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全文

综合司副司长王海波主持

    王海波:各位媒体朋友、各位网友,今天我们召开民航局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民航局新闻发言人、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朱涛,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张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机场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孙剑英。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一共有2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介绍2021年10月民航安全生产运行情况。

二是介绍关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机场运行团队的保障情况。

首先,请朱涛主任通报10月民航安全生产运行情况。

 

民航局新闻发言人、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朱涛

    朱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通报今年10月份全国民航安全生产运行情况。

安全运行方面:10月份,全行业完成运输航空飞行81.0万小时,环比增长4.1%,同比下降13.7%;通用航空飞行11.9万小时,环比增长7.2%,同比增长10.1%。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行业安全生产继续保持总体平稳态势。截至10月底,我国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134个月、9753万小时,安全运送旅客50.1亿人次。

生产运行方面:10月份,民航运输生产主要指标较上月略有回升,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为73.3亿吨公里、3886.1万人次、60.4万吨,环比分别增长6.4%、7.6%和0.8%,同比分别下降15.5%、22.8%和2.9%。运输总周转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65.6%;旅客运输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68.2%;货邮运输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0.6%,其中全货机完成货邮运输量22.9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运行保障方面:10月份,共保障各类飞行38.7万班,日均1.2万班,日均环比增长1.0%,同比下降12.2%。10月份全国航班正常率为93.8%。

通报完毕,谢谢!

    王海波:下面,请孙剑英副主任介绍关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保障情况。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机场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孙剑英

    孙剑英: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下午好!

下面,我代表北京冬奥会机场运行团队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机场抵离服务保障筹备工作的总体情况。

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机场抵离服务保障筹备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机场运行团队自2021年4月组建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牢牢把握“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始终保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精神状态,凝聚合力,攻坚克难,直面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努力实现“确保安全、优质服务、进出顺畅”的工作目标。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实体运行。前期,在北京冬奥组委的统筹指导下,首都机场各驻场单位、联检单位、属地政府以及冬奥组委相关部门按照“最高标准、最强配置”,选派主要领导同志和业务骨干加入机场运行团队,按照“最强部署、最佳措施”推进筹备,向着赛时展现“最佳状态、最优效果”快马加鞭。机场运行团队围绕赛事需求,制定了机场抵离服务保障总体方案和14项工作方案,形成了“1+2+N”的保障工作体系,构建了衔接上下、沟通内外的工作对接机制,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管理机制,结构扁平、执行力强的指挥协调机制,快速响应、协同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

民航华北局作为团队的牵头单位,建立了“一办八组”工作督导机制,成立了攻坚专班,统筹谋划,压茬实施,积极推进标准统一、运行规范、无缝衔接、有机融合的运行保障体系。

二是聚焦重点任务,逐项按期完成。机场运行团队依据冬奥会《主办城市合同》要求,制定了机场场馆运行计划,围绕赛前15项主要任务和赛时6项运行任务,细化措施51项,并实施清单化管控;同时积极对接机场、航司、空管、油料、海关、边检、安保等各保障单位以及北京冬奥组委相关业务领域,相继出台了31个服务保障方案、1个疫情防控方案以及11项应急处置快速检查单。

