑仙从重庆大学博士毕业时,导师希望她留校任教。但陈淑仙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到教学、科研机构去检验、锻炼。“我是一个爱接受挑战的人,越是困难重重,越能激发我的热情。”陈淑仙说。
2007年3月,陈淑仙来到中飞院任教。自那时起,她就将做学问当成了毕生的追求。那时,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力量相对薄弱。陈淑仙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了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参与了10余个科研项目。她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转涡轮盘腔内流动结构转换机理及传热特性的研究”时,为节约科研经费,刻苦钻研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制实验设备和仪器开展实验,并取得了一项国家专利。
从2007年至今,陈淑仙在《Heat Transfer Research》(传热研究)、《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进展)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随着科研成果越来越多,陈淑仙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她先后被《Heat Transfer Research》《复合材料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聘为稿件评审专家。2015年,陈淑仙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专著《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她在种植“工业之花”的路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陈淑仙说:“我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心愿,是要将此书献给有志于振兴中国航空业的青年学子,愿他们从中得到收获、启发,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和维护事业与世界同步、同辉。”
红烛之光:孜孜不倦育桃李
敬业与忠诚是陈淑仙身上闪烁的红烛之光。
与少数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不同,陈淑仙乐此不疲。入职后,她除了主持大量重要科研项目外,还承担着本科生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研究生培养任务。10年间,陈淑仙年均完成的教学任务达600多课时。
对此,陈淑仙的同事、中飞院航空工程学院院长唐庆如评价说:“她几乎将一名教师、专家、学者能负责的工作一揽而尽,并且做到了极致。”
“教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我的岗位在讲台、图书馆,在实验室和生产一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科研相长,才能让学生受益。”陈淑仙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陈淑仙潜心钻研教学方法,以教学手段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让民航生产一线的实践信息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陈淑仙以“5+2”和“白+黑”的状态,奔赴各航空公司学习、考察,学校飞机修理厂和飞行分院更是不知跑了多少趟。在机场和公司,在各飞行分院和飞机修理厂,陈淑仙总是尽其所能地把能拍的都拍下来,再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而这些“干货”正是学生最渴望看到的“职场面面观”。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淑仙通过实践形成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其教学效果也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
“上陈老师的课就像在看一部‘民航百科全书’,不时会看到机场和航空公司的运行现场,再加上经陈老师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课本上的知识一下子就立体化了。”中飞院工程学院学生李洋兴奋地说,“听陈老师的课,你会仿佛置身于民航运输生产一线,在一边看一边学的过程中去想象、去思考。这是一种超级‘炫’的民航运行工作体验!”
2009年,由于中飞院要引进西锐飞机,陈淑仙赴美国学习。在美国之行结束时,陪着她回家的是国际视野和机型维护、复合材料修理、整机降落伞系统等一系列培训合格证书。
回国之后,陈淑仙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迅速进行培训教案编写工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中飞院和其他通用航空单位“孵化”出了100多名该型飞机的放行人员,有效保证了西锐飞机被引进到中国后飞得起来、飞得安全、飞得顺畅。
师德之美:行为示范化春风
与严谨、严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作风不同,陈淑仙对生活,对家人和同事、学生,又是充满着人情味的。
时至今日,中飞院11级飞行器动力专业毕业生于昊鹏提起陈淑仙仍万分感动。2014年1月,于昊鹏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正逢陈淑仙担任答辩组长。当他走进答辩场时,才发现自己带错了资料,而答辩学生众多,时间非常紧张。但陈教授宁愿耽误自己的时间,也坚持要等他回去取资料。待于昊鹏再次赶来准备开讲时,陈教授一句“别着急,先喝口水”令他至今感到“心里暖暖的”。后来,这篇“抢救出来”的论文被中飞院评为优秀毕业生论文。
“事后,陈教授又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话,并对我带错资料进行了严厉批评。”于昊鹏说,“她让我明白了马虎和粗心大意是机务维修工作中的大忌。”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陈淑仙狠抓班委的作用发挥,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成长、成才;面对困难学生,她除了自己资助外,还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借助集体的力量为贫困学生铺设畅通无阻的求学之路;对于生病的学生,陈淑仙只要有空就来到他们身边,帮学生打热水、整理内务,在必要时,也会开着私家车带生病的学生去看大夫;对于学业成绩接近预警界线的学生,陈淑仙通过微信、QQ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并整合家庭、学校和班委的力量,帮助他们迎头赶上。
也正是在这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陈淑仙在中飞院担任过班主任的班级年年被评为省级或校级优秀集体。
“陈教授用行动诠释了为人之师的责任。”她的同事赖安卿这样评价,“每逢晚上和周末,我们总会看到陈老师在办公室里工作,孜孜不倦,令人动容”。除了工作外,陈淑仙对同事的关心也常常令身边人感动。赖老师回忆,只要陈淑仙知道同事家里有困难,她都会打电话问候或主动上门帮忙,为其排忧解难。
陈淑仙的故事还在继续。也许她很平凡,和所有奋斗在校园里的教师一样,每天做着细致、琐碎的工作,一次又一次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一点又一点地发掘未知领域的奥秘,一年又一年地为航空安全保驾护航;她又很伟大,和所有在一线耕耘的人一样,索取很少,创造的事业价值却无可估量。中国的万里晴空有她们扛起的半边天,中国民航的发展有她们带来的一片蔚蓝!(《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李忠粮 通讯员谢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