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全胜演讲(刘子昂/摄)
主持人:谢谢顾老师。大家可以听出来,通过刚才顾老师以及之前柴主任和赵老师的介绍,明显能感觉到,民航的绿色发展压力多多,挑战多多。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切实地去解决好民航发展跟环境的关系,可能是下一步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大家知道,民航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民航的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放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因此,我们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了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的黄全胜所长。黄所长2005年9月-2008年7月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际政治专业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与能源安全。2008年7月至今,供职于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任高工,期间抽调到交通运输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综合研究处。2008年10月-2009年3月在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挂职,任区长助理,当时是中组部团中央第十批赴渝博士团成员。2009年至今,先后担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院环境资源所副所长。
黄所长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现状与展望》,大家欢迎!
黄全胜: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首先是大家欢聚一堂祝贺民航节能减排中心更名为智库,从个人的角度表示祝贺。也借这个机会感谢民航大学节能减排中心就我们平常绿色交通研究工作的无私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今天也很荣幸能够有这个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学习和工作的一点体会。今天这个日子是民航智库揭牌的喜庆日子,对我个人来讲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体会到了一切皆有可能。5点种就起床,从成都飞天津,备降石家庄,绝望之际想到了综合运输体系非常重要,只有民航是不够的,但没有民航是绝对不行的,最后还是民航把问题解决了。
题目取了之后,现在有点忐忑。因为为什么叫中国?我发现他们约我过来的时候,我说题目是中国,他说一定要讲民航方式之外的交通方式的绿色交通实践和经验。一方面最近比较忙,另外一个就是这个题目在部里跟德国交通部交流的时候,当时部里面让我讲这个话题,自然就用了中国两个字。但是今天深深地体会中国运输在路上,绿色交通更是在路上,所以我想这个题目写大了,来不及改了,请大家包涵,认识已经提高了。
我讲课没有什么逻辑,但是你们更好以这个为理由,就当听一段故事,没有必要太严肃,也没有必要太紧张。因为我的基本认识就是世界本无序,第二是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可以用开放和创新的思路去思考一些问题。再一个就是据著名的专家讲,如果给你的发言时间越短,说明这个场合越值得珍惜。今天很难忘还有一点,这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做二十分钟的演讲,一般都是做两个小时的讲话。
应变是最高的哲学。四个关键词,一个是概念的辨析,一个是现状,一个是形势,一个是展望。
为什么要提概念辨析呢,现在这个时代,概念层出不穷,一方面是科学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可能是有各种意图在里面。我们国家以前有句不太好听的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任政府都会有一些新的理念提出来,尤其对绿色发展,相关的概念非常多。咱们可以想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想想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非常多的概念。我们首先考虑一下低碳这个热词。我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是国际语境和国际词汇。我们国内的老祖宗体现了节约和集约的思想。全球化时代,正好从概念上可以融合和相通。
所以低碳的话我自己写了这么几个观点,一个是科学观点,为什么提低碳,抓住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就是我们有能源的消耗,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就是我们要有能源的消耗,人类的工业文明和发展历史就是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演进的历史。其实低碳这个概念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首先是科学问题,第二,相对概念,含碳量是高还是低,对石化能源和对天然气来说,从历史观的角度,认为天然气就是一种过度能源,但是从我们人的有限生命来讲,它可能在未来相当的时间内是中国的能源清洁化战略的重要选择,所以要看站在什么视角、什么尺度,用哲学的思想和辩证法看问题,很多事迎刃而解。