三是树立风险意识,严把防疫关口。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机场运行团队持续优化和完善保障流程及配套防疫方案:一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唯一官方入境口岸,国际进港使用T3-D独立封闭航站楼作为入境通道,国际出港使用T3-C和T3-E航站楼冬奥保障专区作为离境通道,实施闭环管理。二是严格执行《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把住“外防输入”关口。在机场冬奥保障专区内,保障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四指定”“两集中”;对直接接触进口货物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四固定”。三是开展机场抵离保障承载能力评估,提出了合理安排进离港航班时刻建议,通过增设核酸采样点位、加速通关通检进度、加快“空侧”与“陆侧”衔接速度等措施,有序安排人流、物流、车流,确保抵离保障任务安全顺畅便捷。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应急能力。按照冯正霖局长“想全、想细、想万一”的指示精神和民航局关于做好重大风险防控的要求,针对赛时可能出现的各类主要风险,例如:极端天气导致的进港航班备降、超规超重行李的集中抵离、残疾人运动员的集中抵离、机场关键设施设备故障、网络安全及舆情风险等,机场运行团队,全面排查梳理风险,形成管控清单,拟定了应急处置预案。后期,将按照“应测尽测、能测尽测”原则,针对设施设备、系统功能、保障流程、应急处置预案等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测试演练,及时查找和解决问题,优化和改进方案,为赛时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机场运行团队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民航局和北京冬奥组委的统一领导下,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保障能力日益提升;在团队各成员单位和各业务领域的通力合作下,在属地政府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已圆满地完成国际奥委会官员来访考察、北京冬奥火种航空运输、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等一系列保障任务,自今年10月3日至11月9日,累计保障涉奥航班85架次(进港49架次,出港33架次,货机1架次)、2380人次,行李4894件,整体顺畅高效、闭环管控严密。

现在距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86天,时间紧、任务重。机场运行团队将“全力冲刺、全面就绪、决战决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全力实现“确保安全、优质服务、进出顺畅”的工作目标,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介绍完毕。

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对机场运行团队的关心和支持!

    王海波:谢谢孙主任。

下面我们来回答一下会前收集的大家的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接下来一段时期的重要目标,请问在这一大背景下,民航业将如何更好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现民航可持续发展?

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张清

    张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航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高度重视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化运行管理、加强新技术应用等措施,推动民航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十三五”末,中国民航燃效水平较2000年提升近30%,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6亿吨;中国机场电气化率近60%,场内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16%,飞机APU替代设备安装率、使用率超过95%,机场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

“十四五”时期是民航节能减排向绿色发展转段升级的关键期、窗口期。民航局即将印发实施《“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及《“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深入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总体安排。未来五年,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以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不断提升工作系统性、协同性、先进性和开放性,促进民航运行智慧化、能源低碳化、排放清洁化,为推动民航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开好局、起好步。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民航深度脱碳不是就碳论碳的事,面临着服务人民出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深化环境治理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和挑战,将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人均航空出行只有0.47次,航空人口仅占2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航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十分复杂艰巨。

民航局将从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全局高度,坚持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守住安全底线,提升绿色上限、强化智慧主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雄心与务实相平衡,注重眼前与长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有序推进航空运输深度脱碳,加快构建更为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民航体系。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请问民航局在促进行业恢复发展方面,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张清

  张清:今年以来,民航安全运行态势保持总体平稳,航班正常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受境内外多次疫情的干扰冲击,民航运输生产波动明显,截至10月底,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69.9%、66.4%和80.5%,运输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再次出现反弹,国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在疫情防控、企业亏损、安全压力交织的形势下,民航局广泛了解听取行业有关单位意见,于9月份推出促进民航恢复发展的“一揽子”对策。下一步,行业将继续紧紧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安全恢复发展,抓好“一揽子”六方面政策的落实,努力促进行业持续稳定恢复。

一是继续坚守航空安全底线,夯实行业恢复发展基础。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尤其是在民航恢复发展的关键阶段,更不能麻痹大意。民航业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化运用系统观念和方法,提升民航系统安全管理效能。

二是继续筑牢民航疫情防线,增强行业恢复发展底气。疫情反复是影响民航业恢复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民航业将按照“认真、科学、冷静”原则,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防控措施。

三是继续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活国内航空市场潜力。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航空市场空间潜力巨大。民航业将坚定行业恢复发展信心,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航空市场变化,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航空公司、机场等行业单位将根据旅客多元化需求,推出个性化、差异化、针对性的航空服务产品,最大程度激活航空市场。

