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精神
“重在参与、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的奥运精神。从鸟巢到“飞天”,对于所有参与过或即将参与奥运保障的工作人员而言,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在奋斗路上砥砺前行。
从1990年进入国航工作,程旭31年坚守在地面服务岗位上,先后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旅客服务与运输保障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雪号”主题航班活动等冬奥保障工作部署。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程旭被选为民航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航空运输保障专家。她爽朗、豁达、坚韧,如日出之阳,微光亦可照亮世间。
一
初夏的一天,刚刚在工位上坐定的我便接到了新的采访任务。“程旭,女,197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7月入职,现任国航地面服务部综合服务中心高级经理……”寥寥几句描摹出个人经历之后,便是她曾参与的多项运输保障工作和获得的诸多荣誉。
遇到重大保障任务,程旭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看着电脑上收到的个人简介,我眼前似乎浮现出这样一个人:身着国航的红色制服,仪态端庄,行事沉稳。是的,这就是国航地服人员的统一标准。程旭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自然也是这样的。
但,她是否仅仅是这样?
到了约定好的日子,我前往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东南方向的国航运控大楼,程旭的办公室就在那里。
天有些阴,许是即将要下雨,让人有点儿喘不过气来,一如我的心情,忐忑。了解的东西太少,该如何开场?又带着点儿好奇,思索着能否挖到宝。
当出租车行驶过T1航站楼时,一路无话的司机师傅突然感慨道,“坐飞机的人少了”。的确,对他们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机场是“拉活儿宝地”,有庞大的旅客群体往返机场与市区之间。
“与去年这时候比要好多了。前段时间,‘五一’小长假的民航客流量可以说是井喷式增长。”我解释道,“会越来越好的,接下来还有暑运、国庆节,明年冬奥会也要举办了。全世界就属中国民航复苏最快。”
提到2020年,经历过至暗时刻的民航人都不会忘怀。大家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最终渡过了难关。想起程旭荣获的“中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恐怕她也有一段特殊的抗疫时光吧!
在运控大楼楼下,同行的摄影记者口罩丢失不见,我们因此被拦在了门外。正当我们托人从楼上送口罩下来时,一位身穿国航地服制服的工作人员从门外走了进来。她眉眼精致、身姿挺拔,一头短发干净利落,面对我有些犹豫地说:“您好,请问是……”
“我是民航报记者,您是程经理吧?”
“对,是我。没有口罩是吧,我让助理送一个下来!”
还没等我过多解释,程旭已然发现了我们的窘况,并快速地协调好了。
“我刚从T3航站楼回来,还好没错过约定时间。说实话,这次采访对我来说也是挺突然的,都不知道跟你说些什么,我努力有问必答……”在走向办公室的路上,程旭快人快语,三两句就打消了我先前的顾虑。
并非预先设想的见面场景打破了公式化的寒暄,热情是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二
程旭的办公室位于一个大通间内,外面一排工位上坐着的都是地服部综合服务中心的员工,玻璃门内则是她在单位的“大本营”。
不大的办公室里东西不算多,门口的小柜子上放着饭盒、水壶和消毒喷雾,还散落着几包茶叶;办公桌上点缀着3盆绿植,有序地摆放着文件和办公用品,电脑旁是一摞党史类图书;桌上的加湿器内早已空空如也,像是有一段时间没用过了……
“我平时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很少,所以你看也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看到我在打量观察,程旭解释道。
