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高”特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民航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新征程上,只有抢抓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举措,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把民航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技术革命性突破

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民航业涉及的产业结构包括航空器及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基础配套设施、客货邮运输、托管服务等,这些都得益于科技进步和发展。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并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聚力推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与民航业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民航业的应用融合。2022年初,民航局印发《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标志着我国智慧民航建设从顶层设计走向了全面实施阶段。通过构建“民航+数字产业”共同体,以民航发展需求为牵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产业与民航深度融合,赋能民航高质量发展。针对民航流程化、标准化的突出特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存在天然的效率和准确性优势。加快智慧民航建设将有利于大幅减少烦琐、重复的人工操作,实现部分流程的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推动旅客全流程无纸化以及行李全流程跟踪建设,实现“出行一张脸”的智慧化出行;继续扩大货运电子单证应用,提升航空货运数字化、无纸化水平,有效提升机场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实现“物流一张单”的智慧物流。进一步加强行业单位的协同配合,打破信息碎片、信息孤岛现象,增强系统建设、数据共享的开放性,深化民航大数据场景应用,加强数据流、业务流、信息流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机融合,实现“出行一张脸、物流一张单、通关一次检、运行一张网、监管一平台”,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夯实自主适航审定技术基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构建自主适航审定标准体系,在飞行训练平台、运行支持新技术等若干领域取得国际原创性突破,争取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要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审定能力,大力开展适航审定基础科研联合攻关,逐步形成型号审定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常态工作机制,推动型号审定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共同提高。推动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北斗导航、大型无人机、新能源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民航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建立北斗导航、无人机、eVTOL适航标准体系,推动智能飞行技术、卫星着陆系统、基于性能的导航等航行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动航空维修进入全面数字化阶段,进一步开发基于航空器运维大数据的智能状态感知、智能维修决策技术。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驱动力。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我们要通过创新性的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包括优化航线配置、推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等。

认真研判市场需求,优化拓展航线网络,推动“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航空客流和增强用户黏性,开发航旅联动、航商联动的互利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和选拔方式,广泛吸纳来自高校、制造业和供应链企业的相关人才,构建民航产业人才平台机制,通过科研共享,人才共享,设备、信息及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等方式,加强校企联合,推动“执照+学历”双提升模式发展,尤其是飞行、机务、管制等关键技术岗位。要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惠”理念,鼓励创新基础设施合作共建,通过“民航+数字产业”共同体、“民航+先进制造”产业链以及“民航+绿色低碳”生态圈的高度协同,推动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构建国产型号产品全寿命周期审定能力,实现从持续开展重点型号产品适航审定向同步做好已取证产品全寿命周期适航管理的转变,实现从保障经审定产品国内运行安全到保障国外运行安全的转变。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生产要素的潜能,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贡献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通过深度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这包括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产业协同等。

加快补齐通用航空产业短板。不断完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步伐,优化低空空域管理与审批流程,提升通用航空服务保障能力,整合通用航空产业环节,完善通用航空产业链条。加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促进跨产业融合,有助于催生新业态,如航空旅游、个人娱乐飞行、通用航空培训、航空表演、航空摄影、无人机巡检等,有助于打造低空经济新的增长极。

加快打造数字化民航产业升级的新引擎。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抓住数字化这个新价值增长点机遇,抢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产业转型布局,基于数字化背景,在安全合法、保证数据隐私不泄露的前提下融合航空公司的数据和第三方企业或机构的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广告投放、用户画像、个性化定制推荐等多个模型,提升模型效果,有效激发旅客出行需求以及提升旅客对航空公司的忠诚度。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监测飞行安全,消除安全隐患,打造数据驱动型企业,提升顾客体验。加强数据共享、数据流通以及数字技术创新,打破数据孤岛、数据共享壁垒,加强运行资源统筹调度、协同管理,推动行业高效运行。

深化空铁联运,加强产业协同。通过提升服务、丰富产品等措施深化空铁联运。建立空铁联动服务机制,通过“一站式”“一键式”购票、规划最优换乘路线、增加标识指引、提供“门到门”的全程行李服务以及免费餐食等措施,便利空铁联运旅客出行。加强品牌建设,扩大空铁联运的辐射范围,丰富空铁联运服务产品,尤其是打造枢纽机场往返热门景点的快线产品,方便旅客出行。加强共享,不断优化服务,包括空铁联程数据共享、功能空间共享、设施设备共享等,提升空铁联运旅客的用户体验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要进一步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以此支撑引领民航高质量发展。(作者:汤桂圆,单位:东航山东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