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航强国的战略进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民航局与时俱进,进一步谋划民航强国战略进程,按照“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聚焦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找准攻坚方向和关键环节,明确任务和措施。

——到2020年,围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航强国建设要瞄准解决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和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补齐空域、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等核心资源短板,大幅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实现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届时,空域资源瓶颈得到缓解,空管运行能力稳步提高,全国机场年起降达到1300万架次;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60个,覆盖100公里范围内所有地级行政区;人均航空出行次数达到0.5次,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支线机场日均航班2班以上,有条件的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能够享受基本航空服务计划提供的航空运输服务;航班运行品质明显改善,航班正常率80%以上;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通用航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得到破除;民航业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取得初步成效,民航机队基本实现“无纸化驾驶舱”运行。行业治理形成了有利于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民航发展安全基础的安全管理系统,形成了符合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运行规律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行为的法规体系,形成了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行业监管能力的体制机制。

——到2035年,围绕服务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航强国建设要瞄准解决人民群众多样化航空需求和民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着力“均衡发展、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国际航空、支线航空、低成本航空、货运航空,大力促进通用航空发展,全方位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航空服务需求,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届时,航空人均出行次数超过1次,运输规模全球第一;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国际航空市场的航空公司和航空枢纽;基础设施体系相对完善,运输机场数量400个左右,地面100公里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机场群与城市群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世界级机场群;民航与综合交通深度融合,在国家交通关键节点,形成一批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航空物流服务成为现代供应链的重要环节;通用航空服务深入人们生产生活需求;民航运行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旅客体验更加美好;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国产飞机等民航核心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管制、情报等地面关键自动化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统一型号,打破一些高精尖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

——至本世纪中叶,围绕服务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航强国建设要瞄准全方位提升国际竞争力目标,着力增强国际民航规则标准话语权和技术创新引领力,重点推进航空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从多领域民航强国向全方位民航强国的跨越。届时,机场网、航线网、信息网和服务网深度融合的现代民航运行体系全面发展,形成安全高效、通畅便捷、绿色和谐的现代化航空服务体系;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包括民机制造的民航全产业链对GDP贡献率大幅度提升;我国民航的服务产品、技术标准和发展理念走向全球,在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等方面实现对世界民航发展的战略引领;全方位参与新型国际民航治理体系建设,在国际民航事务中出现更多的中国声音。现代民航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标志之一,将为我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国家提供全球化航空服务支撑。

相关链接:


2018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召开

民航五年发展成绩

2017年民航工作10大亮点

2018年民航工作9大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