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中国民航市场含金量最高的“上海虹桥—北京首都”航线,第一次出现了国产喷气式客机的身影。当天,首家由民航央企成立、专业运营国产民机的航空公司——东航所属一二三航空——使用ARJ21客机开航。
东航旗下一二三航空的国产ARJ21客机
“一二三航空将义不容辞托起国产飞机,翱翔于祖国的蓝天!”首航机长、共产党员张大奇的这段客舱广播,让许多人想起了他的另一个角色:2017年5月5日,国产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时的伴飞保障飞机机长。
这位党员机长的经历,恰是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民航人全力支持国产民机发展的缩影。民机行业有一句话:“好飞机是飞出来的”。上海是中国民航客货运量最大的航空枢纽,又是国产大飞机项目所在地,在这片土地上支持国产民机,民航责无旁贷。从局方的适合审定、严管厚爱,到航空公司的订单和用户数据,再到机场和管制单位在试飞、交付中的保障……其间凝结着无数民航人的心血。而就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航与中国商飞在上海正式签署C919购机合同,将成为全球首家运营C919的航空公司。
1921年,上海虹桥机场就发布了第一份通航公告,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民航事业举步维艰,甚至祖国的领空都屡遭侵略,虹桥机场就曾见证过日寇的铁蹄、敌军的轰炸……直到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民航事业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航更在这座红色原点之城飞出了新格局、新高度。
2016年12月12日,乘坐MU592“莫斯科—上海”航班的旅客毛蔚瀛不经意间见证了历史,成为上海机场当年的第1亿名旅客。在这位普通旅客的匆匆步履间,上海成为继伦敦、纽约、东京、亚特兰大之后,全球亿级航空枢纽俱乐部的第5名成员。
2019年,上海航空枢纽的年客货吞吐量超过1.2亿人次和400万吨,均列中国民航第一,分居全球航空枢纽第4位和第3位。
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是上海承担的国家战略。这片土地上的民航发展,不仅直接事关航运中心建设,还以民航独特的引领作用,牵动着客流、物流、信息流等最核心的生产科研要素资源。
2019年,上海两场以不到上海口岸1%的货运量,承载了上海口岸1/3的价值量;带动的GDP占上海城市总量的6.5%,创造了75万个就业岗位。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上海航空枢纽同时担当好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临空经济、助力城市发展等多维度任务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民航事业在上海越来越深入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虹桥已经设立了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逐步具备了国际航空枢纽、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和低碳绿色发展区等功能;浦东机场地区依托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综保功能、大飞机制造等,加快打造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临空服务创新试验区”。
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民航业带来巨大冲击,广大民航人更在上海不断面对着国内防疫运输、海外防疫运输、复工复产等一轮轮艰巨挑战,并交出了出色答卷。尤其是作为中国民航国际客运量最大的门户,上海民航各方落实科学防疫、强化精准施策,也同时助力复工复产:现象级的“随心飞”产品从这里首创发布,全国最大规模的防疫物资航空物流从这里启航。
2020年全年,上海航空枢纽共完成航班起降5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616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3万吨,客运量第一次跻身全球航空枢纽首位,货运量保持全球第三。也是在2020年,上海机场累计检测航班41万架次、旅客5242万人次,转运入境旅客57.7万人次,保障了中国民航1/3的出入境航班、1/2的出入境物流。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上民航”,这是多年来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里总结出的朴素经验。而在中国民航最大的客货运枢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启航之地,党领导下的民航人正用一个个硕果,为这句话写下最精彩的诠释。(《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