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巍巍津门。这座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风云的京畿重镇,百年间更铭刻了鲜明的红色记忆。
“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推翻恶势力!”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周恩来、邓颖超等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奋发进取,《觉悟社社员歌》的初心歌声令人心潮澎湃。
海河之上,一座125岁的铁桥金汤桥静静矗立。72年前,它见证了天津解放的历史时刻:经过64天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于金汤桥胜利会师,成为平津战役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战。
百年后的今天,从客机舷窗俯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主航站楼犹如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风筝,即将展翅高飞。回溯新中国民航在这里起飞的光辉时刻,解读红色传承的基因密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天津民航的发展脉络变得格外清晰。
红色基因助腾飞
天津在百年党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里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火硝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红年代以及改革开放的激情岁月,同时还是民航强国梦开始的地方。
天津滨海机场(李森 摄)
历史,因发轫而被铭记。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的11架飞机飞抵天津张贵庄机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发端于此;1950年“八一开航”,新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从天津始发;1951年9月,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民航专业技术学校之一,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中国民航大学前身,下称“中航大”)落户天津;1952年7月17日,中国人民航空公司在天津成立,首家国营民用航空运输企业诞生于此,进而组建了新中国民航第一支飞行队……这些“第一”,让天津有了“新中国民航摇篮”之称。
发展,借蓝天而开新局。1979年4月,天津滨海机场使用4架子爵号飞机,开辟了7条始发航线,从此结束了只作为经停站的历史。
“那时候天津滨海机场航班很少,一票难求。仅有的6个值机柜台前,出港旅客每天都要排起长龙。”回忆起1997年7月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天津滨海机场客运部副总经理韩旭感慨良多。如今,天津滨海机场在高峰时段仅国内候机厅就有72个“火力全开”的值机柜台,而借助自助值机、自助托运、人脸识别等新设备和新技术,旅客出行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进入21世纪,天津滨海机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02年12月28日,天津滨海机场加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实现企业化改制,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2017年,其旅客吞吐量从1000万人次增加到2000万人次,实现1000万增量仅用了4年时间。
事业,因人才而更兴旺。5月的中航大校园,繁花似锦,处处洋溢着生机,70年校庆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7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中航大已为民航输送了16万名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民航人才摇篮,学校近5年毕业生在民航业相关单位就业占比达到85.24%以上。
中国民航大学实训停机坪
梦始于此,不止于此。如今的天津民航,朝气勃发,色彩斑斓。
“现在天津民航的业态比较丰富,除运输航空外,在通用航空、航空器生产制造、维修保障、教育培训等领域都打造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民航天津监管局局长李东生表示,民航业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协同发展开新局
天津作家冯骥才曾撰文描述每次乘机返回故土时的心情:“只要听到空姐说出‘天津’的名字,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这片红色沃土让天津人如此热爱。
然而长期以来,“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民航资源不平衡现象却困扰着天津民航。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中国民航以行动给出了答案。随着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四梁八柱”逐渐搭建起来,天津民航抓住机遇,努力将天津滨海机场打造成了“进出北京的第二空中通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这7年,天津民航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带着此次报道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了天津民航诸多欣喜的变化。
中航大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
“这几年,天津滨海机场承接首都机场溢出航班不断增多。2014年~2019年,天津滨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从1207.3万人次增加到2381.4万人次,年均增幅达到14.6%,增速在全国两千万量级的机场中排名第一,区域枢纽机场作用明显增强。”在采访中,中航大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用一组数据展示了天津滨海机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力下的快速腾飞。
与此同时,天津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按下“加速键”。在天津航空物流区,航空运输与邮件快递、电子商务、航空金融、航空维修等行业共同发展;天津滨海机场具备进口冰鲜、苗木、药品、水果等5项指定口岸功能;天津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加快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天津滨海机场的货运发展逐年加速。2020年,天津滨海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8.50万吨。2021年第一季度,货邮吞吐量达3.68万吨,同比增长20.3%。
