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大家好!很荣幸在这儿把香港航空提高航班正常性的一些工作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也希望我们这些经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同时,我们也很期待聆听更多的经验分享,向大家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简单介绍一下香港航空。香港航空也是一个中等规模,目前的航点有接近40个,现在网路已经是到达了全球的所有的地区。飞机以大型机为主,一共有22架A330客机,还有新进的350有4架,剩下就是321短程的飞机,每天航班数大概是120个。我们下一步机队的扩展规模也是很有进取性的,350客机准备在2020年以前要增长到21架。
作为一个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在营运方面有着一个至高的标准:安全第一。我们不断地、持续地来改善服务工作。再有就是今天的一个主题,OTP,飞行要争取正常。
我们也是做了很多思考,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安全、正常、服务,还有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平衡好、处理好。要把安全、服务和正常的关系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这对日常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
影响飞行正常的因素有很多,有外部的,空域的,天气,保障的,资源等问题。作为一个航空公司,当然内部问题也很关键。像航路的结构问题、公司发展的速度对整个运行品质的影响,以及公司拥有保障运行品质的体系建设,这都是作为一家航空公司,对航班正常性非常关键的一些影响因素。
香港航空对运行品质有一个体系的管理要素。首先,来驱动我们做决策的是旅客的体验。今天听到了很多有关对旅客体验方面的诠释,我觉得我非常赞同,公司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驱动力就是旅客的体验。再有要从源头上抓,航班正常性也好,运行品质也好,不能说航班开始运行了以后才着手抓,在开航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来筹划,合理的来研究,提前做好准备。
还有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抓难点问题。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用一些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难点问题。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没什么绝招,还得抓细活。在香港航空公司内部有个要求,就是要死磕这些细节,要算大账,但是要抓细节。航班正常性这个工作也是这样,一定不能放过那些微小的东西,因为太小而不抓。实际上这些细节累计起来就能够成为影响航班正常的一些关键要素。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处理航班正常工作这一块,我们非常看重延后服务。要主动抓,尽量不让航班延误,但是我们也非常看重延误后对旅客的一种服务,这是五个方面,五个要素组成了香港航空的运行管理品质体系的这样一个要素。
香港航空在航班正常性方面应该说有很多深刻的教训,若干年以前,我们跟其他的一些先进的航空公司比较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也受到过批评。所以,批评让我们更加重视了航班正常的这块工作,运行品质的这样一个重要性。把它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看,从一个航空公司的角度看,这不仅仅是一个客户体验的问题,可以把它上升为一个航空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说眼睛要向内看,要对着自己来查找问题。因为影响因素比较多,出了问题以后老看别人的问题就比较难进步。所以,眼睛向内查找问题。然后要抓住细节,而且要持之以恒的去抓。我们形成了一个Top-down的这样一个管理的体系,就是全公司应该从上到下,对航班运行品质形成这样一个管理体系,大家不论从分工也好,责任方面都分的比较清楚。像董事会,主要要研究发展战略,要提出总体要求,确定目标,然后还要解决好人财物的这样一个投入。
作为公司的运行管理团队,更重要的是要领导团队对这个航班运行的品质进行统一的组织领导,然后针对要求,制定我们相关的实施策略,还有就是推动这个体系建设。因为不能靠某个部门,或者是某几个部门在那儿单打独斗,要把公司整个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运行品质提升的这样一个体系化管理的局面。
要成立一些关键部门,比如说现在公司的运行管理中心,他们就是主要来负责运行管理品质和航班正常性的部门。再有就是跨部门的一些协同,就是要做到每个部门都有任务,每个部门都有分工,然后每个部门都有责任。
