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社舆情分析中心权威发布月度舆情报告,报告对2018年8月民航热点话题进行排行,筛选出十大热点新闻。
分别为:
1、中国内地引进首批空客A350 已投入运营
2、首都航空一架飞机疑遇风切变 备降深圳机场
4、海南航空开通广州=特拉维夫直飞航线
5、首批民航领域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公布
6、扎实推进通航分类管理 促进通用航空“热起来、飞起来”
7、美国航企为何纷纷取消多条中美航线?
8、58平方公里飞行区域的华东无人机基地将在沪启动
9、美国对航空公司员工偷驾飞机坠毁事件展开调查
10、南航发布“互联网+”战略 大力推进服务智能化、电子化
其中,中国内地引进首批空客A350,已投入运营、首都航空一架飞机疑遇风切变,备降深圳机场等话题,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事件一:中国内地引进首批空客A350 已投入运营
8月9日,国航、川航引进的首架空客A350飞机从法国图卢兹相继抵达北京、成都,成为中国内地首批接收空客A350的两家航空公司。国航、川航的空客A350飞机分别于8月14日、16日执行北京-上海、成都-北京航线的航班任务。空客A350的到来与投运,立刻受到诸多网友的关注,并引发了热议。
空客A350在最新科技和新材料应用、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很多网友都注意到了空客A350翼尖的“圆月弯刀”,对“圆月弯刀”的设计到底有什么实际作用产生了疑问,无论行业内媒体还是社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解释,酷似“圆月弯刀”的翼梢小翼,是仿造猎鹰翅膀的造型开发而来,优化机翼末梢的气流走向,从而增加升力、减小阻力,进而降低油耗,达到增加航程的目的,A350航程可达15000公里。
从空客A350外型看,网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它的“墨镜”,澎湃新闻采访时,空客表示,这副“墨镜”就是为了颜值!简单的说,就是“帅”。另外,川航的空客A350飞机颇具“四川味道”,也受到网友的关注,机身彩绘有炫丽而萌爱的熊猫主题,网友们纷纷点赞,刷爆朋友圈,称川航的A350为活脱脱的新晋网红。
国航空客A350首飞北京-上海,不少媒体记者亲自体验。《中国民航报》发表了《凤飞翩翩 不负所望——体验国航空客A350首航北京—上海》、《中国交通报》发布《国航首架A350客机完成首航,快来看超炫视频!》,北京电视台发布视频新闻《中国大陆首架A350首航 记者体验全球最新一代宽体客机》,记者们通过自己的视角,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对空客A350做了更详尽的介绍。也有网友称:“空客A350,值得体验一把”。
此外,《中国民航报》还为此新开了《A350 In中国》栏目,将从市场布局、飞行体验、设计制造等方面,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向旅客全方位介绍这款新机型,进而展示中国民航在提供真情服务,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事件二:首都航空一架飞机疑遇风切变 备降深圳机场
8月28日,首都航空公司A320/B6952号机,执行CBJ5759北京—澳门航班任务,机组9人,旅客157人。该机11:16在澳门机场落地未成功,机组申请备降深圳机场,宣布MAYDAY状态(紧急状态)、开应答机7700,报告左发和起落架故障。飞机于11:58在34号跑道落地,后发现前起落架2个轮胎全部缺失,飞机在跑道上紧急疏散旅客,12:13旅客撤离完毕,撤离中5名旅客身体不适送医院检查。
该事件发生后,舆论迅速发酵升温,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据中国民航网舆情监控系统显示,微博是此次事件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共监控到23400余条消息,当日舆情峰值达10362。行业内外的媒体纷纷对此事件进行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事件发生后仅1个多小时,首都航空官方微博即发布消息称该航班在澳门机场降落时疑似遭遇风切变,已安全降落在宝安机场,机上157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已经平安撤离。 事件发生后4个小时,中国民航网发布了民航局对此事件的通报消息,表示民航深圳监管局已介入调查。通过次事件可以看出,首都航空和民航局的回应速度都是非常快速的,在短时间内发布权威消息为引导舆论导向起到了正面积极地作用。网友们均表示:平安就好!并未引起新一轮的舆论风波。
28日晚间,@澎湃新闻微博发布秒拍视频《3D还原首航客机备降:40分钟生死未卜》,视频直观、详尽的展示了事件的发展情况,一经刊发,即在微博中广泛传播,被转发1000余次。有很多网友对什么是风切变也提出了疑问,对此,多家媒体也都刊发科普文章,介绍了什么是风切变、风切变的类型和风切变的表现形式等知识,强调了‘风切变’往往发生在飞越海岸线、高山背风面、冷热空气交汇处和穿越积雨云等情况下,如果乘客全程系好安全带,并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网友们了解了风切变后,也表示安心了不少。
此前,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吴涛发表《典型案例反思安全 长周期下的民航运行安全问题》一文,分析了民航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创纪录的安全长周期下,不断出现的运行不安全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文章指出,必须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向全行业鸣醒警钟,生命必须敬畏、事故不能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