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在地面观摩人员齐刷刷的目光中,沿浦东机场第四跑道延长线升起高度,飞出去了七十公里。上升至三千米,飞机转弯飞向长江口一线——崇明、启东、南通上空,高度自由。”
近日,长篇纪实新作《中国之翼》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列入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是继“民航三部曲”《马上起飞》《飞往中国》《晨昏线》后,作家詹东新长期深耕民航一线交出的文学新答卷。
从1909年冯如造出第一架飞机,到今日东海之滨升起ARJ21和C919的坎坷历程,辉映的是一个民族在商用飞机领域的不懈追求与无限艰辛,唱响的是中国航空工业“永不放弃、寻优勇进”的精神之歌。《中国之翼》以中国商用飞机制造业为主线,叙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百年风雨与一朝破围。

长篇纪实新作《中国之翼》
一个多世纪 从“跌入谷底”到“柳暗花明”
民族工业史告诉我们,从晚清北洋政府开始,中国就紧跟世界潮流,将目光投注到工业制造的“皇冠”——航空工业。1909年,广东人冯如在美利坚的土地上造出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北洋政府时期,留学归国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等航空英才在福建马尾造出第一架水上飞机。国民党定鼎南京后,成立五家飞机制造厂(含修理厂),一时春风得意,迎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所谓“小高潮”,却因军阀混战、政治腐朽、经济疲敝,在日军的炸弹声中遭到无情摧毁,一夜归零。
建国后,我国在发展军机的同时,先后开发出初教5、初教6以及运输机运5、运7,直至积十年之功,收获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这是我国首次参照英美适航标准独立制造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宏大实践,时间上几乎与空客A320同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运10中道夭折,最终没能投入商业运行。
运10流产后,国内航空工业经过多年论争,商讨出所谓的“三步走”战略:一是由国外提供技术和设备,国内负责装配;二是与外国合作研制100座级支线客机;三是自行研发180座级大飞机。“三步走”战略理论清晰,落实起来却演变成一场无休无止的踢皮球大战,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和麦道合作组装麦道82、麦道90的计划,因其被波音兼并而化为泡影;和空客联合开发“亚洲空中客车”AE100的谈判,又因参股方的割席以及空客的“非分”要求戛然而止。自此,“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彻底失败,自研大飞机的打算更是成为空中楼宇。1980年后的二十年,国外航空科技一日千里,而我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国人痛定思痛,深感“关键的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能靠自己”。经过无数次的研讨与论证,首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昵称“阿娇”)横空出世。其于2008年11月28日首飞,后经过六年取证,投入批量生产。基于ARJ21的“探路”经验,蹲了半个世纪马步的中国航空工业终于迎来喷气大飞机时代。
宏观经济学家高粱在北京“亮马河会议”上点燃国产大飞机重启的第一把火。紧接着,科技部会议、北航大会议、香山科学会议不断添柴煽风,使火焰越烧越旺。两院院士王大珩呼吁及时启动大飞机工程,认为再也不能在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丧失“战机”。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论证办公室的领衔下,历时数年,国产大飞机项目终于尘埃落定,列入国家科技规划重大专项。张庆伟、金壮龙、贺东风……一代代商飞人接力相传,情倾新型大飞机。2017年5月5日下午2点,国产大飞机C919从上海浦东机场顺利升空,成为一道万众瞩目的风景线。
今天,中国商飞已向国航、东航、南航、印尼翎亚航空等客户交付超100架ARJ21飞机,累计开通国内外航线370余条,通航城市130余座,安全运送旅客超过760万人次。C919于2022年9月30日取得适航证,已有2架交付东航,正式运行沪蓉航线。此外,航程约12000公里的远程宽体客机CR929项目正稳步推进,国产航空发动机CJ1000、CJ2000也在密集测试当中。在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面前,中国航空工业努力补短板、战天堑,勇敢地寻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200多个人物 兼具“大”气象与“小”细节
《中国之翼》时间横跨一个多世纪,书中出现大小人物200多个,如王大珩、钱学森、徐舜寿等,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界、教育界皆有涉及。上至国家领导,下到普通百姓,有的叙其平生,有的寥寥几笔,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勾勒出几代航空人的群像谱系。
“大飞机定能成功,而我已战死沙场……”上个世纪,大量学界精英、华侨富商子弟,受“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思想感召,“笑富贵、千钧如发”,为大飞机事业殚精竭虑,无怨无恨。他们耕一行、择一事、终一生,在中国航空工业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战斗。多少人青丝染白,红颜成灰!
