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全国民航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春秋航空、西安咸阳机场、民航局空管局、内蒙古监管局的代表分别围绕航空安全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空管运行、行业监管作了专题发言。四个单位的经验和做法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现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如履薄冰保安全

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志杰
春秋航空敬畏安全,坚守“三个底线”,强化“三基”建设。春秋航空成立14年,安全运行14年,累计飞行195万小时,运输旅客1.28亿人次。
春秋航空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保证安全是公司生死存亡的最高原则,是发展存续的生命线。公司确定总裁以主要精力抓安全,安全总监以全部精力抓安全,分管副总以管理范围抓安全;编制两级“安全责任清单”和“责任追究清单”,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层级、各岗位。
虽然春秋航空实施运营低成本模式,服务于普通大众,但在安全上高标准,决不吝啬安全投入,不降低安全要求,并连续13年在民航企业安全保障财务考核中名列前茅。目前,春秋航空拥有和机队规模相匹配的专业人员实力,各关键岗位均满足局方要求并有至少10%的余量。
春秋航空严抓资质能力建设,制定飞行、维修放行、签派员等关键岗位评价标准,开展关键岗位能力持续评估,推行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和普遍性问题为导向的差异化训练,实施教员资质管理,实施教员、检查员责任倒追究机制,严格把好资质晋升关。春秋航空持续开展班组建设,制定班组效能评价标准,引导自主管理,以赛促学、以学促管。
同时,春秋航空以法定自查为契机,创新监察手段。融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提高监察效率,全方位排查安全隐患,不留死角,通过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铁的作风,加大违章事件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的精神得到了较好落实。
此外,春秋航空形成了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安全绩效管理思路,以数据驱动安全管理,建立以五大安全数据库为基础的安全数据中心,打通与其他生产运行系统的关联渠道。
在绩效量化方面,春秋航空以绩效促进安全管理加强。绩效管理做到“五个测量”:测量公司安全目标、SMS设计功能、公司风险管理效果、组织和个人能力状态、企业积极安全文化。
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春秋航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履薄冰保安全,脚踏实地谋发展,全力以赴实现更高质量的持续安全。
在真情服务中贡献西安力量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卫昭昌
服务是民航业的本质属性,“真情服务”是民航发展的底线要求。今年以来,围绕民航局工作总体要求,西安机场以西北民航“创新引领、真抓实干”为指导,在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努力增强旅客真情服务获得感,开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西安机场以创新运管委机制为牵引,搭建服务协同新平台。一是基于大型机场多主体运行的特点,实现地面环节从过去机场“单方干”到当前所有运行主体“共同抓”的深刻转变。二是复制运管委常态化会商协调机制,建立旅客服务环节协同管理体系。三是基于A-CDM丰富的运行资源,启动T-CDM平台建设项目,融入旅客候机动态和服务进程数据,让站坪和航站楼内信息实现及时联通及紧密衔接。四是着眼于全流程联动效率提升,丰富设施资源,优化调度模式,让旅客出行更加顺畅。
其次,西安机场以航班正常性为引领,提升运行保障新水准。一是着眼于运管委作用发挥,推动流程优化和内部组织变革,打通运管委与主要运行单位之间的业务衔接边界,逐渐强化运管委的实体职能。二是着眼于放行协调能力提升,充分融合A-CDM和CDM系统的数据交互,提高空地放行协同的精细化水平。三是着眼于航空器运行效率提升,以东联络道投入运行为契机,联合西北空管局统筹优化南北飞行区的停机位、滑行道和跑道等资源配置。四是着眼于外部力量支援加强,对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建立集陆空保障于一体的联动响应机制,在对重大任务、极端天气处置过程中,有效借助社会资源提高应对能力。
最后,西安机场以服务品质为主攻方向,聚焦旅客乘机新体验。西安机场紧盯满足旅客多元化出行需求,紧盯新技术推广应用,紧盯商业管理模式转型,紧盯一线服务能力提升。
西安机场将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把真情服务始终贯穿于机场服务的全过程,把增强旅客对民航服务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支撑陕西“三个经济”建设中发挥民航作用,在参与“中国服务”品牌打造上贡献西安力量。
以“四强空管”建设为主线
以提升运行效率为目标

民航局空管局局长 车进军
今年上半年,民航空管系统锐意进取、奋力攻坚,共保障航班起降520多万架次,同比提高7.2%。航班正常率达80.35%,同比提高0.83个百分点,为全年航班正常率达到80%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航空管系统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确保空管运行方向不偏。民航局空管局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结合空管运行实际,切实把初心使命转化为服务民航发展、服务安全运行的实际行动。
民航空管系统以“三基建设”为重点,确保安全运行底线不垮。加强带班主任、管制检查员等关键岗位管理;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危险源数据库;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在基层一线推行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
民航空管系统以“四强空管”建设为主线,提升运行质量力度不减。一是充分发挥新技术对空管安全高效运行的支撑作用。启动广州、深圳机场航空器尾流再分类管制实验运行相关工作,在北京、广州机场组织实施了连续爬升/连续下降常态化运行,在天津—广州往返航路成功开展了四维航迹试验运行。二是加强流量管理体系建设。流控措施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空管运行品质明显提升。三是强化与机场、航空公司三方协作。注重发挥空管在机场运管委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CDM与A-CDM系统互通,举办了全国民航首期机坪管制+1培训班。四是加大航班延误治理力度。做好重大保障活动及复杂天气会商和复盘工作,空管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民航空管系统以基本建设为抓手,改善空管运行环境干劲不松。深入实施空管“强基工程”,加快推进青岛、成都等新机场空管工程建设,举全系统之力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程建设和运行筹备各项工作。目前,民航通信网、东西部ADS-B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民航“三中心”工程今年底土建整体竣工。
下半年,民航空管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打好大兴机场投入运营攻坚战,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保障工作,绝不辜负民航局党组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为行业转变监管方式提供参考经验

民航内蒙古监管局局长 周建国
近年来,内蒙古监管局三度被民航局确定为监管执法模式优化调整试点单位(即新监管模式试用单位、SES试运行单位、科学抽样数据模型试点单位),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试点工作。
在两年多的试点工作中,内蒙古监管局大力推进以“精准监管”为主攻方向的监管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把握一个契机,用好两个工具,关注三个环节,实现四个转变”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以新监管模式试点工作为契机,用好“非现场监管”和“企业法定自查”两个工具,重点关注检查计划管理、行政检查实施、发现问题处理三个环节,逐步实现监管理念从“盯人盯事”向“盯组织、盯系统”转变,监管方式从传统方式向精准化、差异化方式转变,监管效能从“高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企业安全管理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内蒙古监管局深刻领会精准监管的核心要义,尊重客观规律和行业特点,力求推进“五个精准”:推进监管计划的精准编制,推进监管资源的精准调配,推进监管方式的精准选择,推进监管理念的精准转变和推进监管手段的精准使用。
两年实践证明,精准监管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监管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是解决行业快速发展与监管资源不匹配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互联网+监管”在民航的具体体现。
在试点过程中,内蒙古监管局得到了民航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目前看来,已基本实现了“四个变化”:一是从手工制作执法文书到全部实现基于互联网的SES系统执法,二是从粗放式配置监管资源、多头无序的重复性监管到检查计划充分调整融合,三是从监察员往返奔波的高资源消耗型监管到多个领域实现非现场监管,四是法定自查从“先期试用”转变为“常态运行”。
下一步,内蒙古监管局将继续做好三个试点工作,进一步把试点经验转化为制度化、标准化、精准化的成果,为行业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