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兴机场内,每天有1300余辆新能源车辆穿梭运行,场内新能源车辆占比达77%,为满足其充电需求,机场内建有260余个直流快充充电桩,其中的所有用电均为来自青海省、山西省的水电、风电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动车辆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汽柴油使用量及碳排放量,而通过全球最大的耦合式浅层地源热泵系统与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等措施,则使全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能够达到16%以上。大兴机场的绿色建设是民航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民航绿色发展的鲜活注脚。
国内第一台35吨纯电动集中货物装载机(大兴机场供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生命之根、动力之源,绿色发展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十三五”以来,中国民航扎实落实《民航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和《关于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要抓手,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持续加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动力空前增强,燃效水平显著提升,民航绿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2018年,按照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总体部署,民航局印发实施《民航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确定了北京首都、北京大兴等39家重点区域机场以及31家其他区域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为民航打赢蓝天保卫战主要阵地,对有序提升机场电动化率、降低机场区域大气污染排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为了狠抓工作落实,民航局组织了三轮专项督查并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纳入蓝天项目检查。同时,结合企业普遍反映的项目初始投资大、建设和安全管理较复杂等现实问题,民航局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协同,及时出台支持政策,加强疫情期间工作调度,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合力,有力推动民航单位加快打赢蓝天保卫战项目建设。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中国民航正向着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总体目标不断迈进,其所取得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呼吸得到的是,机场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了。三年来,APU(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备通过在飞机廊桥停靠期间代替APU向飞机供电供气,累计节约了航油40余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30万吨,减少各种大气污染物排放近4900吨,节约航油成本约12亿元。2018年底,场内新能源车辆设备的占比还不足5%,目前这个数字已快速提升至14%。2019年,在航班起飞架次同比增加5.8%的情况下,机场汽柴油消费同比减少了1100吨,机场汽柴油消费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油耗少了,空气好了,呼吸畅了,旅客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幸福感实打实地得到提升。感受得到的是,机场智慧运行的成效显现了。以蓝天保卫战为契机,相关机场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利用车联网、大数据、微储能等新技术,自主开发机场能源与设备智能监控系统,优化机场电力供给和使用效率,对实现新基建赋能传统基建进行了有益尝试。成都双流机场在南机坪建设7000余平钢结构车棚光伏,创新引入光储充示范项目,通过对光伏新能源的智慧调控与有效消纳,年可保障2万余次新能源车供电。同时,双流机场还采用了远机位地面设备(GPU)系统并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通过搭载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对光伏和电能等能源进行可控调度,从而实现削峰填谷,有效解决远机位配电不足问题,年减排二氧化碳3.95万吨,年节约能耗费用5400余万元。见证得到的是,国产装备的制造水平提升了。目前,机场新能源车辆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80%。东航与国内企业合作,成功研发了全球首台35吨纯电动平台车和50吨纯电动有杆飞机牵引车,在全球机场专用设备制造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国航、首都机场及有关设备商的联合技术攻关,为解决APU替代设备安全高效保障新型飞机(如B787、A350等)的技术难题提供有效中国方案。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十三五”以来民航绿色发展的一大亮点,而民航绿色发展的成绩还在更多层面彰显。
成都双流机场机坪光储充示范项目(成都双流机场供图)
深圳机场卫星厅项目预计将于明年竣工启用,卫星厅建设积极探索运用海绵机场、综合管廊、远机位移动储能设备、水面光伏发电等技术,着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现代交通建筑。如今,强大的绿色基因在机场项目建设周期的前端便已植入,涵盖规划、设计、建造、验收、运行等全链条的绿色机场标准体系逐步建成。这样的制度体系建设为民航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完善行业能耗统计制度,建立实施航空飞行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则提升了我国机场与航空公司能源和排放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可比性。随着民航局组织民航各地区管理局不断创新监管机制,强化绿色项目督导检查力度,节能减排专项规划落实机制不断健全,民航环境治理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今年,四川航空开展了现有线航路走向优化项目,共计11条航线、2430个班次使用优化航路,能够节省飞行时间285小时,减少耗油8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余吨。绿色发展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航空公司和机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自然不断增强,资源投入不断加大,企业主体作用愈加突显。智力支撑方面,民航大学、民航二所等行业科研院校进一步发力,政产学研相互协同的工作机制建设稳步推进。中国航协、中国机场协会等民航社团组织参与行业绿色发展相关工作深度和广度空前提升,平台桥梁作用正在形成。可以看到,资源、技术、平台等因素的协同合力为绿色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2016年,国际民航组织第39届全体大会通过了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形成了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减排市场机制。在国际航空碳减排谈判中,我国全面参与并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以正确的义利观和发展观,维护公平公正国际秩序。近年来,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民航绿色发展取得丰富成效。组织开展中欧绿色民航合作培训与战略对话、中美绿色航线合作研究,积极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绿色民航战略合作机制建设,绿色合作成为了中国民航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新亮点、新引擎。
务实举措收获扎实成果。“前几年那样‘昏天黑地’的严重雾霾天气越来越少了,蓝天越来越多了!”这是北京市民小吴的真实感受。“蓝天白云常常见”的背后,民航绿色发展贡献了必不可少的力量。近年来,通过全行业共同努力,行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运输航空单位周转量油耗和碳排放连续下降,2019年我国运输航空每吨公里油耗和碳排放分别为0.285千克和0.898千克,均较基线(2005年水平)下降16.2%,处于历史最优水平,在全球主要航空大国中处于领先位置。机场平均每客能耗0.898千克标煤,每客二氧化碳排放0.553千克,分别较基线(2013年-2015年均值)下降15.8%和28.81%。数据说话,民航绿色发展阔步向前。
“十三五”以来,民航战略作用持续增强,中国民航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实现了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为民航“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民航局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研判发展形势,科学编制民航“十四五”绿色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系统推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形态,为实现从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开好局、起好步。(《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实习记者 潘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