人物谱系里的一大重点为飞机设计师,从近代留学归国的巴玉藻、王助、徐舜寿、马凤山等,到新世纪我国自主培养的科学家ARJ21总师陈勇、C919总师吴光辉、CR929总师陈迎春……成千上万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轻设计师如雨骈集,相继投身接力赛,闪耀出各自光芒。适航取证是研制的延伸,需要对照繁复的规章,逐条验证试飞。这里有中国商飞的外场试验队,有国家试飞院的勇士,还有民航审定中心的终极“守门员”。钱进、赵鹏、赵志强、张惠中、蔡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曾在新闻中出现过。
作者詹东新提到,为了防止人物脸谱化,他通过多侧面、多角度还原细节,尽量使人物回归“正常人”。比如,C919首飞当天紧张得手心冒冷汗的机长蔡俊,将家从大上海迁往关中小城阎良的“西漂”商飞人董明佳,五十多岁考出商业飞行员执照的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等。有的章节则从亲人视角入笔,比如他写到,试飞员郭勇冠的妻子郑金娟对飞机声尤为敏感,每当听见尖锐的引擎声,就会不自觉地跑到外面、看看天上。毕竟自己的丈夫在上头,干的是“在悬崖边跳舞”的行当。
正如业内所评价的那样,《中国之翼》的人物描写兼具“大”气象与“小”细节。“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战胜困难的优秀人才。这样的大无畏精神,这样杰出的中华儿女,值得我们用文字去为他们树碑立传。”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杨扬说。
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 是纪实亦是“小说”
“欲戴王冠者,必承其重。”中国航空工业之路犹如一条充满荆棘的蜿蜒天路,过程盘根错节,事件起伏跌宕。《中国之翼》以纪实文体深度挖掘宏大而隐秘的家国历史,代表性地撷取时空中的点、线、面,勾连起一部立体的、放射状的世纪剧本。作品叙事宏大,既要多角度纪实,又要多方位写人,均衡复杂背景与特定事件,总结悲哀教训与历史经验。
反思过去,考量当下,回溯不忘重省。《中国之翼》折射时代与思潮的变迁,触摸历史深处的暗角褶皱,发起对我国航空工业百年沉浮的多元思考,适时的赞美与明晰的批评并存。“如果因为过去的挫折而不为,民机永无出头之日。”作品深刻喻示着,国产大飞机的成功,是我国从购买、加工到自主创新的螺旋型战略进跃,是我国航空工业带领上下游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的尖端突破。
詹东新在后记中提及:“从来没有哪一项目,包括‘两弹一星’在内,有大飞机工程那样虬根曲绕,蜿蜒坎坷,令人叹为观止。”为防止作品与“百科”混为一谈,他将纪实写成了“小说”,看似在记叙一个个真实发生的客观事件,却巧妙安排一幕幕大戏轮番上演,一批批主角配角交替登场,几起几落,回肠荡气,演绎出一部明暗交织、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
尽管书写的是重大题材,但詹东新还是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喊口号、不说大话官话、不有意拔高,语言力求“真、实、活”。他这样描述与“阿娇”的第一次邂逅:“我隐隐觉着机体微微向上仰起,窗外的草坪和建筑纷纷朝后倒去,塔台和海水相去甚远,飞机像一片树叶,被轻轻裹卷了起来,瞬间升上了天空,似乎缺少了离地而起的空灵。飞机钻进了阴森森的浓雾,唯能瞧见的是机翼尖处忽闪忽闪的指示灯,提示着人类,飞机在穿过厚厚的云团迷障。许多人又合上了眼睛,看似闭目养神,心里却在打着鼓。”
詹东新深知,就纪实而言,没有采访就没有文章。他实地走访记录,对谈上百位亲历者与参与者,为作品提供了翔实鲜活的养分。“我从专业的视角写专业的人和事,力争写出专业的作品,挖掘人性的闪光点。”聚焦大飞机的“买”与“造”、依赖外援还是自主创新等矛盾冲突,《中国之翼》穿插描绘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真挚情感,集欢笑与泪水、微言与大义于一身,营造出大气磅礴、回肠荡气的美学风格。

作家詹东新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是对我国航空工业百年跋涉的再一次凝视,书写了中国航空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新时代航空强国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讴歌了“永不放弃、寻优勇进”的精神和航空人无惧困难的拳拳红心。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评论家何向阳如是评价——“大气磅礴,展百年风雨沧桑画卷;永不言弃,唱响中国商飞奋进之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编辑:孙文瑾 校对:张薇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