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我国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战略进程的关键阶段。5年来,民航局党组把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作为深化民航改革的总体目标,进一步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对照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中谋划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行业调整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建立了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行业监管能力的体制机制,构建了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行为的法规体系,行业宏观调控更加精准、法治建设更加全面、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应急处置更加快捷。行业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成为“十三五”民航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志。
宏观调控更加精准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民航局陆续下发的两份通知,引发了社会关注——“放”开3家以上(含3家)航空运输企业参与经营的国内航线的旅客运输价格,强化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与市场监管总局建立民航价格监管合作机制,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切实维护航空运输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好价格方面宏观调控的‘加减法’,把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住。”民航局计划司主要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价格改革领域的一“放”一“管”是民航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升的缩影。5年来,民航局持续推进国内航线运输价格改革,不断扩大市场调节价航线范围,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形成了基于市场的、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民航局持续推进国内航线运输价格改革
行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5年来,民航局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民航安全水平、质量和效益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让“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有机结合,实现航空运输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无论是“精准控”还是“精细调”,民航局始终牢牢坚守“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为目标。为了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确保行业发展稳中有进,“十三五”期间,民航局保持“控总量、调结构”的战略定力,探索“精准控”,严把航空公司设立关、运力引进关、航班时刻分配关、专业人员资质能力关,有效缓解了快速发展与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探索“精细调”,通过完善核准航线的宏观调控措施,更好兼顾支线机场通达性诉求和支撑枢纽机场建设目标。同时,优化时刻管理政策,精准调控时刻使用,引导促进国际和地区飞行、干线和支线飞行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小机场时刻增速4倍于高密度机场,行业结构得到优化。2020年,受疫情影响,民航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为给企业纾困,民航局和相关部门迅速出台“16+8”一揽子扶持政策,涉及财政支持、行业政策、货运政策等方面,给航空公司年减负约100亿元。这一改革创新之举,稳定了行业发展的基本盘。
第三届民航中小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让市场迸发活力。枢纽机场运行治理与效率提升专项改革方案的总召集人、民航局机场司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构建现代化机场体系,加快“四型机场”建设,着力优化机场资源配置,促进机场体系提质增效,改革方案以枢纽机场为重点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出台政策、方案支持机场飞行区、航站区和空管等基础设施建设,枢纽机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快速发展与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民航局还修订民航中小机场补贴办法,加大对三州三区、边疆边境、东北地区、地面交通欠发达和偏远落后地区中小机场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运输机场达到74个,通用机场40个,贫困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2.6%;出台配套政策,扩大实行特殊政策的支线机型范围,每年减轻旅客出行成本2.4亿元,惠及近500万名旅客,推动了支线航空发展,增强了运输航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法治建设更加全面
法治建设能力是行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向。自“十三五”以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进程,严格遵守法规要求规范改革行为,通过完善法规体系体现改革成果。5年来,民航法治建设各项工作贯穿于多个改革方案之中,法治建设有序推进,行政立法能力与执法能力显著提升,法治建设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进一步发挥。
监察员队伍是民航行业治理的主要力量。近年来,随着行业运行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行主体日益多样,运行模式日渐复杂,传统的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需求。如何提高执法能力?在落实提升民航行政管理能力工作专项工作方案中,民航局坚持创新引领监管执法改革,创新了精准监管、信用制度、法定自查、非现场监管等一系列工作方法,监管能力持续提升,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民航局召开民航监察员管理和培训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比如,规划了以明晰监管责任为核心,以精准监管为目标,以监管事项库为基础的行政检查、检查计划灵活调整和融合、企业问题原因系统性分析、民航行政机关非现场监管和民航单位法定自查等五项制度为支撑的行业监管模式改革,确定了试点、试用、推广的工作节奏,稳步推进监管改革工作。在精准监管方面,深化精准监管理念,从微观监管向宏观监管、从盯人盯事向盯组织盯系统、从侧重技术监管向侧重治理体系监管转变。在信用管理方面,建立了涵盖供给侧和需求侧双方面的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制度并实施信用惩戒,督促企业诚实守信。目前,累计共有6家单位和43名个人被记入严重失信记录。通过对因在机场或航空器内实施9种危及民航安全的行为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旅客限飞,防范旅客违法行为对民航飞行安全的不利影响,已累计限飞19593人,有力维护了航空安全环境。
为了加强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2020年1月1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文件《中国民航监察员行政执法能力考评暂行办法》正式施行。两个政策文件涉及对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培训体系重构等方面的改革调整,紧扣民航局党组“加压、减负、撑腰、充电”要求,是民航局党组对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自“十三五”以来,民航法治建设还着眼于必备的制度,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5年来,《民航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印发,民航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保障更加完善,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民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3项,以行业高水平开放推动有关国家提升开放水平。同时,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民航局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工作机制建立,为民航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