香港航空整个管理体系就是这样一个构成,董事会也要尽到责任,这个还是很重要的。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个投入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工作最后要是能有一个好的结果,那是离不开投入的。比如说,这几个都是我们下面的一些服务公司,HAGSL是一个地勤服务公司,SATS也是一个地勤服务公司,PAPAS是飞机工程维修这样一个公司。这些公司原来不属于香港航空,我们专门组建了一个地勤服务公司做好我们的地面服务工作。像HAGSL原来跟香港航空没有什么关系,它在香港原来在机场运营都有牌照,要不然用它,要不用另外一个,你选择的机会不大。如果这几个地面服务公司他们的工作的品质都不好的时候,你基本上没得选择,你要想法管理这样的公司,光有一个服务的契约是不够的,把这些公司收购了,投资以后我们直接去参与管理,参加运营,这样它的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就提高了,而且提高的幅度还是蛮大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关于机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香港航空的机队非常年轻,平均的机龄不到5岁,而且我们有规定,就是要有一定的备份运力,不管平常的生产任务再重,还是要预留一定的备份运力来使航班正常性工作能够得到备份。再有就是监督指导方面的工作。
这是我们公司管理团队的一个主要工作了,主要是要把保障体系建设好,统一的管起来,这里有很多具体内容,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一起提高运行品质。还有成立这些专门的机构,他们有很多具体的任务,要确定重点的工作项目,有具体的分工,有严格的标准,奖罚要分明,再有就是一些跨部门层面的工作了,因为时间有限,我不能去讲的很详细。
总而言之,就是要公司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上至下,一块对运行品质进行管理,所有部门都调动起来,而且这是一个闭合的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的螺旋的循环的过程。
有几项重点工作,首先要抓源头,没开航的就开始做分析了,做研究了。商务部门提出的哪些要求是能够实现的,哪些不容易实现或者有风险的,要提前的进行分析、修改、完善。在航班还没有运行之前,就开始把一些工作完全准备好。
再有抓始发航班,一个飞机一天也得飞五六个航段,也是很正常的。要第一个航班就延误了,以后的累加起来很严重,所以要非常重视始发航班,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两个航班都是从浦东到香港的,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最后取得了成效。从浦东始发航班准点率排到外航第一了,原来是很差的,大家看到航班正常率从2016年这么低的数最后提到了这个数,应该说工作是有成效的。还有自己研究的一些工具,我们叫工作单,这个工作单确定了你这个运行保障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你必须在这个时间限制的范围内完成这项工作,如果完成不了,那么就可能面对公司进行的调查。
公司的要求往往是比较严的,比如说始发航班的关舱门时间要比正常的提前7分钟,中转的提前5分钟。再有也非常重视长航线,因为旅客为长航线的旅行支付的更多,我们觉得作为一个航空公司应该让旅客能够有更好的旅行体验。所以对长航线的OTB航班正常性工作非常重视。对每一班延误的长航线航班都要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找出原因,然后找出解决方案,标准是非常严格的。我们长航线保障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保持了一个88%以上的航班正常率。
比如说是从奥克兰到中国香港的,要中转一个从香港到印度的航班,由于前期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旅客中转有一定的问题,这样导致了航班正常性不高,我们马上就开始采取措施,调整时间,甚至是调整飞行速度,当然必须在严格符合公司的SOP的基础上来做的一件事情,调整时克的时候领导亲自到现场协调这些时刻,应该说航班正常率一下从37.9%提升到79.3%。
再有一个就是对重点航班的监控,所谓重点航班除了刚才讲的长航线之外,就是从历史数据上看就是延误的次数比较多的航班,而且它可能回来以后,从出站以后,返回香港以后,可能时间太晚,时间太晚就有一个噪音的问题。香港机场对噪音控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它规定了你这个航班如果晚了,晚上十点钟以后回来,QC就受影响了,QC受影响,以后甚至影响你在香港机场取得新的时刻。所以,我们把可能对QC有潜在影响的航班,和从历史数据上看延误的比较厉害的航班我们都作为一个重点的航班进行全程的来监控,每一班都根据情况进行优化。大家伙干活就是围绕微信群,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先进的工具,大家在微信里面建个群进行沟通。有时候一干干到十点,甚至十二点大家还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要系统的分析延误的原因。这张图想强调的就是实际上航空公司在提高正常性方面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比如说,这里讲到的这些原因,还有这里讲到的这些问题,我觉得是作为一个航空公司来讲,可以做大量的工作来使我们的正常性能够得以提升。
再跟大家汇报的是我们非常重视延后服务。我们运行的决策是以旅客的体验为标准的,只要是旅客需要并且能提高旅客体验满意度就进行决策,这个是在运行过程中毫不犹豫坚持的一项决策标准。另外,公司还制定了很多手册,要把流程全部标准化、系统化。再有就是在手段上,也尽可能的为旅客提供一些便捷的、自动化的一些服务。比如说,航班延误以后,旅客可以简单的通过扫描一下公司提供的二维码,就知道这个航班延误的程度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变化。而且这个二维码是在不断的更新的。