“那您一般都是在现场?可您现在不是在管理岗位上吗?按说更多时间应该在办公室里吧!”我有些疑惑,之前负责联络的同事跟我说程经理现在是领导,工作是在办公室里。
“可能大家印象中高级经理是不怎么去现场的,但是我们地服工作比较特殊,干部基本都在一线。坐在办公室里是不可能发现一线的问题的,看不到也听不到现场最真实的画面和声音”。
虽然离开实际的一线岗位有13年之久,但程旭笑称自己依然是“一线员工”:“地服本身就是一线岗位,我虽然人在管理岗位上,但我的心还是在一线。”
程旭对地面服务的理解。(编导:李暄郭子超制作:郭子超)
程旭说自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只要没有会议,都会去T3航站楼保障现场“接接地气”。“很多时候转一转、看一看就能发现问题,这个动作不太规范,那个服务意识要增强。有些特殊保障也需要我们经理到位,在现场指导员工或者发现问题”。
“要是我哪天有时间却没去T3航站楼转转,我心里都不踏实,一整天都会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对程旭而言,多年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绝不是轻易可改变的。
我有些好奇程旭在现场巡视的工作强度,她告诉我,值班的话一般是15000步左右。
程旭打开手机微信,让我看看她的步数在微信好友中的排名。“你看,我这水平还只是中等。朋友圈里好多运动达人,我们员工的步数那就更多了”。
随着对话的展开,我感受到面前的人逐渐变得立体、生动,与我脑海中模糊的样貌轮廓慢慢贴合,勾勒出独属于程旭的人生。
三
工作状态下的程旭细致、认真、富有激情。熟悉她的人会明显感觉到,有无制服在身的程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生活中的我穿着自己的衣服,给人就是一种特别放松的感觉。但只要穿上这身制服,我一下子就变得挺拔了,好像有根儿线嗖地就把我‘拎’起来了”。程旭说,穿上制服就意味着要扛起肩上的责任,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穿着便装的程旭,给人一种特别放松的感觉。
程旭对制服有着特殊的情感。这辈子程旭只从事过一种职业——地面服务,只穿过一种工作制服——国航地服制服。这身制服,从桃李年华到知天命之年,陪伴她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芳华。
“我是地地道道的民航人。从小在机场附近长大,学的专业是运输服务,20岁就来到国航营运部,在值机柜台干了18年。等到2008年国航转场到T3航站楼时,我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现在的部门”。在程旭的回忆里,处处都是民航的印记,简简单单却从一而终。
在一线工作的这些年,程旭不仅在值机岗位上工作,还在售票处和登机口工作过。
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能见机行事、随机应变,这是程旭对自己的评价。工作多年来,很少有旅客对程旭不满意,但有一件事她到现在印象都特别深刻。
“我当时在值机柜台,有一位旅客不排队办理手续,我请他排队,他就是不排。我与前面的旅客商量是否可以让这位旅客优先办理,排在前面的旅客没同意”。于是,这位旅客对着程旭破口大骂,程旭没有回应,而是继续帮其他旅客办理值机手续。
骂声不绝于耳,程旭却并不在意,她很清楚自己并未做错什么。最后,排队办理手续的其他旅客看不下去了,仗义执言,要求这位出言不逊的旅客必须向程旭道歉。
“这位旅客最终还是向我道歉了。我很感激当时有旅客站在我这边,说明他们是真的认可我的工作。”程旭说。
31年的工作经历让程旭练就了“慧眼识人”的技能——通过与旅客的简单接触就能大概知道其性格,以及为其提供怎样的服务。
“我常说,服务旅客既要体现专业和标准,还要讲求技巧。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旅客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程旭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和年轻同事,希望他们能快速成长,少走弯路。
四
2008年对程旭来说是个转折点。
根据工作需要,她被任命为国航地面服务部旅客服务中心高端服务项目经理。初来乍到,工作内容尚不熟悉,就要负责几个月后北京奥运会的要客服务,程旭内心忐忑,压力巨大。
怎么办?学!
