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教创新点亮智慧民航

 

|雷电肆虐的夏季,有些旅客在遭遇航班延误后,会打开一款绿色界面的APP来查询自己的航班动态。在查询之余,有的旅客发现,自己又赚了不少“旅豆”——自从这款APP推出“延误猜一猜”功能,就成了一些商旅人士在等待中的一点“乐子”。

2012年初创之时,大概没有人想到,这个出自央企之手的APP——航旅纵横——会在人们生活中普及至此:仅用了3年时间就拥有了千万活跃用户。如今,出行的人们打开它,可以在国内很多机场实现查询、值机、选座、安检、登机全流程无纸化的便捷通关。“我们希望可以用一个APP应用软件为旅客提供从出行准备到抵达目的地全流程的完整信息服务,通过手机解决民航出行时遇到的问题。”航旅纵横负责人薄满辉对记者表示。

如果说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中国民航适应航空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航旅纵横APP的快速成长亦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民航科教创新历程的一个缩影。

回溯过去,自2005年起,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航飞速发展,科教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

长久以来,科教兴业,人才强业。科教人才是支撑,是保障,亦是民航作为创新型行业发展的引擎。

 

王世鑫/制图

 

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民航是国家重要战略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应用特征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民航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民航业要“强化科技支撑”。这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民航科教创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航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行业需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工作配套政策。

2016年初,民航局党组提出了“践行一个理念、推动两翼齐飞、坚守三条底线、完善三张网络、补齐四个短板”的“一二三三四”民航发展总体工作思路。《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落实民航局党组工作思路,明确将“提升民航科教支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深化民航科技教育改革,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的目标。

顶层设计如灯塔。几年来,民航科教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教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条件不断改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航科教投入累计近100亿元,初步搭建了涵盖民航主要科研专业方向的基础平台。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了机场跑道特性拦阻系统(EMAS)、机场行李自动处理系统、全国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办学水平不断增强,培养能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培养飞行、机务、空管专业人才3万余人,民航局直属院校特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这些成就让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运行效率、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效能不断提高,为民航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新思路为创新带来新活力


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为了推动民航科教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随后不久,民航局召开了全国民航科教创新大会,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进民航科技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会上特别提出,要建设创新型民航行业,这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教育培训的支撑作用和深化改革的动力作用。

基于此,民航局针对科教创新提出了“三出四型五基地”的发展目标,即形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创建基础技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开发型、成果转化枢纽型和技术政策暨服务智库型科研院所;打造民航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核心技术产业基地、成果转化效益基地和创新人才发展基地。

新思路也为民航科教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重要标志之一。长期以来,民航各单位使用的高技术装备和系统高度依赖进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其中的变化,我们在一件小小的行李身上便可窥知一二。今年6月,由民航二所自主研发的托盘式高速行李自动分拣系统成功中标北京新机场航站楼行李处理系统项目。其分拣效率高达每小时6000件、准确率近百分之百。这意味着,当北京新机场投入使用之后,航班到达后漫长的行李等待抑或丢失情况将彻底成为过去。

据民航二所科技处副研究员薛康介绍,这套行李分拣系统,拥有多项专利,自2014年起,已在兰州、天津、重庆、银川、哈尔滨、长春等机场推广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它价格却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3,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

如果将一个个航班也比作一件件行李,那么空管局研发的全国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统就如同这套高速行李自动分拣系统,解决了在有限的空域和航班流量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运行控制的效率和精度,实现飞行流量优化调控的问题。这套全国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统可以提供分钟级的航班时隙分配能力,实现对航班运行的准确控制,引导全国航班协同、区域航班协同和机场航班协同的相互衔接。

在民航局党组的支持下,中国民航自主创新体现在行业运行的方方面面:让飞行更安全精准的PBN程序设计;高原复杂气候条件下的机场沥青道面建设与维护系统;应对旅客高速增长出行需求的民航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可以高效驱动维修流程信息管理的飞机维修控制MCC系统;已达到推广应用条件的民航地空宽带通信系统;可有效提高大中型机场运行效率的机场场面综合监视与控制系统等。

 

科技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安全第一”是中国民航发展永恒不变的第一准则。目前,我国民航运输飞行每百万飞行小时的重大事故率10年滚动值为0.02,比40年前降低了约18.85。科技创新可谓“功不可没”。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民航运输空难次数比70年前下降了大约2/3。”冯正霖表示,落实“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科技兴安。

HUD的广泛应用就被称为“驾驶舱的一场革命”。如今,HUD已经成为高效、舒适飞行必不可少的配置,帮助飞行员减少起飞、进近和着陆的飞行技术差错,同时可以获批准执行更低的机场运行标准。作为第一家引入HUD的中国航空公司,2010年~2013年,山航曾进行了48个月的飞行品质对比。结果显示,使用HUD后出现三级事件(接地晚、重着陆、接地速度慢、滑跑方向偏等)的比例降低了25.5%。

