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何佳霖、崔莹清、苏超 报道:2024年1月,民航上海医院迎来了建院40周年,从1984到2024,医院走过四十年风雨历程,正在迈向更宽广的新航程。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中国民航的高速发展,民航事业对于航空医学的需求日益增加,民航上海医院于1984年1月应运而生。建院初期,医院主要承担民航空勤、地勤职工及家属的疾病诊疗和健康体检任务。开院当年,医院就克服编制不齐、人员不足的困难,顺利完成民航上海管理局首次定向招收飞行员的招飞体检工作。此后,医院引进临床医护骨干为科室带头人,狠抓涉及医疗、行政、后勤等16个部门的组建与技术力量的配备,提高医疗质量、狠抓规章制度,为建成一个正规化、现代化的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1994年,建院1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民航上海医院为二级综合性职工医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随着环境的变化,医院一度面临发展瓶颈,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大讨论、群策群力,确立了“以医疗为主体,多种经营滚动发展,走小综合大专科之路”。与此同时,一九九五年六月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将华东民航空勤体检队建制整体放置民航上海医院,同年八月更名为民航华东管理局航空体检队。2001年,当时的民航总局根据CCAR-183FS规章,正式对民航华东管理局航空体检队体检医师进行了委任,体检队于2002年4月更名为民航华东管理局航空人员体检鉴定中心,主要承担民航华东地区航空人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体检鉴定和航空医学研究等任务,医院由此形成“以医疗为龙头,以疗养、体检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改革。2005年之后,医院经济效益开始好转,逐步走上良性循环道路。
2006年开始,医院着手新建工程的前期准备,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改扩建工程。2015年5月,民航上海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签署了组建合作医院的协议,由瑞金医院派出医疗管理和医疗护理技术团队,组建合作医院,依托瑞金医院的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全面促进医院学科发展、技术提升。
2016年5月18日,民航上海医院与瑞金医院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正式开启了与瑞金医院的首轮合作,第二冠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古北分院”,重点支持学科有普外科、骨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放射科。与此同时,医院新医疗大楼投入使用,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航空人员体检鉴定中心也搬入大楼,体检场地总使用面积达到3150余平方米,大大改善了航空人员体检环境。中心从由原来的单一的体检鉴定模式逐渐转型为航空体检鉴定和航空医学科研双翼齐飞,着重在航空人员健康风险控制方面开展医学研究,为航空人员身心健康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支持及健康管理。
2020年春,新冠疫情发生后,民航上海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把日常疫情防控工作和医疗业务工作一同安排推进,严格各项防控措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松懈的同时,为民航飞行安全把好第一道关。
2021年,民航上海医院与瑞金医院续签第二轮合作协议,在普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妇科、麻醉科,及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检验科等多学科方向开展深入合作。经过合作以来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当前的民航上海医院以普通医学为基础,以航空医学为引领,通过瑞金总院专家的“帮扶带”建设高水平科室优秀团队,努力为患者打造链接瑞金优质医疗资源的平台。
而在四十年的薪火相传中,民航上海医院更已经由建院初期120张床位的有限规模,发展成为集医疗、预防、航空体检鉴定、科研、教学、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2023年,民航上海医院门诊就诊人次同比2016年增长约240%,手术总量较2016年相比增长近600%,年出院总量已从创建初期的1148人次增长至7424人次。
站在40周年华诞的节点上,民航上海医院正持续开拓创新,精进医疗水平,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为民航从业人员的飞行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编辑:王亚玲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