“我肯吃苦,也不笨,不懂就问其他同事,天天加班成了日常。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单位所有业务都吃透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程旭说,“毫不谦虚地说,我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做服务的人,坚信肯定能完成好这次重大保障任务。”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共历时27天,但程旭和同事们前前后后奋战了50多天。他们吃住在航站楼,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曾经创造了月工时450个小时的纪录,至今这项纪录仍未被打破。
2008年8月6日~7日是涉奥航班保障最高峰,每小时进港航班超过30架次。程旭在机坪上刚保障完331号停机位的航班,紧接着接到通知要去336号停机位。为了节省时间,程旭在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的机坪上奔跑起来。快40岁的她,几个来回下来,制服马甲都是湿的。
“当时很累吧?”我问。
“肯定累,但是能坚持。我记得当时一位老领导跟我说,一个月有30天,程旭能上出31天的班。”程旭笑着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现在想想,应该就是对这个岗位、这份工作的极度热爱。这种热爱会有一股劲儿支撑着你。”
程旭的踏实肯干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更多重大保障任务现场出现了她的身影。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程旭每天连轴转,一连四五天都没回过家。等到休息的日子,两岁多的儿子看到久违的妈妈,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你不爱我了。”
程旭一阵心酸。“我当时知道他是因为好几天没见到我才这么说的。我说,‘妈妈特别爱你,但是妈妈因为工作需要没有办法回家’。说着我就哭了,儿子就过来给我擦眼泪”。
讲到这儿,程旭突然停住了,眼圈泛红,声音哽咽。她赶忙拿起桌上的纸巾,却因为过于激动而掉在了地上。
这偌大的世界哪有坚若磐石的人,无非是在柔软的内心之外“伪装”出厚重的硬壳。就如同看似固若金汤的盔甲,若探得那不可察觉的缝隙刺入,瞬时可直击软肋,包裹完好的浓郁情感便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快速调整好情绪,程旭又恢复到之前潇洒干练的状态,面带微笑,嘴角两边的酒窝若隐若现,仿佛刚才她用纸巾擦拭噙满泪水的眼眶是我的错觉。
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名地服人的强大内心和职业素养。
五
程旭在工作中有个习惯,要求下级员工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党员身份对我来说就是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群众、员工做,何谈榜样作用?”
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我感受到程旭作为一名党员的思想觉悟。
去年3月10日,首都机场启用T3-D作为集中接受重点国家和地区进港航班的处置专区,分区分类、精准实施旅客和行李的集中转运。程旭管理范围内的国航中转岗位员工就要在这个专区工作。
“启用后的前几天,我基本天天都穿着防护服在现场。其实我也做不了什么工作,更多的都是我们的员工在做”。
“那您为什么还要在现场?防护服穿起来很不舒服,还有感染的风险。”我问。
“这叫率先垂范。当时大家对新冠肺炎疫情还是很恐惧的,我们征集志愿者都要求党员优先。我是干部,又是党员,这个时候我要是躲得远远的,员工自然更有理由不去了。”程旭一脸淡然地说。
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次,也怕穿脱防护服太麻烦,程旭几乎一天不吃不喝。后来有一天实在饿得受不了,她在自动售货机上买了一盒红烧牛肉面,跑回休息室三下五除二就给“解决”掉了。
“后来同事知道了都笑我,说吃面吃出了大餐的感觉。我当时饿到极限了,根本顾不上吃相”。
“那碗面好吃吗?”我笑着问。
程旭一拍巴掌,“哎哟,我跟你说,我把那汤都喝了,从没吃得这么干净。现在回忆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很快,程旭又要忙碌起来了。她入选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航空运输保障专家组,要为民航冬奥保障重点工作建言献策。与2008年夏季奥运会不同的是,冬奥会参赛运动员的装备发生了变化,一些保障标准需要进行调整。此外,最关键的是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但程旭依然充满信心。“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到那时回想起我在国航30多年从事过这么重要的工作,参与过这些重大保障任务,我也挺自豪的”。
后记
程旭是个非常直爽的人,再苦再累,在她这里都不是过不去的坎儿。程旭的心里不搁事儿,以至于忘记了很多事情的细节。或许对她来说,每一天的工作都是自己分内的事,是再平常不过的内容,不值得过分歌颂。
程旭热爱生活,工作之余除陪伴家人外,喜欢刷美食App,哪里有好吃的网红店,就约上好朋友去哪里“打卡”。她喜欢收集杯子,办公室的柜子里放了好几个她的珍藏品。为了让自己看着不那么强势,她买了个小猪佩奇的眼镜盒,着实有些“反差萌”。
地服工作并非朝九晚五,经常有计划之外的保障内容。很多时候一忙起来,程旭的三餐也不是那么固定。为此,她在办公室里准备了方便面、螺蛳粉和小点心。在采访接近尾声时,程旭热情地招呼我品尝她买的红枣加核桃仁枸杞,甜丝丝的滋味从口中弥漫到心间,窗外的天也不像来时那样阴沉。
耳边又响起了飞机引擎声,一架国航客机从窗口掠过。我仿佛看到了在航站楼内、在机坪上奔走的程旭,伴随着时光的流淌,从T1航站楼走到T3航站楼,从青春走向壮年……(中国民航报记者李暄)
《中国民航报》2021年6月18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