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低空经济圈黑龙江篇:黑土地“飞”出低空新机

 微风拂过,蜿蜒流动的别拉洪河碧波荡漾,岸边广袤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酷暑时节也是农忙季节,位于黑龙江东部的洪河农场2时天就蒙蒙亮了。

在这里,种植户跟随大自然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32万亩湿地中鹳舞鹤翔;在这里,国家粮食安全基地的建设长风正起。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架飞行器在洪河农场各个管理区的绿色“海洋”上空来来往往,为水稻洒下防病健体的甘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洪河农场70多万亩耕地只是黑龙江2.58亿亩耕地的一小部分。在黑龙江,现代化的低空农业飞行正成为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不可或缺的力量。

低空的利用让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更丰富

在晨曦初破的田野上,种植户纷纷身背手动消毒打药机,一边仔细检查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一边调节打药机喷雾器的喷嘴,力求将农药均匀而适量地喷洒到每一片叶子上。

——像这样起早贪黑“布衣躬耕”的场景早已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AT802、画眉鸟、M18、贝尔407等一架架飞行器在飞行员专业的操作下,飞翔在各个农场的低空,将防病药剂与叶面肥快速喷洒到大面积农田上。

对黑龙江一年一熟的农作物来说,每年6月底~8月初是农化作业的绝佳时期。30多年来,每逢此时,以北大荒通航为代表的各个通航企业就会活跃在黑龙江各农场的农田上,利用飞机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叶面肥喷施。


罗宾逊R66进行农化飞行作业

7月底,在洪河农场农化作业飞行准备区,灼热的阳光洒在跑道上,掺杂着蝉鸣、飞机发动机的轰隆声。记者看到机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航前准备,飞行员观察四周,规划接下来的飞行。

“今年,北大荒通航派出了83架不同型号的飞机前往前哨、尖山、浓江、鹤山、五大连池、锦河、友谊、八五〇等近70个农牧场执行农化飞行作业任务。”北大荒通航总飞行师甘维军告诉记者,“开展农化作业的所有飞行器已经从佳木斯基地转场到既定作业农场,将视天气和作物长势适时开展农化飞行作业。”

以往,人工农化作业需要多人劳作3天~5天。窗口期虽不足两个月,但人工作业时间充裕,为什么要用飞机?

当飞机离地3米~5米呼啸着,穿林打叶般将药肥喷洒到农作物上时,种植户脸上露出的微笑给出了答案。对他们而言,农化飞行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粮食增产,节约成本,节约人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耕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的黑龙江,飞行作业显然具备更高的时效性。

有着20多年飞行经验的甘维军告诉记者,开展农化飞行作业的飞行器或是“专业手”,如画眉鸟、AT802,从设计之初就专供农林喷洒使用,配备了专业喷洒装置;或是“多面手”,如贝尔407、R66,根据农化作业特点和要求进行了特定改装。动辄10吨、20吨的农药箱容量,以及可根据不同农作物、不同药剂类型改变水滴大小与喷洒面积的雾化器,在速度快的同时,兼顾了效率高和质量好。

“生长中的农作物需要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粮食品质。农化飞行作业是通用航空与农业的结合,始终是黑龙江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民航黑龙江监管局副局长闫彤谈起了自己对农化飞行作业的理解。


飞行员例行检查飞机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黑龙江2023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2%,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低空的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在黑龙江低空,无人机也飞起来了。无论是播种、飞防,还是收获、运输,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种植户愈发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利用无人机进行“一喷多促”作业,一次喷洒就可收到促生长发育、促灌浆成熟、促灾后恢复、促产量提高等多重效果;无人机巡田与人员实地勘察相结合,能根据农作物长势精准作业,为田间管理赋能。截至2023年底,黑龙江植保无人机达3.1万架,作业面积达4.6亿亩次。无人机的加入,让黑龙江促产丰收的保障队伍多了一个低空帮手。

“其实这几年,传统通航飞行器的农化飞行作业也在不断升级”。以作业方式为例,一开始,农化飞行作业依靠人工引导作业方向,误差大且易重复作业。如今,农业喷洒导航系统精准引导方向,确保了农化飞行作业无死角、全覆盖。今年,黑龙江地区航空喷洒17327.98小时,来自25家通航公司的飞机共起降40891架次。