第三是一种新的视角。抓住能源的清洁化,是不是一种发展理念,我说了,低碳是一种更加强化的节能意图和表达。第四是渐进的过程,绝不是家里摁开关,办公室关一关水龙头马上就见效,它需要长期的付出,需要各种主客观的条件和资源。
第六是一把双刃剑,右上方写了两红字,三五年前,低碳在中国成为热词的时候,我们更多担心的是低碳冒进。大家对内涵和体系,包括低碳经济都还没有理性和准确把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大干快上,搞“大跃进”,这个绝对不好。
现在我们再来讲低碳的时候,反过来提一定不要低碳迟钝。现在《巴黎协定》上午专家已经讲了,时代不同了,时间点不同了,我们往前走,绿色方案的基础也不同了,现在更多的谈不是冒进,而是要反对迟钝,尤其是对政府的决策者和企业的决策层。
这个节能减排是我自己提了几个很重要的体会。一个是渐进性,这跟刚才是一样的。我再说一下,低碳是国际语汇,是英国和欧盟为了打造经济的增长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所以提出低碳的概念。我们国家讲节能没什么错,就是讲一个故事。技术经济性,就是做事不会为节能而节能,为减排而减排,一定要考虑技术经济性。我们在真正落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技术经济性,没有技术经济性的节能减排行动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是综合多样性。单一的方式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数目与森林的关系。我们一个航空公司或者集团,我们要打造绿色航空企业或者绿色机场,里面有一系列的举措,这就是数目和森林的问题。
另外是整合各种要素,解释非常通俗。
辩证统一性,我觉得在现实工作当中,从源头开始就要去时刻思考辩证统一的问题。不管民航也好,铁路也好,公路、水运、城市客运,包括现在的物流派送,做任何政策研究、企业规划,还有行动方案,都是定性与定量、直接与间接,总量与强度,这是我们国家“十三五”乃至“十四五”很有可能的一种节能减排管控的核心思路,就是把绝对量的控制和强度的下降,这两个作为双控的目标。
第三是柔性与刚性。政府监管叫政府与市场,监管是柔性强是刚性,我们经常写指导意见、引导性的意见,还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
条与块,主要是从评估和监管,也可以说是公共治理。现在国家的节能减排考核是用条式的传统思路,国家发改委受国务院的授权和委托,组织对各省人民政府进行考核。省政府同样对市政府进行考核,是以条为主的传统治理和管控思路。
未来的发展有可能根据形势的需要,会演变到矩阵式的管理。一个就是我们国家在取得巨大的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数据依然是我们的硬伤。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心理更踏实,一定要条和块结合起来,能够把部委做的数字加起来跟31个省政府加起来,看看中间差多少,这样心里踏实一点。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又有核心意识。
远与近就是我们是年度计划、周报,还是做五年规划,还是做中长期规划,包括最近我们做国家的2050年的能源发展战略远景预测研究,这是长远的规划。单一环节和全生命周期,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新能源汽车。现在为了凝聚共识,党中央国务院在各种博弈的声音中,态度的趋向是倾向于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所谓的弯道超车。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如果从全生命周期来讲,我们国家要分不同的地域,比如四川是水电为主,所以它的源头就很清洁,但是河北、东北很多省是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要从源头去思考,看看有没有问题。所以全生命周期非常重要。
比如交通基础设施,无论是建机场、码头还是高速公路,如果只是在建的环节考虑节能减排,进行谋划,进行实践和评估,跟全生命周期,甚至跟从源头靠近生态选线环保选线,让我一条高速的走险能够尊重生物多样性,更有利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全生命周期是未来要跟国际接轨的标配思路。如果就某一个单一环节去评价一个事,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太经得起历史的经验。
另外一个就是温室气体和常规污染物。所谓现在的热词叫协同的问题。在实践当中,有很多人可能认为节能和环保因为是个很高尚的事,而且都是国家绽裂。所以在实践中、规划中,包括政策设计和谈判中觉得是同向而行,但恰恰在科学的机理上,有些实践,节能未必那么环保,环保未必那么节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节能和环保如何协同,从机理的研究到技术的遴选、推广到政策的制定标准的优化等等,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所以亚洲开发银行、世行都着手在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讲协同?我们要把深奥的东西用最通俗的话来讲,所谓协同就是让我们的投入达到两个不同的目标,投入要1+1<2,第二,效益要1+1>2,产出要更多、更好。
最后一个是政府与市场,这是永远困惑大家绿色交通发展进程的一个,跟绿色交通本身无关,是我们体制存在的弊端。比如很核心的问题就是行政体制的碎片化。比如国家层面提出了细化长江的战略,习总去重庆视察提出了长江是母亲河,要搞大保护,不要再搞大开发。实际上这个天然气船舶的推广,本来是利国利民的事,而且世界经济下行,全球LNG的供给供大于求。从中国能源的安全角度,还有国家能源清洁化的进程需要。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加大LNG的应用。但是比如说长江三峡大坝安全说事,可能就会影响你在水上的LNG双燃料船舶的推广。很多事归根到底,前面纯知识和技术的东西并不难,中国不差钱,不差勇气,我们差的还是一种现有的行政体制碎片化带来的绿色实践进程的困惑。政府与市场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
