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的选择却最正确

(李为民 摄)

 

在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办公楼见到胡勤时,他刚把自行车停好,提着一个看着挺沉的公文包,精神抖擞地走进办公室。

胡勤是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常委。他是局里目前唯一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司局级干部。在民航干了40年,胡勤现在的工作依然很忙,经常出差,见记者前他刚从西藏调研回来。许多年轻人都因为高原反应怕去西藏,胡勤却说:“我经历了最艰难的抉择才进入民航,这是我人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我珍惜在民航的每一天,工作不觉得累。”

 

【差点与民航擦肩而过】

1978年,胡勤作为民航最后一批义务工来到民航,迄今正好40年。

说起与民航结缘的故事,胡勤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我和民航真的很有缘!”

1976年7月,高中毕业的胡勤到四川省双流县三星乡当知青。两年半后,三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读书进修、当供销社主任和当兵到民航。

胡勤当知青时就做过公社中学教师,教过物理、政治、历史,19岁便当上了中学教导主任,是他所在生产队中不多的几名高中生之一。当时,公社有考试去读书的名额,胡勤一去就考了第一名。可是,胡勤对读书这件事一头雾水:去哪里读?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干什么?他都一无所知。后来打听得知,他们是要去南充一所石油学校读两年书,毕业后去天津渤海湾油田工作。胡勤回家一查地图才发现,天津离四川居然那么远!要不要去读书?他非常犹豫。

就在这时,公社供销社主任快退休了。由于胡勤自身条件优秀,既能干,又肯吃苦,公社党委书记点名要他去接班。这个选择对胡勤来说诱惑很大,既当上了领导,又解决了工作问题。可胡勤的父母却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到外面闯一闯,不能一辈子待在山里。

就在胡勤举棋不定之际,一名叫李桂仁的同志到公社招民航兵。在得知胡勤条件优秀后,李桂仁立刻就劝他去当兵。对许多知青来说,能去当兵是天大的好事。可是,胡勤此前压根儿没动过当兵的念头。他觉得自己早晚都会有工作安排,于是婉拒了李桂仁的建议。

可是李桂仁没放弃。他去公社查了胡勤的个人档案,发现胡勤已经是党员,而且在年仅19岁时就被评为四川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个人,后来又被评为四川省学雷锋积极分子,甚至还在成都锦江大礼堂作过发言。这时,李桂仁下决心要带胡勤去当兵。

在被胡勤拒绝后,他就找到胡勤家,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李桂仁告诉他们,民航兵和其他兵种可不一样,是去修飞机、学技术的,未来很有发展前途。而且每个月除了当兵的津贴外,还有12.5元机务灶补贴发给个人,最重要的是工作地点在重庆,离成都近。离家近,能学技术,待遇也不错,胡勤有点动心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胡勤在经历了选择与放弃的反复煎熬之后,决定去民航当兵。

 

【守得云开见月明】

1978年冬天,胡勤来到重庆白市驿机场民航十七飞行大队,加入机务中队成为一名机械员学徒。这年胡勤20岁,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开启了民航工作生涯。

在新兵训练结束后,胡勤在机务中队肯学、肯干,加之他是那一批新兵里唯一的党员,很快就崭露头角。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勤被指派到他所在的机务中队食堂临时顶替生病的司务长。3个月下来,他将食堂管理得有声有色,大家反响很好。领导由此发现了胡勤的管理才能,推荐他去大队部当文书。

一开始,胡勤还挺高兴,从中队到大队,感觉自己被重用,要提拔了。可在大队部待了一段时间后他才知道,自己实际上就是勤杂工,每天都做着打字员、图书管理员、收发员、电话接听员等既繁琐又简单的工作。当初因为想学技术才选择当民航兵,没想到技术还没学成,竟做起了打杂的工作,连那12.5元的机务灶补贴也没了。战友还以为胡勤到领导身边马上要升官了,大家不知情的羡慕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看着战友有的学会了修飞机,有的加入车队学会了开车,有的去学气象或通讯了,再看看自己手头上的一地鸡毛,回想起20岁之前自己的辉煌履历,巨大的反差让胡勤更觉委屈,压力巨大。他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甚至年纪轻轻就患上了斑秃,早上起来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最艰难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想过放弃”。胡勤说,但这个念头只在他脑海里一闪而过。“选择离开不就等于当逃兵吗?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与其每天胡思乱想,不如安心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小事”。在想通这个道理后,胡勤每天20时~22时就一边管理图书室,一边博览群书;作为收发员,需要定期去重庆市区白市驿邮局取报纸,他也趁此机会认真阅读、学习报纸上的文章;大队要办黑板报,胡勤写一手好字,文笔又出众,他就大包大揽一个人全做了。

那一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1980年3月,民航改制。中国民航正式脱离空军代管,由国务院直接领导,走上了企业化发展的道路。像胡勤这样的民航兵面临着退伍转业或在原单位以工人身份留下来就业的安排。由于表现优异,胡勤顺理成章地留在了民航,脱下军装,由士兵变成了工人。

