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领航到智能飞行
——航行新技术提升中国民航运行安全品质
这是曾堂树的最后一次飞行。送走最后一位客人,他回到驾驶舱,低头环顾着熟悉的仪表,一手轻轻地搭在油门上,一手反复地抚摸着驾驶杆,像40年前刚上飞机一样。只不过,那时候他是一名领航员。
实行双人制的737驾驶舱
在那个以原始导航数据为唯一依据的时代,领航员就像飞行员的指南针,通过罗盘或地标,为飞机提供准确的方向,以免飞机“迷路”。因此,领航员在五人制机组中至关重要。在曾堂树的印象中,“那时候,招录领航员的文化要求甚至比飞行员还高”。
随着惯性导航系统(IRS)和GPS系统的使用,曾堂树隐约感觉到飞行导航迎来了大变革。但他没想到的是,在从事了21年的领航员后,自己提前“被退休”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飞行导航精密度越来越高,驾驶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驾驶舱的生产力迎来了一次大解放——机组由五人制向两人制转变,领航员、机械员、通讯员等岗位渐渐消失。1993年,“被退休”的曾堂树来到了民航飞行学院,改学飞行。此后的19年,他一直在飞行员的岗位上,直到退休。
国航西南分公司拉萨夜航试飞组在驾驶舱进行最后的试飞准备程序
从“基本靠瞅”的目视导航飞行到无线电导航系统,从惯性导航系统到基于性能的导航(PBN),不断发展的导航技术,精度越来越高的飞行,给中国民航带来巨大的变化。它让无法正常起降航班的难题得以解决,更让地形复杂地区有了建机场、通航班的可能:林芝、拉萨、玉树、九寨沟、阿里、丽江等地形复杂地区的机场,成为被PBN等导航新技术“魔杖”点亮的代表。在玉树机场,装配RNP精密导航技术的民航客机在玉树地震中打通了空中生命救援之路;在拉萨贡嘎机场,依靠RNP精密导航技术,“空中王子”空客A319飞机结束了拉萨机场长达43年无夜航的历史;林芝机场投入建设时一度因起降标准过高“流产”,正是得益于RNP-AR技术才顺利解决了无法正常起降航班的难题,从此拥有秀美山川、宜人气候的“西藏江南”向全世界游客张开了怀抱;九寨沟机场全面执行RNP AR程序后,以前受“大顺风”影响只能单向起降的跑道实现了双向起降,航班正常率显著提高……
2006年9月1日林芝机场首航
林芝机场的开通,在林芝与祖国内地之间搭起了一座空中“金桥”
在中国民航,像PBN这样拥有“魔力”的航行新技术还有很多:ADS-B(自动相关监视)让“眼睛”更明亮、HUD(平视显示器)让“视”界更清晰、EFB(电子飞行包)让飞行更轻便、GLS(地基增强型卫星着落系统)让着陆更精准……一系列航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民航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而旅客感受到的是,民航航班更安全了,很多机场的航班正常率比以前高了。
如今,中国民航几乎所有运输机场都具备了PBN飞行程序,几乎所有的航路都实施了PBN运行,地形复杂的21座机场配备了RNP-AR程序,“中国方案”RNP AR公共程序相继在九寨沟机场、拉萨机场、大连机场验证试飞成功;96.7%的运输飞机具备了ADS-B OUT运行能力,实现了飞行监视定位,东部地区实现了以ADS-B与雷达的双重覆盖,西部地区实现了ADS-B为主的监视覆盖,提高了对空监视能力,增加了空域容量,提升了空域使用效率;20%的运输飞机和6家航空公司具备了HUD运行能力,79座机场具备了HUD特殊I/II类和RVR150米起飞标准,实现了浓雾等特殊天气下的精准起降;过半数航空公司应用了电子飞行包(EFB)。
曾堂树也体验过RNP-AR技术。他绕了几个弯,驾驶着飞机稳稳地穿越过山谷。想起曾经拿着领航计算尺时刻计算飞机方位,修正航向误差角度的历史,他禁不住感叹道:“想不到飞机还能这么飞!”
2008年11月12日19时50分,国航西南分公司A319客机CA4406航班在拉萨贡嘎机场起飞,标志着拉萨机场第一个正式夜航航班首航成功,此举结束了43年来拉萨机场无夜航的历史。
改革开放40年来,航行技术的变革让计算机替代了曾经的人工岗位,中国民航航班在更加安全的同时,飞行变得更为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从此飞行精准而又“随心所欲”。正如人们所期待的未来,无论高山冻原,都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
相关新闻:
Copyright@2013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京ICP备050*****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风林西奥中心B座16层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