在黑龙江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产业中,“有人机+无人机”的联合作业正在通过低空注入新活力。闫彤告诉记者:“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不仅肩负着国家粮食‘压舱石’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着大小兴安岭生态资源的保护任务。缘起于农林作业的黑龙江低空经济,未来发展仍将农林作业置于核心地位。”

农化作业的良性循环带动低空经济稳步发展

“稻瘟病就好像是水稻的癌症,它的种类特别多,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在水稻的每一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生。一旦得了病,它的传染性和毁灭性会让水稻颗粒无收。”洪河农场的种植户韩浩告诉记者,种了一辈子水稻,最怕稻瘟病。

“我们一家人承包的500多亩地,之前还雇人喷药,怎么也得三五天。现在好了,通过飞机统防统治,半晌的工夫就完事儿了。不仅雾量大、着药的地方多,速度还快,让我们省了不少心”。

但实际上,对种植户而言省心又省事的低空作业飞行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是飞行作业的开展。在这里,没有设施完备的现代化航站楼,只有一架航空器、一名机务人员、一名飞行员,在绿油油的稻田中,飞机在一条条长短不一的简易跑道上起起落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务人员既能维修也能加油,飞行员既要做管制员也要做签派员,民航飞机运行的所有流程一样不落,只是重担都压在了这两个人肩上。


北大荒通航总飞行师甘维军(左)规划飞行路线

“农化飞行作业对飞行技术的要求很高”。执飞贝尔407飞机的北大荒通航飞行员张秦翔告诉记者,3米~5米的“贴地”飞行是农林植保飞行药物喷洒的最佳高度,但这样的飞行难度堪比特技表演。在北大荒通航,每一名飞行员不仅要拥有商用飞机驾照,还要经过严格的特殊培训才能参与农化飞行作业。从学员到合格的农化飞行作业机长,飞行时间最少需要120个小时。

作业环境简易、飞行高度极低只是农化飞行作业众多难点中的一部分。

“在飞行真高10米以下修正航向时,坡度不得大于10度”“在早晨和傍晚作业时,航线与太阳的方位角不得小于45度”……从资质到训练,从航空器到环境,2022年民航局颁布的《特殊商业和私用大型航空器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36部)与《农林喷洒作业飞行运行规则》明确了农林喷洒的运行要求,细化了农林喷洒的适航审定标准。

为确保农化飞行作业安全,民航黑龙江监管局制定了一整套农化飞行作业监管举措,全面检查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每年农化飞行作业期间,民航黑龙江监管局都会在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的指导下对作业现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要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对作业航空公司进行全覆盖检查,对作业机组进行全覆盖检查,对作业地的跑道和作业点进行全覆盖检查。”闫彤介绍,“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确保航空器满足适航要求,机组人员满足资质要求,作业环境满足飞行要求。”

近2个月的飞行,背后是长达10个月的训练、总结、学习、提高。为了看到种植户在秋收时的喜悦,北大荒通航的机务人员和飞行员从3月起就开始刻苦训练。如今,近40年农化飞行作业经验已形成了体系,也汇集在由北大荒通航编制的《农业航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中。如此专业的技术规程不仅成为黑龙江省农化飞行作业的行为规范和地方标准,还在国内被广泛推广,让更多农田能“喝上”低空洒下的甘霖。

在黑龙江,飞行安全保障正在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部分,为丰收促产保驾护航。2023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1557.64亿斤,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而这样的成果,正从农化飞行作业不断拓展至其他领域。

“近40年来,我们的农业航空作业面积超3.3亿亩,增产粮豆340多亿斤,森林巡护航程达300多万公里,飞行2万小时,参与扑灭森林火灾1000多场次”。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辉介绍,从2020年起,在做优农化飞行核心主业的同时,北大荒通航还利用现有培训资质、机场资源和多年积累的培训经验,成立了北大荒飞行培训有限公司。这不仅实现了由单一农林植保业务向飞行执照培训的大跨越,更形成了北大荒通航人才、航空器、机场的低空经济“内循环”。


机务人员对飞机进行日常维护

在肇东机场和佳西机场,“照顾”好本场农化作业的飞机是其职责所在。对于每一架经停和存放的飞行器,他们都会做好停场和维护工作。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飞行培训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卜毓告诉记者,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飞行执照培训将从商照和私照拓展到无人机飞手培训;与培训活动同根同源的游学活动,也正以“航空+教育”的模式,为更多孩子埋下飞行的种子。

