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与湖南省贸促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城市空中交通(UAM)国际发展论坛暨eVTOL技术全国研讨会在2022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期间隆重召开。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副司长马志刚就“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推动通用机场与城市空中交通融合发展”作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参会嘉宾: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来到湖南长沙,参加首届城市空中交通(UAM)国际发展论坛暨eVTOL技术全国研讨会,与各位与会嘉宾共同研讨通用机场和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近年来,基于eVTOL航空器垂直起降新技术,为通航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改变了通航的业态,重塑了机场的概念与标准,并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谋划通航未来发展、重塑城市未来交通的有生力量。下面,按照会议安排,由我代表机场司进行发言,我的发言题目是《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推动通用机场与城市空中交通融合发展》,希望能与各位嘉宾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一、全面认识垂直起降新技术的发展,对通用航空和城市交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机场司落实国务院要求,扎实推进通用机场管理改革,机场数量由改革前2015年的61个发展到今天387个,增长6倍还多。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已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消防、旅游、护林、电力作业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稳步建设通用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成为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随着垂直起降新技术的产生,通航和通用机场的形态正在随之改变。与传统固定翼、多旋翼航空器和直升机相比,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使用电池作为能源,可垂直起降,对场地条件和净空要求大幅降低,极大便捷了城市交通作业。因此,随着这一技术的问世,城市空中交通的概念随即被提出,并走入了大众视野。欧洲航空安全局、美国联邦航空局先后提出,基于垂直起降技术的空中交通工具,将为现有的二维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提供高效、环保的三维解决方案;并且可与地面交通、地下轨道交通联通形成新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370家企业正在推进垂直起降航空器的技术研发,相关航空器设计概念产品已超过700个,包括中国亿航在内的全球6家创业企业,已先后上市并获得大量融资;空客、波音等传统航空器制造企业也跟进启动了研究探索。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26年,全球垂直起降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19亿美元;到2035 年,将有超过2.3 万架垂直起降航空器运行,并产生 740亿美元的全球航空市场;到2040年,共享航空出行、货运和短途航空将广泛发展,产业规模可能达到1.5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会超过3000亿美元。
2019年10月,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在新加坡完成首次载人飞行,并展示了其配套的垂直起降机场VoloPort。2021年4月,广西贺州发改委批复贺州生态产业园无人机基地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过9亿元;贺州姑婆山智能空中旅游飞行基地,探索投放20台“亿航216”载人无人机开展景区空中旅游航线测试,并提出规划建设全球第一个无人机航站楼。2021年8月,上海华东无人机基地首次使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进行超长距离海岛场景物流运输实践,进一步拓展了通航商业化运营场景。截至2021年4月,美国Joby Aviation已在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完成 562 次不载人城市环境的试飞工作。2022年今年“五一”期间,不少游客在湖南矮寨景区首次体验了无人驾驶载人观光飞行,每次航行约6分钟,游客均表示非常新颖和过瘾。垂直起降技术已在逐步走进大众视野。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充分把握通用航空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如何适应新型技术对通用机场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带来的改变,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国际相关组织与有关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垂直起降机场相关研究。国际民航组织下设的机场规划设计和运行专家组(ADOP),在今年年初的第四次工作会上,提出设立垂直起降机场工作组,启动研究相关机场的运行标准和管理要求。美国联航空局于今年2月发布《垂直起降机场设计》草案,已经进入征求意见环节,文件涵盖垂直起降机场的几何形状、空域、标记、照明、充电和电力基础设施等方面,将为垂直起降机场的设计提供初步指导。欧洲航空安全局于今年3月24日正式发布《垂直起降机场原型技术设计规范》(PTS-VPT-DSN),该规范在直升机飞行场地基础上创新制定了专用于城市场景下的垂直起降机场“无障碍区域”,以确保航空器的垂直航段起飞与着陆,并兼顾城市的环境与噪音限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垂直起降无人机机场运行》的国际标准,文件规定了垂直起降场的运行要求以及机场运营人提供的数据质量,但其不涉及机场运行程序、物理特性和设备要求。