两年后的夏天,胡勤被当时的民航成都管理局政治部领导看中,于1982年8月正式从民航十七飞行大队选调到民航成都管理局政治部宣传处工作。

1983年的一次经历让胡勤至今难忘。他说,那是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年3月,民航成都管理局宣传处接到任务,要在整个西南民航牵头开展普及中国近代史教育活动。当领导把这一工作交给胡勤时,年仅25岁的他很清楚肩上担子的分量:做好或者搞砸,都将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凭着内心的一股冲劲儿和与生俱来的认真劲儿,胡勤开始独当一面为这项工作作准备。

他白天联系安排活动细节,晚上加班备课,因为他还承担了部分授课任务。为了讲好“鸦片战争”这一课,胡勤用了一个月时间进行精心准备。他不仅全面梳理了这段历史,将两个半小时的授课内容烂熟于心,还专门买了一面镜子挂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天下班后,胡勤都对着镜子把课讲一遍,练习口型、手势、表情……功夫不负有心人,整个教育活动在他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开展,胡勤讲的课也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1985 年,胡勤 (前左一) 被领导推荐考入当时的中国民航干部学校党政班学习。

 

1983年底,胡勤顺利提干。两年后,领导又推荐他考入当时的中国民航干部学校党政班学习。

1987年胡勤学成归来,正好赶上民航第一轮改革在成都试点——组建中国西南航空公司并与地区管理局分立。胡勤被分配到民航西南管理局组织部工作。他回忆说:“当时,看着民航正在发生巨变,充满希望和活力,自己很想到新组建的企业去锻炼,而年纪轻轻就被分到机关‘养老’,心里很是不甘。”

为此,胡勤专门找到时任民航西南管理局局长蒋远猷诉苦。没想到,蒋远猷把他狠批了一通:“年轻人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民航要发展,每个岗位都很重要。你们年轻人都走了,那管理局不就成‘养老院’了?今后的行业谁来管理?”

蒋远猷的话令他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他本着在哪里都是为民航出力的想法,安心留在了机关。

此后10年间,踏实肯干的胡勤先后被提拔为民航西南管理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98年3月就任民航西南管理局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在201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民航未来的发展,胡勤充满信心和期待。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胡勤提供 

 

 

【追随民航发展的脚步前行】

从当年连飞机都没见过,到成为民航领导干部,胡勤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民航事业高速发展并跻身世界民航大国之列的全过程。在采访中,他感叹:民航近30年的变化太快了。他刚从西藏调研回来,就顺着话题对记者说:回想过去,西藏的机场真是今非昔比了。”

1996年8月,胡勤曾代表民航西南局带领工作组到西藏邦达机场对全国民航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行考核,需要在邦达住一晚。虽然是8月,可当地的夜晚却寒冷刺骨。凌晨两点半,盖了3床棉被的他依然被冻醒了。没有办法,他只能去找当时邦达航站站长次旺要被子。次旺无奈地脱下自己身上的军大衣递给他,说再也没有多余的被子了。现在,西藏区内的各座机场早已经过多次改扩建,住宿条件大幅改善,有的机场还安装了地暖。胡勤笑着说:“以前到了西藏,一下飞机就有人送上军大衣。现在下飞机,暖气都开得很足。”

1997年,因为参加民航中青班学习,胡勤第一次乘坐国航的飞机到了英国伦敦。下飞机后,胡勤托运的行李竟丢失了。看着眼前这座巨大的繁忙机场,胡勤对找回行李几乎不抱希望,怀着绝望的心情例行公事地在机场简单留下住址就走了。几天后,当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工作人员将行李送到他下榻的酒店时,胡勤惊喜坏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两国民航发展的差距。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航改革不断深入,中国民航也今非昔比。1978年,整个西南地区拥有机场仅20座,飞机31架,跨省航线50余条。目前,区内运输机场数量达47座,航空公司23家,运输飞机616架,通用飞机359架。2017年,西南地区旅客吞吐量达1.89亿人次,开通国内外航线1000余条。

眼看着民航的这些变化,走上西南民航领导岗位的胡勤开始对民航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2014年的一天,胡勤代表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到西南某支线机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该机场塔台的墙壁在2008年地震中裂了一条很深的缝隙。在胡勤看来,民航越是发展,越要坚守安全底线,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想到西南地区其他支线机场也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胡勤立刻组织开展了整个西南地区支线机场的安全检查工作。果不其然,他们发现不少问题,然后汇总上报申请了1970万元安全能力建设资金,解决了区内26座机场道口安全问题。胡勤认为:“越是到了新时期,越是要高度重视民航安全问题。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暴露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一眨眼,胡勤就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为民航奉献了一辈子的青春和热血,胡勤觉得内心既踏实又幸福。他对民航的感情也深深影响着儿子胡翼。胡翼本来打算创业,但在胡勤的劝说下投身民航,成为西南空管局的一分子。胡勤说:“虽然我迟早会退休,但儿子在民航,我和中国民航的未来就有了分不开的联系。”(《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