四是继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企业降本增效空间。民航局将对前期出台的航线、时刻、航权以及运力等相关调整政策进行梳理,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因时因势调整航线航班、飞机引进、航班时刻、关键人力资源等方面政策措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更好地促进行业恢复发展。

五是继续释放运行保障能力,确保运输生产平稳顺畅。民航空管等部门将深挖内部潜力,降低恶劣天气和其它空域用户活动等外部因素对航班运行的影响,加大繁忙空域和航路优化力度。各机场将积极取得地方政府支持,改善当地运行环境。行业将充分发挥全国流量管理系统功能,加强航班运行协同管理,加强各部门联动,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和处置。

六是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助力航空企业纾困解难。去年疫情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指导下,民航局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出台多轮扶持政策为民航企业纾困。在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下,民航保住了行业发展的基本盘。今年以来疫情多次反复,行业运行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民航局已积极向国务院反映,并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对接,争取政策支持。目前,民航局正在积极推进有关政策建议的落实落地。

   央视新闻记者提问:民航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国内机场服务质量有了一定提升,请问下一步将如何在无障碍服务、母婴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机场设施便利化水平,让乘客享受更高品质的民航服务?

民航局新闻发言人、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朱涛

  朱涛:群众利益无小事,细节见真情。为深化落实民航局“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任务,从今年8月起,民航局启动为期两年的机场服务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开展这项行动,是民航局坚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以小见大,把机场服务设施提升的小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大事来做;

这次专项行动,具体包括旅客服务设施标准体系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职工工作环境和休息场所提升等三方面内容。

在机场旅客服务设施标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中,正在加快编制机场公共信息标识、卫生间、母婴室、员工休息室、吸烟室、无障碍设施设备图示以及旅客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设施、航空观景设施等标准和文件,持续提升执行和应用效果;同步鼓励行业协会组织编制相关团体标准,鼓励各机场编制有关企业标准。

在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中,各机场正在贯彻融合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持续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为各类群体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无障碍服务环境;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有关保障机场对照有关要求,加快推动无障碍设施设备优化完善;同时,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机场无障碍环境质量认证机制。

在机场职工工作环境和休息场所提升专项行动中,各机场正在持续加强职工工作环境和休息场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以共享休息室的形式,为驻场各单位职工尤其是站坪区域户外作业职工统一提供服务保障。

在专项行动开展过程中,民航各单位将提高政治站位,把提升机场服务设施标准,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作为建设四型机场、打造四个工程的重要任务,努力做到高质量建设机场、高水平运营机场;将贯彻融合共享理念,全面考虑残疾人、老年人、母婴、儿童、商务人士、司机、游客、员工、接送机人群等各类群体的服务需求;将深入贯彻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把真情服务理念全面融入机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将坚持力求实效, 区分不同机场的规模、功能和保障能力分类组织,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求实效。

   央视财经记者提问:此前相关消息显示,2022年全国190家机场累计将获得补贴21.17亿元,此次获补贴的机场都是哪类机场?为何会专门为此类机场进行补贴,下一步民航局的计划是什么?

 

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张清 

   张清:此前公示的2022年中小机场补贴方案是根据财政部、民航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修订民航中小机场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20〕93号)核定,补贴对象是年旅客吞吐量在200万人次及以下的中小型民用机场。

民航是国家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中小机场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特征更加明显。这类机场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对改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部分中小机场在应急救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绝大部分中小机场收不抵支,机场业务收入无法覆盖与实现社会效益相关支出在内的全部成本。因此,基于中小机场突出的社会公益性特征,中央财政应当对其提供民航普遍服务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

2020年,民航局会同财政部根据民航行业发展实际需要对补贴办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中小机场,尤其是对深度贫困、边疆边境、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偏远落后和地面交通不便地区中小机场的支持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现行政策,保障中小机场正常运营,进一步发挥中小机场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出行条件的作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尤其是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下,要用好补贴政策,减少疫情对中小机场的影响,保持机场持续安全运营和职工队伍稳定,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