在国内,民航局运输司发布《“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明确提出鼓励载人无人驾驶等新型航空器发展并带动城市空中交通(UAM)快速发展。2020年10月,民航局空管办公布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统筹推进包括城市场景在内的5大典型运行环境下的试点示范运行;其中,浙江杭州、河南安阳成为城市场景试点,正在探索开展包括垂直起降在内的载人试运行,将为我们制定相应运行规则和标准提供试点经验。今年8月,第二批7个试验区再次授牌,将进一步拓展城市管理等运行场景的应用。民航局适航司、空管办牵头,制定了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体系,机场协会和航驾协会积极承担相应工作,正在分别组织研究《轻小型无人机物流起降场建设规范》和《民用垂直起降机场飞行场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将为垂直起降运行场地提供具体指导方案。
二、准确识别通航新技术、新业态为机场管理带来的挑战
当前,欧美等国家已着手布局未来通航发展、城市空中交通发展的技术、产品和标准的战略制高点。垂直起降技术的发展,对机场建设、规划布局、运行规范和技术标准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是对机场技术标准带来了挑战。与传统直升机场相比,垂直起降机场飞行区的物理构型和传统直升机场虽然较为近似,但尺寸将更为灵活;同时其运营量显著提升,将会增加最终进近和起飞区的数量。传统的通用机场基本以目视飞行为主,机场的气象条件和目视助航设施非常重要;而垂直起降航空器却以无人驾驶、电子导航为发展方向,不再依赖传统的目视助航设施,对通信信号、电磁环境则要求更高。同时,垂直起降技术还将改变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要求,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其次是对机场规划建设带来了挑战。目前我国的通用机场大多数位于郊区,即便是城市的直升机场,也要考虑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基本上是在商业区的高层建筑楼顶建设高架直升机场。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由于其噪声小、场地尺寸要求小,可实现“点对点”运输,将会直接向城市核心区、居民区广泛布局。与此同时,垂直起降航空器还可以运行在“箱式”“地毯式”等简易起降场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施工的建设组织形式,现有的机场选址、建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业态的发展需要。
第三是对通用机场管理体系带来挑战。在昨天的通用机场建设与运营论坛上,我刚刚对《通用机场管理规定》做了简要介绍,规章要求直升机场必须执行《直升机场场地技术标准》,而用于临时起降的场地暂不纳入规章管理的范畴。由于垂直起降场地比直升机场更为灵活,场地要求更简易,严格套用直升机场的技术标准并不科学;其选址和建设与传统机场又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管理程序也无法直接套用;同时,垂直起降航空器未来将用于城市交通场景,开展载人载客业务,划作临时起降场地又存在安全风险,如何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既能有效保障运行安全,又适应其简易、灵活的特点,还需要行业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三、凝心聚力,依托通航新技术,共同助力通用机场和城市交通的未来发展
提前布局谋划通航与城市空中交通的未来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的工作要求,垂直起降技术为我们搭建了全新的赛道,压力与动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我们不主动谋划布局,将会失去未来的国际标准和规则话语权。时来易失,赴机在速,面对全新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应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以更加主动的心态积极开展垂直起降场地的探索研究。
一是聚焦新技术,组织成立专门团队,开展课题研究。面对垂直起降新技术对机场概念的重塑,国际相关组织、有关区域与国家已经先发于人,着手研究相关起降场地的技术标准与管理政策,但相关技术指标与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与不确定。机场司考虑将成立专项课题组开展针对性研究,一方面对国内外正在起草的起降场地技术标准进行研究,目前我们已经选派人员参与ISO标准的制定,正在跟进ICAO专项工作组的推进情况;另一方面将对相关技术企业开展调研,明确其场地需求,积极开展垂直起降机场的技术标准及运营实践探索。
二是围绕新技术,协会要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凝聚资源。目前,在垂直起降航空器研发领域,我们已有国内企业进入全球头部序列;同时,部分地区也率先迈出了城市场景下的试点探索示范;航驾协会和机场协会正在抓紧开展团体标准的编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希望相关协会积极搭建平台,把研发企业和试点单位等各方优势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凝聚产品、技术与标准的研发力量,积极开展多方研究探索,为通航新业态下起降场地的技术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三是服务新业态,行业各单位积极参与,推动管理创新。面对垂直起降新技术催生的通用机场新业态,以及城市未来交通的新形态,我们将与时俱进推动管理制度体系的革新,在这个过程中,机场司将始终坚持广开言路,欢迎各方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以包容审慎的原则,鼓励通航新业态的发展。希望全行业能够共同联手,群力群策,为中国民航的通用机场建设,为城市未来交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各位嘉宾,
通航发展前景广阔,新技术日新月异,各方热情高涨,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难点要去攻克,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行业内外各单位能够携手并进,共同开创通航发展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AOPA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