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众志成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里,有这样一个年轻人,驻守在运行现场,为天路畅通保驾护航,用逆行的背影绘了就这个春天里最靓丽的风景,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平凡岗位上,坚守所爱,无问西东。

郑利彬,1988年生,北京邮电大学毕业,2012年参加工作,自2018年起担任民航华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终端网络通信室副主任,典型的技术型男生,工作缜密、细致,喜欢思考,善于观察。
“保证报文正常,帮助管制部门尽早把物资送到防疫一线,我们的努力也就值了”,说这话时,郑利彬已经连续上了3天的班,自发生疫情以来,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便扎在了值班运行现场,同值班员一起保障加强空管设备运行,带领值班员每日对机房和办公区通风消毒,跟踪值班员和隔离人员每日身体状况,坚持为进入机房的外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
2012年,郑利彬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因为对蓝天充满了向往,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民航华北空管局,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热情努力,积极上进,充满了阳光和朝气,善于思考和总结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所维护系统的要点。由于表现出色,2018年,不满30岁的他开始任职通信网络中心终端网络通信室副主任,该科室是网络中心重要的一线生产单位,主要负责自动转报、民航数据网、华北语音数据网、卫星通信系统和数套空管信息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承担着华北地区报文承转、雷达信号传输以及各种空管信息业务通信链路的保障任务。
作为保障信号传输的主要单位,为了在疫情期间,更好地向管制和其他兄弟单位提供24小时全覆盖的通信服务,郑利彬驻守在机房,坚守在岗位上。进入2月以来,北京首都机场迎来了连续三场的寒潮强降雪天气,特别是2月13日至14日期间,强降雪伴着强风,对卫星系统室外天线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压力,容易因雪衰而影响传输信号质量,值班员报告卫星室外天线结冰的情况后,郑利彬立刻赶往航管楼楼顶,在零下5度的天气中,进行室外天线的人工除冰除雪工作,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从而保障了卫星通信链路没因大雪而出现中断。
郑利彬在值班运行工作中,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和特点进行隐患排查,他发现交接班期间由于人员较为密集,存在潜在的传染隐患,于是带领值班员在交接班前后进行地面和台面的两次消毒工作,要求交接班时每人保持足够间隔。此外,在保障生产和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他还对运行手册、工程项目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细化了分工、明确了职责和时间节点,为全面复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郑利彬主动报名参加了通信网络中心疫情防控应急保障小组,就是在他坚守一线生产的同时,他的岳父因病离世了,面对刚刚失去父亲的妻子和刚满1岁的儿子,眼前这个稍显疲惫的大男孩露出了愧疚抱憾的神色,“等忙完这几天,一定回家好好陪她……”。
郑利彬用蓬勃朝气践行着当代通导机务人的精神,特殊时期选择逆向而行冲锋在前。每个人的青春岁月犹如白驹过隙,每一秒都异常珍贵,唯有诚实的面对自己,勇敢的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在回首来时路时,道一声青春无悔。(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徐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