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安全的价值体系、心理积淀和行为表现构成了民航安全文化的三重逻辑。“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的核心价值理念对民航从业人员的安全心理具有重要的定向性影响,对从业人员的情感、动机和态度等心理活动具有内在支配性和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根本上看,公共性才是民航业最大的特点。因此,航空公司、机场和各民航保障单位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的关系。实践证明,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民航从业人员必须谨记安全与发展是1和0的关系。
规章不仅意味着约束和限制,更意味着科学管理。手册和规章的要求不应该随意改动和自由创新。规章代表着民航安全运行的客观规律,遵守民航规章就是尊重民航安全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规章文化、规章意识必须根植于每一个民航人的心中。
安全是民航工作的永恒主题,安全文化是推动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2023年4月,民航局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提炼总结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主要价值体系明确为忧患文化、责任文化、法治文化、诚信文化、协同文化、报告文化、公正文化、精益文化、严管厚爱文化、求真务实文化,要求民航各单位进一步凝聚安全共识、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夯实安全根基,为推动民航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意见》阐述了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成为新时代指导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民航安全的价值体系、心理积淀和行为表现具有有机统一性
《意见》指出,民航安全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民航安全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基本形态。观念又可分为价值和心理两个层面,民航安全的价值体系、心理积淀和行为表现三者有机统一,其构成了民航安全文化的三重逻辑:“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的核心价值理念对民航从业人员的安全心理具有重要的定向性影响,对从业人员的情感、动机和态度等心理活动具有内在支配性和重要的引导作用。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则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人的实践行为,而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阻碍人的行为表现。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沮丧和愤怒时,可能会表现出回避、消极等行为,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则可以提高人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完成实际工作。积极的行为必然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心理体验可以固化价值观念,保持价值、心理和行为的一致性,形成良性循环。
民航从业人员对民航安全的系统认识,是民航安全文化的主体和灵魂,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心理和行为。早在新中国民航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就作出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批示。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航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对安全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和系统化。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航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民航安全的主基调更加凸显。
交通运输的公共性决定了安全是民航工作的永恒主题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是“人民航空为人民”行业宗旨的进一步明确。民航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的公共性决定了安全是民航工作的永恒主题。公共交通首重安全,因为公共交通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国民航通过“安全生产月”活动、“三基”建设、民航安全技术的发展以及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等,持续推动多维度、多领域的安全建设。民航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特点,但从根本上看,公共性才是民航业最大的特点。因此,航空公司、机场和各民航保障单位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的关系。实践证明,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从全球范围看,很多民航企业都是因为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而倒闭的,所以民航从业人员必须谨记安全与发展是1和0的关系。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内核应该表现为“遵章履责、崇严求实”。遵章就是遵守民航规章。规章是民航运行的最显著特色,“手册文化”也是民航的特色文化。在国际民航组织的推动下,全球民航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规章体系。我国现行专门的民航法律法规体系,由1部法律(《民用航空法》)、10部行政法规和多个行政法规性文件以及105部有效规章组成。同时,还有上千部规范性文件与标准规范。这些规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航安全体系,为确保航空安全保驾护航。规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很多规章都是从航空事故、事故征候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规章是民航安全工作的生命线。
规章不仅意味着约束和限制,更意味着科学管理。螺丝拧多少度、保险打几圈、复合材料的防火特性指标要达到多少……这些要求都是反复实践的结果。手册和规章的要求不应该随意改动和自由创新。规章代表着民航安全运行的客观规律,遵守民航规章就是尊重民航安全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规章文化、规章意识必须根植于每一个民航人的心中。
民航安全行为文化构筑了民航安全文化体系
民航安全心理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航从业人员在运营中对各种事关安全现象的自发的、直观的心理感受和反应,表现在从业者对安全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上。安全认知是从业者对民航运营以及相关安全现象的成像反映和固定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始评判。在认知的基础上,从业人员形成了对民航安全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些情感外显为态度,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现象的肯定和否定、赞成和反对的心理倾向和趋势。例如,对不遵守规章的愤怒、对协同运行的赞扬等。忧患文化、责任文化、法治文化、诚信文化、协同文化、报告文化、公正文化、精益文化、严管厚爱文化、求真务实文化既是主要价值,也是心理积淀。在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民航从业人员形成了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心理意识,具有了生命重于泰山、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具有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具有了报告意识、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心理意识。而安全心理意识是安全核心价值的外化和扩展,核心价值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体现和表征,形成了不同的次级文化形态和心理意识,在每个领域都各具特色,其内核都受到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和约束。
民航安全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体现着价值观取向,同时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具体行为表现在从业者对岗位职责的履行上。岗位职责是民航规章在不同岗位的具体体现。民航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几十种工种,岗位职责有轻有重、有多有少,但所有岗位职责都需要聚焦安全生产。可以说,民航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都关乎航空安全。
“安全所托、生命所系”,民航从业人员职责中承载着人民的生命安全,代表着人民对民航的信任与期望。从业人员的群体行为决定了行业整体的精神风貌,群体行为塑造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理,涉及民航安全工作的规范性操作应逐步成为民航从业人员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员工心理冲突,确保行为、心理和价值的一致性。
行为除受心理影响以外,还受到能力的影响,即岗位胜任力。民航发展很快,新材料、新科技的运用对民航安全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这也意味着每位员工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既有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能否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以资质能力建设强化岗位工作的胜任力应该贯穿民航安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贯穿每位民航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确保员工掌握民航安全各领域的最新变化,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建立新的思维模式。这些工作是确保行为端胜任的基础,行为端的胜任则会在末梢环节强化安全,并向上、向内固化安全心理和价值体系。
“生命至上、完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民航安全文化的内核,并被客观化为法律、规章和标准,以内在的约束时时刻刻处处引导着民航从业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行为是民航安全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和能动反应。综上,核心价值理念、安全心理意识和行为构成了民航安全文化的三重逻辑,三者有机统一并以行业宗旨一以贯之,从而形成了更为立体和丰富的民航安全文化体系。(作者:贺国元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