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的机场到机场的城市——机场打开中国连通世界的“空中之门”


每天,有800多架次航班在浙江杭州萧山机场起降,高峰期每小时就有50架次。庞大的客货运吞吐量,让杭州萧山机场跻身全国十大机场之列。但在数十年前,杭州与世界的对话,远没有今天这般华丽。

时光倒留,杭州笕桥机场,这个存在于很多人记忆中的军民合用机场,是浙江民航的开端。

改革开放初期,笕桥机场飞机小、航线少、客货不足。作为一名在新老机场都工作过的老员工,范铁男回忆,当年整个机场航站楼只有浙江省档案馆那么大,旅客登机是由工作人员领着,从航站楼走到停机坪的;因为航班量少,基本每天晚上八点半,等最后一个航班起飞后,就可以下班了。

萧山机场开航仪式

随着浙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航空运输量的飞速增长,笕桥机场军民合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杭州新机场迫在眉睫。1992年,新机场选址提上了日程,并最终定在萧山。1997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破土动工,2000年12月30日正式通航运营。

新建成的萧山机场是老机场的四五倍大,一期目标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和货邮吞吐量11万吨的需求。习惯了老机场的范铁男一度担心“这么大会不会有点儿浪费”。他的疑虑随着机场的快速发展烟消云散。刚开航时,萧山机场通航48个城市,旅客吞吐量249.2万人次。仅一年,萧山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航班起降架次就分别攀升到317万人次、7.3万吨、3.6万架次。2011年~ 2017年,萧山机场的旅客、货邮吞吐量每年均以两位数增长,2016年旅客吞吐量更是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

范铁男每天在机场忙碌的身影,也见证着机场越来越大的变化。

2010年,萧山机场国际航站楼(T2)投入使用,中外游客在这里感受“杭州速度”;2012年12月,萧山机场第二国内航站楼(T3)拔地而起,自此萧山机场迈入双跑道、多航站楼时代;2018年7月25日,萧山机场三期项目获批准,即将开工建设的T4航站楼面积为32万平方米,接近T1、T2、T3航站楼面积的总和。如今在萧山机场,每天有63家航空公司的800多个航班将杭州与全球50个国家(地区)的163座城市紧密相连。

触角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一条条跑道,一座座航站楼,连接让城市与世界“握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运输机场从1978年的78个增加到了如今的234个,机场数量是40年前的3倍。截至2017年底,我国千万级机场达到32个。2017年,我国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1亿人次,为1978年的495倍;货邮吞吐量达1617.7万吨,为1978年的257倍。40年间,我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机场都进行了迁建或改扩建,运输机场航站楼总面积约为1238.97万平方米,相当于修建了75个国家大剧院;飞行区道面硬化总面积约为73530.69万平方米,约等于3.5万公里的四车道高速公路。

笕桥机场

在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变中,机场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如今,机场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重要名片,集发展、智慧、生态、人文等特征于一身;成为综合交通体系的关键节点,在这里“上天入地”成为现实;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世界级城市群与全球“对话”的重要支撑,不同功能定位的机场集结成群;支线机场明显“扩编”,让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能够“一通达天下”。2017年,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球第2,上海浦东机场货邮运输量排名全球第3。伴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更多的“一市两场”将为国际大都市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想象空间。

40年的时空流转,机场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深刻影响经济产业结构改变的催化剂。特别是2003年机场属地化改革完成后,地方政府的主动性被进一步激发,机场与地方经济社会愈发“水乳交融”,一座座崛起的“航空都市”以旺盛的生命力成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无论是被称为“小区推动大省典范”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还是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智造”转变的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都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在萧山机场,曾经的荒地成了保税物流中心,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也正紧锣密鼓的建设。未来,一个功能完善、集约有序、产城融合的智慧航空都市区将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浙江之门、杭州之窗、萧山之翼”。

改革开放40年,仰望长空,机场将城市与世界连为一体;俯瞰大地,航空经济强劲驱动城市发展转型。展望未来,机场——这个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必将为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带来新活力,直击蓝天!(《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

相关新闻:

飞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走路到乘机

飞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经验摸索到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