如今,京津冀旅客从天津坐飞机出发也更方便了。根据2021年夏秋航季航班计划,旅客在天津滨海机场乘机,可以通过160条航线通达国内外117个城市,区域性枢纽机场航线网络结构已现雏形。除了连通北京的城际高铁外,天津滨海机场还先后开通了往返河北唐山、沧州、武清、蓟州等地的长途客运班线。未来T3航站楼建成后,京滨铁路、京津城际机场线以及天津地铁Z2线、M2线东延、Z1支线等5条轨道交通均在此汇集,实现无缝接驳,使北京旅客从天津滨海机场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而上述种种变化,恰恰来自对以往困局的突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19年投运后,京津冀三地四场已形成新发展格局。“正是这种竞争压力激发出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吕志农说。曹允春在采访中也表示,天津民航只要明确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的差异化定位,充分利用海港城市的资源禀赋,做好顶层设计,把握航空货运规律,未来仍大有可为。
目前,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阶段,未来将满足机场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天津滨海机场“一中心、两枢纽”战略定位落地。
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撑。2012年,中航大与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在国内最早开展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合作研究。2017年,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智库)落户中航大,重点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首都机场与北京大兴机场“双枢纽”运营模式、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空域资源问题等进行研究。
谈及民航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天津东丽临空经济区临空建设公司董事刘乃昆告诉记者,东丽临空经济区现有民航相关企业96家。未来5年,预计年实现就业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4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8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160家。
如今,三地协同发展的故事即将写下新的篇章,而天津滨海机场将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将创新融入日常
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必须以创新为本。
近年来,天津民航持续推动产业创新,最可贵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005年,中国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在天津成立,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新选择。2009年,我国第一家飞机租赁公司在天津东疆保税区成立。时至今日,中国民航在役客机中,每三架中便有一架是通过东疆完成租赁的。
自2006年以来,空客A320、A330、A350总装线相继落户天津,先后完成航空器总装550架,不仅填补了飞机制造业的空白,还改变了该区域的发展轨迹,促成航空产业集群在此集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依托中国民航大学,天津民航持续促进教育创新,最值得称道的是绝不故步自封的精神。
伴随我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国产飞机制造业急需本土人才的支撑。2007年,中航大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中心,为国产大飞机提前布局。时隔10年,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为中国民航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民航大学课堂教学场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中航大党委书记曹胜利告诉记者,该校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解决民航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比如由中航大教授开发的自助行李值机系统,目前已在广州白云机场和北京大兴机场成功应用。除与东丽区政府共同建立国家级民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外,近年来中航大还牵头组建了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
2020年3月,中航大新校区落户天津市宁河区智能产业基地——未来科技城,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资源高效整合,推动高校与地方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中航大,学生们入学的“第一课”就是谨记校内学生行为红线清单上的“三条铁律”:在校期间不准饮酒,公共场所不准吸烟,考试不准作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曹胜利看来,创新并不意味着放弃坚守。中航大要培养的不仅是学术扎实、技术过硬的人才,更是政治可靠的人才。曹胜利希望学生们入行之初就在心里种下“三个敬畏”的种子,始终秉持“坚守飞行安全底线”的初心。
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多年来,天津民航持续进行监管创新,彰显了在日常运行中解决问题的管理智慧。
面对日益复杂的监管环境,天津监管局的监察员们时刻保持警醒。李东生说:“我们不能以信任代替监管,必须持续关注和解决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今年初,天津监管局创新建立“黄牌警告”安全警示制度,对一年内两次被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相对人亮“黄牌”,对其采取增加检查频次、扩大检查幅度、拓展检查深度等措施,一旦被第三次处罚就要亮“红牌”,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比如行政约见相对人的投资人或上级单位、启动对相关人员的追责程序、建议限制运行等。这项新政进一步提高了监管效能,促进了辖区安全运行水平的提升。
一个世纪斗转星移,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承载着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荣历史。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在未来的岁月里,天津还将绘就建设民航强国的壮丽画卷。(《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丽杰、范新宇、王永军、王艺超)
《中国民航报》2021年6月16日1版
《中国民航报》2021年6月16日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