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 郑国光

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原局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 郑国光(张哈斯巴根/摄)

我国自然灾害特点与综合减灾应急管理

郑国光: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应邀参加首届民航应急管理论坛。

我对民航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是因为在2016年以前,我在气象局的工作与民航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为民航保障气象、进行数据共享方面,特别是为人工增雨、提供航空保障以及在保障重大活动的人工增雨消雨等工作中,我们提供了诸多帮助。我们每年租用大约50架飞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从民航系统租用的。后,也曾与民航局共同努力,建成了世界航空气象中心,打破了英国、美国在航空气象方面的垄断。此外,地震局也曾经获得过民航的支持。2018年组建了应急管理部,我们负责分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重大灾害抗震救灾、国际救援等工作。

由于本次论坛涉及应急管理,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以及我本人的工作经历,今天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灾害的特点以及新时代综合减灾的应急管理工作。

首先,介绍一下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泛、发生的频率很高。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且难以改变。灾害的种类丰富,除了现代火山活动之外,中国发生过所有类型的灾害,堪称中国灾害博物馆。许多地方几乎每年都会遭遇灾害,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中国因灾导致的经济损失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特别是地质灾害、洪涝以及地震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国际上所占比例依然较高。

世界近代十大特别重大的灾害中,有五起发生在中国,这些都是伤亡超过20万人的灾难。比如 48 年前的唐山地震,造成了24.2万人遇难、16万多人重伤;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也导致了重大人员伤亡;还有5.12汶川地震等,大家都记忆犹新。

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在三年前的现代化社会中,因灾死亡近400人,经济损失巨大,这一事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去年京津冀地区也遭遇了罕见的暴雨,短短三天下了三百立方的水,相当于黄河流域一年三分之二的流量,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有107人遇难,最大的点降雨量超过了一千毫米。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山洪、洪涝等灾害,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万亿国债以支持灾后重建,补齐相关短板。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对全国的一些灾害进行了统计分类。在我国,水旱灾害无论是在造成人员伤亡还是经济损失方面,占比都比较重。因灾死亡方面,地震灾害最为严重,这与我国典型的气候相关。我国有半年的旱季,夏季炎热时东南风带来大量水汽,导致暴雨、洪涝等灾害。从中国自然降水的分布来看,广西是降水较多的中心地区,这里有一年的降水量超过一千多毫米,旱涝分明,降水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相比之下,欧洲的自然环境较好,每个月的降雨量相差不大,全年最多与最少降雨量相差仅1.4、1.7或1.8倍,而我国平均是14倍,像北京最多的一个月和最少的一个月相差甚至达 80 倍,季节分布极不均衡。

这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绘制了全国23种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图,此图展示了雷电灾害是影响航空的主要灾害,而沙尘暴的危险性,指的是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大风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这里也展示了暴雨的危险性及其集中度。我国的水旱灾害也很特殊,因为我们大部分的防洪区域都在东部的主要地区,其中包含了重大的人口和资产城市,水旱灾害年年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毫不隐瞒地说,今年因灾死亡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2%,截至今日,灾害的情况相当严重,已经造成600多人遇难。

水旱灾害也非常复杂,堪称巨灾之首。中国每年会发生七千到八千起森林火灾,现在我们大概已经查明的森林火灾超过1亿个,可燃物达到194亿吨,这给四川的两个应急部门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全球气候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多,给各行各业造成的风险明显加大。这里给出了近40年全国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多的情况,特别是水旱灾害发生的次数在40年间增加了6倍。大家都知道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了1700多人遇难、1000多亿美元的损失,引起了很大震动;2012年10月,一个飓风影响了纽约,这座现代化城市因此遭受了五百多亿元的损失,一百多人遇难,半个月之后纽约还没有恢复水、电供应;而在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造成了8700多人遇难。按照我们的推算,其最大风力相当于气象上19级到20级的台风,而气象上的台风最高级别为17级。这对菲律宾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大家都清楚,今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一暴雨造成了特大滑坡,导致近三千人遇难。前天印度因暴雨引发的灾害造成了170人遇难。今年在我国,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遇难超过了一百人。此外,在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美国得克萨斯等地,连续26个龙卷风也造成了一百多人的遇难。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今年年初就给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难题。云南镇雄的山体滑坡致使44人遇难。今年华北地区民航也很清楚,4月份出现了极大的暴雨,6月份又来了一次,同样在梅州和福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四川汉源也有30多人失踪。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导致人员伤亡与去年同比上升了100%,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年可能灾害较为频繁,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还是要时刻注意防灾避险。

接下来,为大家汇报一下新时代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等一系列事故的能力也在持续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充分彰显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 2003 年非典之前,我国的应急工作都是依据部门的职能,按照单一的模式来组建的,例如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于 1950年的防汛委员会,还有地震工作组等。1987年火灾发生后成立了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1989年为响应联合国减灾十年而成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之后在2003年机构改革后,又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等,主要是按照单一灾种应对的模式来构建的。

