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红三军团第五师教导营班长何木林的住处。他1927年参加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加入长征队伍,从江西老家跋涉到赤水河畔。1935年1月,艰苦的青杠坡战斗中,何木林左腿严重受伤,昏迷过去。一户赵姓的人家救了他,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村民把他安置在青杠坡的一个岩洞里,并悄悄送去食物和草药。遵义土城古镇有条老街,因为红军一渡赤水前曾驻扎于此,而被称为长征街。老街上,灰瓦房、青石阶、木门板,几乎所有场景都保留着当年红军到来时的模样。有一处“老红军何木林住居”常常吸引人们驻足。
“爷爷的腿痊愈了,但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决定留在这里。为了不暴露自己浓重的江西口音,保护救他的村民,爷爷就装成聋哑人。”何木林的孙女何莉说,“这一装就是14年,他没有在外人面前讲过一句话,一直到遵义解放。”
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做到14年“守口如瓶”。何莉回忆,爷爷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困难,咱家日子还过得去,就不要给国家添麻烦”。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的红军身份得到确认,政府发给他的公费医疗证,直到去世也没有用过一次。伤残军人抚恤金,他只领了两年就不再领取了。自从参加长征离开家乡后再没回过老家。有人劝他申请路费回家乡,他考虑到花费太多,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只是一遍遍念家书纾解乡愁。
“何木林在世时,讲述过很多红军故事,受众超过万人。遵从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生前最宝贵的手工自制弹匣带捐赠给四渡赤水纪念馆。他和红军战友被安葬在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张何木林讲课的照片介绍。
“红军的精神,不只是不畏艰险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还有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何莉从爷爷身上学到的。如今,何莉一家仍住在土城镇长征街的老房子里。他们把堂屋布置成简单的展览,参观的人们都会来她家看一看、聊一聊。何莉说,如今她也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工作,“要把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这是我的责任”。(记者任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