政府与市场,核心就在政府,交通也是一样的。我有一个观点,跟赵教授和王主任我们也经常交流。我自己一直在尽有限的能力表达一个观点,大部制改革本身绝对是好事,中国政府选择了大部制改革,其实是我们的客观需要和基础。
下面呈现一个片子,什么叫做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我们不要过分地拘泥于某种特殊的交通方式,其实还是要条出方式,从普遍规律的角度提高认识。这个片子实际上不是我们原创的,是交通部“十二五”期间组织了几次很官方的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巴西等等国家的交通节能减排考察和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用我们的母语来努力地进行相对合适的表达,所以就形成了这么一张片子,经过了很多梳理。
大家从这张片子可以看出,一个是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使命,也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各种方式,虽然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比较优势,但是现行的体制下,大家还是按自己的思路规划、谋划。所以怎么样真正让基础设施做到无缝衔接是一个挑战。
第二就是节约化的运输组织系统。这个就是考虑怎么样用高效、低能耗的运输组织方式。传统来讲,大家关注的交通运输试点,拖车和挂车,德国、美国做的一些先进经验去推动。这两年交通部又上了一个多式联运,因为美国的交通运输核心的内涵就是多式联运,什么叫综合交通?就是多种交通方式联合运输。什么叫运输呢?美国叫运输部,我们为了体现中美是世界发展的双引擎,我们的交通部改成交通运输部。我们要体现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是人类共同的利益需要,所以科学发展观,最后变成了全面协调,典型的中国思想,一定要系统,一定要讲协调,摩擦矛盾很多、体制很碎片化,政府与市场中间还有很多微妙的、不顺畅的事,中间加了“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但是欧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很高价值的发展观,所以你看又从发展观的角度进了含蓄的衔接和对接。我们干的是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很高尚,但是不容易。
第三是节能型的运输装备系统,主要是提高我们的车船和交通作业机械,提高能耗,减少排放。现在提到最热的词就是互联网+,这个词本身的争议不在于否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的应用。从交通的角度,比如说地面,工信部搞了一个论坛,苗圩部长讲话的主题就叫智能互联时代。实际未来就是万物互联,人与车,人与船,物与物,人与人,这就是交通的未来。所以说从这个意义来讲,是你能够想多远,就能够走多远。智能化的运输管理体系可能未来典型代表勒柯吉进步和革命,为交通的运输组织方式带来彻底的变化。市场的公民的交通出行的需求,包括货运的需求,也反过来会影响交通方式的变革。也许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会倒逼制度的改革。
互联网+的争议在于是互联网重要还是交通方式本身更重要。立足交通,比如公路、水路、民航、铁路,我们去考虑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去拥抱机遇、规避风险,还是说互联网运输,我们的交通方式忘记了自己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和发展阶段的特点,我们一味地去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像最近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交通部也在拼命地征求意见。其实这些事都是新生事物。这么短的时间,全国共享单车总的投放量是1500多万辆,一个成都市主城区投了80万辆共享单车,现在到这个程度,所以很多东西来得太快,所以为什么说一切皆有可能。
再一个是清洁型的交通能源系统。比如公路、水运领域,包括港口,生物质能、氢能,小范围的试验已经有了,新能源的步伐来得很快。但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们前几年投了很多钱,找新能源,但是新能源由于跟传统的利益跟国家电网之间的博弈,它还是若是群体。我们现在有一个巨大的浪费,一方面是享受着发展新能源的荣耀,觉得很高尚,另外一方面客观上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存在着巨大的起点,大量的新能源弃风、弃光、弃电。现在找了一个新的理由,它既是用能终端,又是储能的终端。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多少,也许我们的弃光、弃风就能让新能源汽车消化一部分,这就是博弈。其实本身没有对错,就看你自己更喜欢做什么样的选择。
再一个就是引导型的公众出行系统,可能城市交通来讲非常迫切和有必要。一定要等所有的公民、普通老百姓都把绿色理念、节能环保内化外心、外化于行,中国真正成为绿色发展强国而不是大国,如果一定要靠财政补贴才能干事,那一定很初级阶段。
最后一个是建设性的绿色制度系统,这个实际上是管长远、管根本的问题。我们不是在点上要点财政资金补助,干一点点上的项目,一定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行业要有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的框架。我们要有绿色标准体系的框架,还有绿色发展规划的框架,所以重大政策、重大的标准,重大的规划,这三个支撑了制度的核心内涵。所以我们每一种交通方式在绿色发展进程当中,我把重大的战略与政策,重大的标准体系、行业重大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这几个关键词抓好,我们在行动的时候不怕出发晚,因为我们按同样的方向往前迈,在耕耘。