延后服务工作也是有挑战性的,旅客延误以后情绪都会很激动,有时候甚至有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但是我们会在延后以后采取所有的措施消除减少旅客对旅行体验的一些负面影响。当然,我们的旅客现在对航空公司的工作理解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一些复杂的、自然的天气的时候,大部分的旅客都以一种比较合作的态度配合航空公司延后服务工作。
要抓细节,不能因为这个事小就不抓了,航空公司的工作就是要持之以恒抓细节,抓这些小细节累积起来就形成效果了。举的例子,公司从一个候机楼搬到另外一个候机楼,这样旅客的登机时间就延长,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把登机牌上都画上图,旅客非常清晰的知道从那个路径到底登机口,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因为路程增加而造成的航班延误。事实上是我们搬迁了新的登机口以后,航班正常率还提高了。
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得非常细,我们安排停机位的时候会尽量避免远机位,帮助机组省出一两分钟能够早点到达飞机上,确实真的就是一分钟、两分钟的这么抠出来的。包括旅客中转,机场的交通,都是一分钟的算,把工作做到最细。还有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比如说登机口是两个通道的,其中一个是给头等舱和商务舱舱通道旅客的,另一个给经济舱客人通道的,如果头等舱或者商务舱没有旅客,两条通道就都给经济舱,就是一定要灵活的来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虽然是小事情,但是确实可以帮助航空公司把航班正常性的工作做的更好。
比如说,日本北海道,每年1-12月份就容易大雪,封机场,公司都提前准备好,运行决策部门把运力都安排好,及时出手,帮助旅客。实际上Sapporo的天气保障每年很也挑战,但是公司每年都准备的非常充分,香港民航处对香港航空在圣诞节期间对旅客的保护应该说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去年北海道下大雪,香港航空永远是第一个出现在日本的北海道机场的航空公司,把旅客接回,这个已经保持了好些年,因此香港航空还受到了奖励,也得到了旅客的认同。这些就是我们在保障过程中与大家分享经验的一些图片。
刚才讲的是雪中送炭,然后我们还想讲讲锦上添花。A,就是我们标准的一个服务。但是,我们要做到A+,就是别人有的我们要有、要做好。但是,别人没有的我们还要做到。比如说,运送大型的乐器产品,我们现在都有了。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服务,因为旅客难免在乘机的时候在飞机上忘了点东西什么之类的,我们把旅客遗失的东西拍个照片放到网上,旅客在网上一查就知道自己的东西在哪儿,然后就联系我们过来找,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都是一些及旅客所想的一些服务。
比如说,FamilyZone的值机柜台,就是把一家参与旅行的客人和在生理上有一些困难,有些残疾的客人集中在一块来协助他们做Checkin。这个产品也是旅客非常喜欢的。
总结一下,提高航班正常性不是一句空话,作为公司也好,必须要有投入,投入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疑难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公司的领导要高度的来重视这项工作,因为大家知道航空公司要盈利,要安全。还要把这个航班正常性的工作、运行品质的工作提大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看。然后,从源头上抓,不能航班开始运行以后才开始抓,而且运行以后要不断的review航班正常的特点。再有就是要解决这些难点的问题,还有要使用一些比较科学化的一些工具和手段。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延后服务,因为航班不可能不延误,航空还是靠天吃饭的一个行业,很大程度上运行的正常要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所以,一定要把延后服务的意识提高起来,这也是经常教育员工的一个方面。
前面CITA他们讲的非常好,我非常赞同,就是旅客的体验是我们工作最大的驱动。香港航空也是把旅客的体验作为做好所有工作的最大驱动,只要旅客的体验能够提升的工作,我们都会去做,而且都会放到一个优先的位置来做。航班正常这项工作最大的驱动也是旅客的体验。当然,我们也很关注自己的品牌。但是我们更关注的就是我们旅客的体验。只有旅客说我们好,我们才真正的感觉到放心,认为自己是好的。
另外,航班正常不是一个公司在战斗,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一个公司来讲是这样,对业界来讲也是这样。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业界的合作伙伴,包括机场、空管部门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局方对航班正常性工作的要求现在越来越高。香港航空在航班正常性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点成绩,与业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自己也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努力。借此机会代表香港航空对方方面面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在运行中给予了我们非常宝贵的支持和合作。我的汇报就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