PBN程序的使用则大大提高了飞机在我国西部高高原及复杂机场的运行安全性。飞行员可以使用该程序,让飞机在任意两点之间沿着精准定位的航路飞行。事实上,PBN早在2003年就在我国落地生根,那时大多使用的是国外提供的产品。直至2012年,航科院终于成功试飞了中国民航第一个自主设计的RNPAR程序,打破了中国民航依赖国外程序设计商的现状。据了解,目前,全国的所有航路航线都实现了PBN运行,全国95%以上的运输机场具备PBN飞行程序。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的趋势愈发明显。如果说航行新技术的使用可以为飞机在航行过程中“保驾护航”,那么由航科院自主研发的EMAS特性材料拦阻系统则是飞机落地后的一道坚实的物理屏障。2013年7月,这套系统在云南腾冲机场首次铺装应用,它能够明显减少因为冲出跑道造成的重大飞行安全事故,提高了机场的安全保障裕度。

几年来,EMAS系统未进行过任何维护,经受住了高原强紫外线照射和强降雨的考验。腾冲机场EMAS项目技术负责人史亚杰告诉记者:“它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现状,得益于拦阻床在材料和工艺处理上显示出的良好防水性能。”

除了飞行安全,真情服务亦是中国民航始终坚持的要求和底线之一,而科教创新是其背后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在行业内大量应用,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善了旅客出行体验。例如,中航信推出的“航旅纵横”app、国航机上网络服务、东航空中网络平台,以及南航推出的微信扫描登机牌条形码就可获取航班动态信息等。

2016年2月7日,在国航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央视首次在万米高空实现了春晚的直播,而其依赖的正是民航的地空无线宽带通信系统。据悉,民航地空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即将进入商业运营,2017年底将完成全国范围所有航路的地面基站建设。

据民航局人事科教司领导介绍,未来,中国民航仍将继续切实提高民航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民航“互联网”行动,不断改善和提升旅客真情服务的方式和手段。

 

院校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民航局直属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为推动建设创新型民航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民航局发布的《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质量较高、开放共享的民航教育培训体系。

2016年,冯正霖在民航局直属院校调研期间突出强调,各院校要大力加强党风校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努力为民航业发展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航局深入推进开放办学,积极与教育部、地方政府共建民航院校,注重利用社会力量保障民航人才培养,满足发展需要。2017年,民航局就多个共建项目与教育部以及相关省市领导进行了沟通,并得到积极回应。这些共建合作协议的签署落实,将有利于借助各方力量、整合相关资源,进一步发挥直属院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近年来,民航局直属院校还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引领,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据了解,目前,民航局直属院校在校生7.1万人,年招生计划达2万人,本专科专业总数超过60个,专任教师超过320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超过1200人。民航特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与此同时,民航局鼓励和引导非民航直属院校开办高质量的民航教育,支持航空企业培训航空专门人才。目前,已有15家非民航局直属的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可以通过高考招收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年招生计划已经突破1200人,有效填补了飞行员培养缺口。与此同时,为保障报考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和机会公平,2017年,中国民航招飞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高考招飞宣传动员、报名、初检、体检、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的全过程网上运行。

随着行业快速发展,民航从业人数也呈快速增长态势,培训需求巨大。为规范有序地做好培训工作,近年来民航不断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拓展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方式,取得了实效。

2016年,民航局正式启动行业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以确保民航相关业务培训能够深入最基层、最边远、最一线。民航局还高度重视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高行业人才综合素质。除了面向全行业连续选派四批优秀青年人才到国际民航组织进行为期1年~2年的借调工作外,还针对不同领域、级别的专业技术人才展开了丰富多样的培训。

此外,在民航系统职称制度改革和加强民航专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民航局也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让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更加通畅,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秉承着更加开放、包容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2017年,中国民航科教创新工作仍在扎实地向前推进着,并且有了新的亮点。其中,“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项目坚持充分整合行业内科研力量,广泛吸纳行业外技术优势,由中国民航大学牵头,集中了行业内外该领域18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运行单位和生产企业,将为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系统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验证。

2017年的民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工作也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北航大、南航大等国内高校,以及中国商飞、中国电科和华为等国内高新企业的积极申报;其中,还有13位两院院士参加了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9月7日,民航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在成都共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并签署了协议。该示范区的建设和开放发展,意在有效整合全国各类民航科技创新资源,开展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共同促进民航强国建设和四川省经济发展。

民航局人事科教司领导表示,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中国民航科教创新工作将继续围绕“一二三三四”民航发展总体思路,对标“三出四型五基地”的发展目标,以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实现新的跨越,为建设创新型民航行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程凌、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