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忘记密码点击注册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杨学兵
首都机场集团战略发展部高级经理,高级经济师、律师,北京大学本科生,清华大学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管理决策研究特聘高级顾问,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在《中国民用航空》、《民航管理》《中国民航报》等媒体发表论文数篇。曾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办公室、规划发展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飞行区管理部、空港货运公司等部门负责人。
根据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是完成中央赋予民航这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性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 不仅仅是机场自身,而是各类民航主体跨界协作;不仅仅是航空运输,而是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融合;不仅仅是交通功能,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平台;不仅仅是内部协同,而是面向全球网络重要节点;不仅仅是国内领先,而是全球航空枢纽的排头兵。
2016年7月1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北京新机场航空公司基地建设方案有关事项的通知》(民航发﹝2016﹞50号),明确提出东航、南航等天合联盟成员整体搬迁至北京新机场运营,并作为北京新机场主基地航空公司分别承担北京新机场航空旅客业务量40%的目标进行基地建设。对于整体搬迁至北京新机场运行的主基地航空公司设置4年过渡期,其原有在首都机场的所有国际、国内及港澳台航线航班可全部平移至新机场,同时停止其在首都机场新增航线航班,并将在国际航权、航线航班资源分配、机场收费、首都机场原有资产处置、经营地面服务业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置4年动态调整过渡期,这是根据世界级机场群发展规律、全球民航发展趋势和我国民航发展现状,所作出的综合判断。由于主基地航空公司是北京新机场运营的主体组成部门,这必将引发机场、空管、综合交通、公共政策等主体,都将围绕4年过渡期作出战略安排。
冯正霖局长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城市群和机场群联动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民航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正在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
民航局《民用运输机场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由大型枢纽、中型枢纽、小型枢纽、非枢纽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组成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服务广泛的国家综合机场体系。《规划》具体界定了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分类框架,对进一步明确我国运输机场的分类,特别是对枢纽机场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规划具有先导引领作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制定总体发展战略,清晰愿景目标、明确核心使命、谋划战略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不仅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而且对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机场是不是应该企业化经营,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停止争论。《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关于"民用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引发了更多专家学者的新观点。笔者认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同样可以企业化经营,比如通信设施、城市自来水设施、高速公路。机场从属性上是城市基础设施,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完全应该实现企业化经营,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机场向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产品,并相应获取一定的现金流,当现金流足以支撑机场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可以实现企业化经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民航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民航局党组审时度势,及时出台《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等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重大政策,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战略部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