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5%——这是2019年全国航班正常率呈现的优秀答卷,全国航班正常率连续两年超过80%,较5年前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航班平均延误时长也明显减少,由2015年的21分钟减少至2019年的14分钟。与此同时,民航空管年保障航班架次于2018年破千万,5年来航班量年均增长近8%,主要运输生产指标均为两位数高增长。
(制图:李思进)
航班总量、运行效率“齐头并进”的背后,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航班正常管理工作从阶段治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率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技支撑转变。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指出:“要全面加大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四强空管’建设力度,实现空管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民航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正点出行需要的必由之路。
自2017年起正式实施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是民航局首部航班正常管理方面的规章,明确了各航空运行主体的责任,使保障航班正常、维护旅客权益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随着运管委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37个千万级机场建设A-CDM(机场协同决策)系统,积极开展航班时刻动态调整,严格落实航班正常考核和调控措施,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来提升航班正常率。以深圳机场为例,其航班放行正常率由2015年运管委成立前的72%逐步提升至2019年的87.8%。
2017年,民航局提出“控总量、调结构”决策部署,目前已初步形成精准调控、动态调控、分类调控的体系机制,扭转了近10年来航班增长速度高于综合保障能力提升速度的局面,实现了保障能力与航班总量总体平衡匹配,航班正点率提升,平均延误时间减少,运行抗干扰能力增强。
“控总量、调结构”工作还为中小机场的发展提供助力。2018年12月末,贵州茅台机场伴着飞雪迎来第100万名旅客,成为我国首家通航第一年旅客吞吐量便过百万人次的支线机场。新疆、内蒙古、湖南等地的多座支线机场也先后迈入百万级机场行列,支线运输航空市场进一步被激发。“十三五”期间,在民航空管系统宏观调控下,中小机场航班起降架次增速显著高于高密度机场,“胡焕庸线”两侧发展更加平衡,西部地区航空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通过大力调整航班结构、严控增量,有序引导机队布局和国家航线网布局,有效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了航班运行效率。
今年9月,首都机场经过近三年的规划建设,实现了机坪管制全面独立运行。作为国内最大、最繁忙的机场,其航空器机坪管制移交工作是一次行业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将进一步提高安全裕度与运行效率。“十三五”期间,通过严控航班时刻主协调机场航班增量、严控大流量航段和密集航路汇聚点增量、实施高密度机场容量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多座高密度机场的放行正点率大幅提升,22个时刻协调机场的时刻执行率进一步提升至9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单个航班时刻的可利用座公里数、平均客座率不断上升。
航空货运的运行效率同样不断提升。10月25日,由民航局出台的《货邮飞行航班时刻配置政策》将正式实施。《配置政策》将高密度机场货邮航班时刻安排窗口由每天6个小时拓宽至10个小时,大大增加货邮飞行航班时刻供给,提高货邮飞机日利用率,优化货邮航线布局;对于北京大兴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杭州萧山机场等货运功能较强的枢纽机场,则将适当安排高峰时段航班时刻,用于国际地区货邮飞行。
提高航班正常率既需要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也要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十三五”期间,民航空管系统将机场放行正点率表现作为航班时刻供给和机场容量调整的前置约束,表现优异者多获得航班时刻供给,有效提高了航班正点率,促进了动力变革、效率变革。2016年、2017年,符合机场容量标准调整的高密度机场仅3个;在此制度激励下,2018年以来,大部分高密度机场均达到机场容量调整标准,西安、重庆等机场放行正常率超过90%,北京、上海虹桥、上海浦东、成都等机场放行正点率大幅改善。
空域管理方面,华北、华东、中南等地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成果显著,军民航空管在重大空域调整、重大空管保障、重大改革等方面进入良性融合新阶段,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紧密互联为民航空管效率提高带来更大空间。2017年9月,惠及全国八省一市48座机场、全长2000余公里的“沪兰空中大通道”全线贯通,这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东西向运行双通道航线。2014年起,民航空管先后制订包括京广、京沪、沪广等主要航路的10条单向循环大通道建设方案,历时数年基本完成全国干线航路网规划调整,有效缓解空域资源紧张与航路拥堵现象,提升了空域利用率、安全性与航班正点率。2018年12月,首条对外空中大通道——中韩空中大通道建成启用,提高运行效率的格局正向国内国际并重拓展。
增效之路,科技先行。“飞行间隔缩小,空域利用率和容量大大提高”“主动监测飞机实时动态,有效提高航班正常率”,这是一线空管人员对雷达管制的积极评价。目前,我国民航空管已实现全国一体化管理运行,传统的程序管制逐步被更加高效的雷达管制取代。随着以智慧机场为关键支撑的“四型机场”建设加快推进和“新基建”战略推动,5G、北斗等新技术将与空管不断深度融合,为民航空管的技术更新与设备升级带来驱动力量。
民航空管运行管理中心、气象中心和情报中心工程是“民航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预计于2021年正式投运,将为我国乃至亚洲区域航空用户提供运行协调、流量管理、气象及情报服务,保障民航运行效率。预计到“十三五”末期,全国运输机场数量将增加到241座,新增41条跑道、588万平方米航站楼、2264个机位,同时着力推进枢纽建设,构建覆盖广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环保的现代化机场体系,为高效运行提供基建支撑。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迈向“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处在这一关键节点,民航人将进一步紧密围绕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多措并举提高空管运行效率,努力建成安全稳定、集约高效、协同融合、智慧驱动的民航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用航班的高效运行为民航强国梦增添更大动力。(《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实习记者潘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