良性循环带来的是低空经济的稳步发展,农化飞行作业正以“先富带动后富”。“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多,以农林作业为核心的黑龙江低空经济正逐步‘开枝散叶’。”在采访中,对于黑龙江低空经济的发展,闫彤始终表现出坚定的信心,“目前,民航黑龙江监管局正在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和黑龙江省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梳理支持政策,持续完善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未来将构建低空发展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助推黑龙江低空经济‘飞’得更好。”

新质生产力将为黑土地带来更多改变

“过去种地靠经验、靠老天,现在种地看屏幕、看数据”。

天际间的卫星遥感监测,大地里的无人驾驶农机,电脑中的智慧农业数据物联平台……新装备、新模式、新技术汇聚在田间地头,黑龙江的数字农业已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云大物智移”正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中,为现代化大农业注入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农业现代化中,各项产业正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除了飞在低空的飞行器,还有一项项先进科技被运用在黑龙江智慧农业中:在友谊农场智能育秧中心,智能机械作业臂自动作业、激光导航传送稻种,经过48小时~60小时催芽,水稻秧苗即可达到立针期,比常规育秧速度快了4倍;在鹤山农场,7台变量施肥机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42块、共1.6万亩地的变量施肥作业;北大荒智慧仓储平台实现了341个廒间的粮情数据、155个粮库的基本信息“上图”监管。


运5B进行农化作业

一样样成果、一项项技术,彻底改变了对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当记者真情实感地体会到新质生产力为黑土地带来的改变时,惊讶之情溢于言表。漫步在佳西机场,看着许多曾经的飞行农化“能手”停放在这里,与不远处办公楼外“三大一航母”5个大字遥相呼应。

什么是“三大一航母”?

“努力创建粮食生产大基地、经营服务大企业、全链条高端化大产业,扎实推进‘农业领域的航母’建设。”孙辉对多年扎根黑龙江奋斗的目标早已烂熟于心。这是北大荒集团的使命担当,更是以北大荒集团为代表的黑龙江农业的使命担当。

根据国务院《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我国将锚定粮食总产量1.4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黑龙江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正在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

其实,在黑龙江低空飞起来的不仅是农化飞行作业的一架架飞机,更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藏粮于技”,以及从农田上方不断延伸到森林、矿山、景区的低空经济。

在大兴安岭地区,以加格达奇航站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航空护林飞行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实现了飞机在40分钟内投入火场扑救工作的场站布局;通过黑龙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的不懈努力,无人机也飞出了田间地头,正应用低空磁法测量系统为黑龙江森林覆盖区等复杂地形地貌的地质勘查工作高效助力……低空不仅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也为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东北振兴的“五大安全”保驾护航。

“多年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道出了黑龙江通航作业发展的历史。作为国内较早开展通用航空服务的地区之一,目前黑龙江共有18家通用航空企业、400余家获颁无人机经营许可企业、232架航空器、90个通用机场。在低空农林作业方面,黑龙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建立了组织化、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集团化的作业模式。这样的优势也正通过系统的谋篇布局,逐渐辐射低空其他产业。

因地制宜,借势发力——这是黑龙江低空发展之路。

在《黑龙江省通用航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蓝图中,我们看到了在不远的将来——黑龙江将打造“东南西北”四个通航服务集散区,即东部三江平原、南部东南山区、西部松嫩平原和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形成以短途运输、农林作业、航空旅游和应急救援等为主的通航服务集散区。

闫彤告诉记者,民航黑龙江监管局积极参与《关于加快推动黑龙江省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关于促进黑龙江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制定,“从民航监管层面对政策的顶层设计提供支持和智慧”。

在逐步构建起的低空发展网络中,黑龙江低空发展瞄准的是机型合理、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低空作业飞行体系。这一体系将依托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结合农林资源、矿产资源分布等加快构建。畅想未来,“有人机+无人机”的联合作业将服务包括农业航化、航空护林、航空勘探、人工增雨等在内的多个低空作业领域。


画眉鸟飞机停放在农场(本文图片均由陈松拍摄)

以先进科技为羽翼,以迅捷之翼跨越距离,低空经济实现了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变,其璀璨而独特的光芒照亮了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新航道。

“嗡嗡嗡……”当飒爽的秋风拂过稻田时,一抹抹绿已经变成金灿灿的黄,大型农机轰鸣穿梭着,助力粮食颗粒归仓。而完成使命的飞行器停放在机库,在今年的丰收中备战来年。(中国民航报 记者张人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