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和多哥当地员工合影
8月14日~23日,在多哥二期项目即将完工之际,《中国民航报》记者走进非洲,实地采访了由中国修建的多哥共和国两座机场的建设情况。
我们将所见所闻汇总为7篇记者日记,欢迎读者跟随我们走进遥远而神秘的非洲大陆。
8月15日 星期三 多云转晴
气温:21度~30度
作息:6时30分起床、22时睡觉
三餐:烧饼、敷敷(一种多哥美食,材料是木薯,口感似年糕)+薯条、米饭炒菜
距洛美机场西南方向3公里处,是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洛美项目部所在地。2幢黄色的小楼,1幢办公,1幢住宿,它们构成了员工们远方的家。机场建设集团派驻洛美的中国员工一共不到20人,其中只有1名女性,他们当中既有20多岁的“小鲜肉”,也有50多岁的“老师傅”。

住宿地点

前方是非洲当地的农贸市场
“西瓜已经吃过十来个啦!”员工们在小院里种植了香蕉、棕榈和西瓜等。出国在外,员工饮食的安全和可口与否是公司优先考虑的问题。听厨师杨玉福说,他们的蔬菜采买自当地的农贸市场,猪肉来自一家当地的屠宰场,调料则来自中国人在洛美开的两家超市。

小院里种植了西瓜
“但这里产的辣椒、花椒都不够味。”杨玉福说,“雨季很潮湿,还得要吃点辣子。”
两位多哥当地的女雇员在给杨大厨做帮厨,杨大厨与他们语言不通,但长期的合作已经让他们彼此心领神会,杨大厨只需一个手势,两位姑娘便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杨大厨教了她们很多做饭的技巧。“我以前做饭从来不会切肉、切菜的,现在我的刀工越来越好啦!”多哥姑娘克兰蒙泰尔(Clementaire)说。

在多哥帮厨克兰蒙泰尔

多哥当地美食敷敷
院子里有一座篮球场。每天晚饭后,总会有三三两两的员工在这儿打球。机场建设集团有时也会和中国路桥等多哥的中资企业举办篮球赛,大家也从不计较输赢。

在多哥随处可见的非洲蜥蜴
小院里架着一口卫星天线,通过它,员工们能收看到包括央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在内的十多个国内电视台的节目。
此外,为了能让信息更快速地穿越一万两千公里,公司在小院里安装了洛美当地最快的宽带网络,带宽10M。这套设备安装后,小院的网速能够支持视频聊天了。有员工说,能跟家人聊上微信,便感觉空间距离缩短了。

小院里的篮球场
小院里每个月都会喷洒灭虫药,主要是为了减少一种在这里广泛传播的疾病:疟疾。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疟原虫的蚊虫叮咬,潜伏期最长可达1年。疟疾的临床表现与感冒类似,但如果没有及时对症下药,最终会导致患者死亡。在整个非洲大陆,除了阿尔及利亚外,都是疟疾的受灾区。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理由就是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经了解,除1名女性员工外,驻守在多哥的员工们都曾患过疟疾。患病最频繁的员工,曾经1个月“打了3次摆子”。(疟疾俗称“打摆子”)
每年春节,小院里仍有很多员工在坚守。除夕16时,大家会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穿越了8个时区的春晚零点钟声。

中方员工居住的小院
小院宿舍门旁贴了一副春联,写着:一帆风顺好运来,四季平安福门开。我想,这大概概括了员工们对海外生活的美好希冀吧。(《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徐仲超 图片/视频提供蔡博奇)
相关链接:
【记者在非洲】之飞进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