然而,2003年非典之后,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的安全风险,针对公共突发事件开始构建一案三制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之前的应急管理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应对和恢复,而现在的应急管理则将前面的风险管理、风险预防以及风险应急的准备等全部纳入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所以说,现代应急管理是依照突发应对法来实施的,现在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企业、社会公民都要参与其中,包括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后处置以及善后恢复等一系列工作。如今的应急管理呈现出全流程、全主体、全风险的特征。一案三制中的应急预案,在2005年国家印发了四大突发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民航部门也制定了专项的应急预案。当时的应急管理体制是由政府的应急办牵头,实施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以及条块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同时还有运行机制和运行的法治。2007年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近期刚刚对该应急法进行了修订。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坚持提前预防、科学治理,改变传统的灾难推动型治理方式,主动谋划防控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援应急管理工作,开启了现代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就应急管理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为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比如在2016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去唐山视察工作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和思想。其中他强调,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衡量执政党的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以及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2018年应急部成立后,中央财经委员会专题研究自然灾害防灾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具备更强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从必然要求、国家安全大事、我党重大考验等方面,提出抓紧抓实部署9项重点工程。2015年,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同时也强调要建立健全我国自然灾害普查风险评估体系。这是首次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工作方针理念,也是第一次着重指出建立健全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制度。

2018年,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国组建了应急管理部。我国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必须将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应急管理和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应急管理部负责国家应急管理和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的指挥部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并要建成一支应急骨干力量,推动形成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制,同时也明确了应急部和地方的相关要求。

2018年4月16日应急管理部组建完成,致力于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从体制上解决了综合减灾的问题。5个挂靠的协调机构也挂靠在应急管理部。此后,对4大类突发事件进行了新的分工,其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公共卫生事件由卫健委牵头,社会安全事件由政法委和公安部牵头。可以说,这次改革是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将12个部门的13项职责整合到了应急管理部,强化了全灾种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力量资源的管理,主要目的是强化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当然,这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是要加强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建设,二是构建统一领导、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三是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作为职能转变的重要要求,旨在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此外,还需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全民减灾意识,同时也对原国家安全生产总局的安全生产职责进行了全面强调。

对于分工而言,应急管理部有着明确的职责。而从防灾减灾救灾的角度来看,需进行防范救灾一体化建设,把风险监测、防范救援、灾情评估、救灾救助、灾后重建等纳入综合减灾体系建设。并且,按照要求,应急管理部和发改委、财政部共同推进9项重点工作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既是当前紧迫的任务,要尽快抓紧确保三年明显见效,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在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中给予更多考虑,以加强能力建设。九项重要工程中的第一项,就是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全国综合性灾害风险评估。根据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从2020年5月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此次普查采用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方式,目的是按照指示,查明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明确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各地区综合风险水平,从而为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权威性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普查,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同时还探索了在新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下,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与专业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强化预防防灾减灾的运行机制。普查内容涵盖7大方面、6大类的23种灾害致灾因子和各大类承载体。截至2020年12月21日,经过共同努力,全国上下五百多万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资273亿,获取了海量数据。在此次普查中,住建部首次摸清了全国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底数,每家每户的指标都十分详细,全国的城乡房屋建筑拥有了数字身份证,全国房屋总计5.84亿,总面积达1280亿平方米,包括住房、非住宅等种类,以及钢结构、混砖、木制等结构,还对房屋的建设年代、抗震水平进行了全面检查。相关领导部门对全国可燃物载量、林草种类进行了调查,交通运输部主要承担了全国道路交通桥梁、隧道和水路的调查工作,可惜的是此次未能将民航和高铁纳入普查范围,重点对县、乡、村的公路桥梁隧道进行了普查,也对水路进行了普查,同时查出公路、水路的地灾隐患点共 10.9 万处,全面摸清了海洋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企业、加油站等的空间位置属性。

目前已全面完成全国灾害风险的评估和任务,完成了国家32个省级、333个地市级和2846个县级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国家级的成果已向社会发布,省、市、县这些评估区划的成果也正在陆续向社会公布并共享。这一过程创造了首次明确“三高一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的成绩,同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良好的分析。实际上,在去年京津冀特大洪水灾害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增发万亿国债以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救灾的能力。

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第一次在中央政治局学习的主题就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同时,要求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有利做法,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相关命题。应急管理部始终按照要求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此外,如何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以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针对如何深化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统一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要着力在机制上下功夫,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意见等要求,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推动应急管理责任链条实现无缝衔接。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的能力。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相关部署,在会上要求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的措施。第20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完善大安全、大应急体系下的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基层应急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等内容。

如今,现代应急管理事业已经走过21年,应急管理部改革发展也有6年多了。我们很有必要按照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回顾总结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历程,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相信此次首届民航应急管理论坛对于总结民航应急管理,推动民航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民航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时间关系,如有讲解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正。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