“我们坚持规章标准与时俱进,理顺行业立法工作程序,建立5年规划机制,加强年度立法计划执行力,形成了以1部民航法为核心、26部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108部行业规章、36项国家标准、246项行业标准、64项团体标准为主体的法规标准体系。”民航局政法司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
前不久,民航局政府网站、民航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分别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和“2020年度‘互联网+政务服务’典型案例(十佳)”。
成绩令人鼓舞,背后的努力可圈可点。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重要内容。5年来,民航局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有关部署,按照深化民航改革工作方案的计划和要求,全面开展了政府门户、行政办公、政务服务等系统建设、数据融合和技术支持工作。
一方面,建立民航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立标准化网上审批流程,实现网上申请、受理、办理、办结、公示及全过程查询,“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深化,为最终实现“一网通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助力提高行业治理能力为目标,持续提升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水平,及时在政府网站发布疫情相关新闻、民航疫情期间退票政策、乘机知识,宣传民航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单位的做法举措和涌现的先进事迹,公开办事结果信息。
民航局于2018年组织研发了“民航临时乘机证明”系统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2020年,民航局出台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办法,建立起以评价、反馈、整改、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的政务服务评价机制。这意味着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评判的制度基础建立。民航行政机关能够全面及时准确了解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感受和诉求,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体现了民航局“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的勇气和不断优化民航营商环境、提升民航政务服务质量的决心。
事实上,“十三五”深化民航改革很多都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大力简政放权,先后取消4项行政许可、3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和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下放新建通用机场和部分运输机场改扩建项目审批权限,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持续放宽行业市场准入,建立民航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条目由2015年的67项缩减到2020年的33项;在自贸试验区稳步推进民航“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精简民航涉企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服务,为企业开展民航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民航行政机关的政府职能在发生深刻转变。
应急处置更加快捷
2020年,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机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在浦东机场举行。这一名为“敬畏2020”的演练,涉及19个环节12个科目,是全要素实战演练,民航局派出督导组对演练科目进行专项督导。演练内容模拟一架飞往上海浦东机场的国际航班进入上海管制区后,机场接到匿名电话,声称在机上安装有炸弹。机组获悉后,在空中实施排查,在行李架上找到一件无人认领行李。演练根据当前入境疫情防控全闭环管理的要求,模拟演练了对未受伤人员的现场处置、闭环转运安置与疫情防控的保障流程。整个演练过程14家单位、800余人参演,动用空客A330客机和搬移飞机各1架、直升机3架、消防和医疗急救等各型车辆100余台。
2020年10月16日,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机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敬畏2020”在浦东机场举行
应急处置能力是行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向。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是“十三五”深化民航改革的十大专项方案之一。5年来,为了补齐应急处置能力短板,专项改革围绕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健全应急工作的规章制度,理顺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与预案,共计推出49项改革任务,完成率100%。
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5年来,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应急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联动机制,提升协同处置能力。开展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落实定期应急演练制度,行业应急演练水平大幅提高。推动消防救援、高高原救援能力建设,航空救援能力稳步提高。全面普查机场、通航企业应急资源,完善资源征用补偿机制,加强应急资源保障。5年来,民航妥善应对了“5·14川航挡风玻璃空中爆裂”等紧急突发事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全行业主动作为,不断提高管控危机、恢复市场、稳定预期的能力,行业治理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合格的答卷。当新冠疫情发生后,民航全面参与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相关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对全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先后出台客票免费退改政策,加强应急运输保障,及时将医疗人员和物资运往湖北,筑起了应急运输的“生命线”。随着国内疫情逐渐进入下降期,民航局及时修订下发防控技术指南,指导航空公司、机场实施分级分区、差异化的防控策略。民航局主动作为,推出一揽子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政策,帮助航空企业恢复生产;鼓励航空公司、机场通过“点对点”包机、机场单独通道等方式,做好重点群体返岗运输保障;加快推进民航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复工;大力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服务我国国际供应链保通保运保供,当好复产复工的“先行官”。为了最大限度遏制境外输入性风险,依法激活了休眠30多年的有关第一入境点机场的法条,在我国民航史上第一次采用增加第一入境点的方式分流首都机场国际客运航班,出台国际客运航班“五个一”政策,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国际航班“五个一”政策,实施熔断奖励措施……在这场大考中,行业应急能力得到了检验和提升。
经第一入境点分流的北京国际客运航班恢复直航后,首都机场迎来第一个国际航班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进入“十四五”,推进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仍然在路上。民航将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行业治理效能提升,努力开创民航高质量发展和民航强国建设新局面。(《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