战略方式不多解释了。
主要的思路,这张片子我忘了删了,但是凡事没有对错。前面的十六个字是我在做某个城市的低碳交通城市规划的时候用的,后来交通报老采访我,他们就用了,交通报就用了,肯定哪个院都用。我们现在搞绿色发展,就是节约资源、提高能耗、控制排放和保护环境。只不过近期大家要从宏观态势上看一下,雾霾、PM2.5被美国一挑起来以后,PM2.5成了热词,其实PM2.5还有哥哥和弟弟,但是关键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么多精力和财富。李克强总理这次搞一个总理基金,说PM2.5机理还没搞清楚,所以搞总理基金,我们每个单位又分了差不多将近1000万,所以好多事,只要领导喜欢,大家就会关注一下。
还有交通“十百千”,就是“十二五”期间打造十个低碳交通模范城市,百就是“十二五”每五年在公路水运城市客运里面遴选出20个节能减排实用技术,所以5×20就是100,千就是车船路港简单地代表公路、就是千家重点能耗企业。碳市场就是能耗的重点管控企业。
重点工作我就不多解释,实际上民航铁路公路都是同样的思路,为什么大家说现象上上起来有点像,昨天我在成都也讲这个观点,如果我们做一项工作需要不断地靠大量的财政收入才可以往前走,反过来换一个视角看,你干的事是市场失灵的行为。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体系,我们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公众的素养都和还没有到了可以让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可持续存在的行为,一定要靠财政资金我才干,标准一下调我就犹豫了,财政资金一取消我自己先停,说明这件实本身属于时候市场失灵。财政资金可以改变方式,搞转移支付的补助,但是最后政府一定不能因为这个认为自己的责任仅此而已,一定要做好主导的作用。政府一定要主导。
后面一些词都比较清楚,不说了。
重点工作试点示范就不解释了,从这张图就能看出“十二五”以来,交通部干了很多推动绿色交通的示范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要去学习去理解,导致今天才有机会真正地思考什么叫绿色民航。以前都是公路水运城市客运花的精力太多,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明白。也不再重复了。
这个片子我主要看了一下,整个PPT体现了民航的关系,究竟是把ICAO放上去了,表示我们跟民航还是有关系的,而且也是很亲切,其他都就不说了。
低碳试点,说一下概况。“十二五”中央资金做了拼盘,有42.5亿,然后又要了5个亿的节能环保的示范项目补助,大概是接近50亿。40余个绿色交通试点城市,4个绿色交通是省,实际都是在路上。第一是江苏,后面搞了三个,既要考虑低于,还要考虑发展水平。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落后地区不太愿意听这个话,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市场失灵的这些举措我们只能在经济发达、经济开放、人才济济,资金雄厚的地方能够做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一定是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你跑到浙江、深圳,跟交通运输部门喊绿色交通,你会感觉很过瘾,为什么过瘾呢?领导喜欢你去那里宣传,实际上你得到很多的资源和咨询。你跑到落后的地方,讲绿色交通,刚开始讲课的时候有几百人,最后下课的时候只有几个人。
最后的其他支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搞低碳交通的体系建设,绝不是蛮干、盲动,实际上它有很多支撑,配套了很多事情都得有,没有的话干不了。
这张片子的意图是什么?更是表明了我们做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实际是在国际借鉴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国的国情,行业的特点,然后我们可咨利用和借鉴的各种要素和条件,也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型研究工作。这里借这个片子举几个例子,也不一一解释了,大家一看这些课题,如果要干完,肯定还是很费脑筋的。
我现在强调一下节能和环保的系统,温室气体的控制和排放和常规污染物的治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另外就是IMO国际还是组织,跟国际民航组织是平衡的。MRV也是支撑。船舶排放控制区也是跟国际接轨,国际海事组织IMO是有要求的,我们去年开始启动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个区域加强船舶排放控制,应用暗电,加快码头油气回收,还要用一流油等等一系列举措。
另外就是三个城市群,在世行环境基金支持下做一些研究。绿色货运这块非常重要,公路、水运和城市客运加起来是一个总体的话,道路货运的占比和排放占到70%-80%,总体处于很高的水平。货运中国的现状是什么,每个货运企业平均的货运车辆的保有量是1.6-1.7台,也就是说,1.6台车就是一个货运公司。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管控非常辛苦,7000多万辆货运车,每个地方云关部门还有几个人!监管很难,这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难点也不一一解释了,大家一看,每一个东西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有更加协同好。现在国际上理论也多,如果你觉得活得不容易,就是让你抓大放小,尤其是在管理岗位、领导岗位,都要讲经验。你说哪个地方难,人才有了、技术有了装备也买了,民航、绿色还是难搞,那不行说明你缺少理论。另外就是瓦太效应,好了更好,差了更差,那差的地方怎么办呢?所以叫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
形势这块三期叠加是两年前的名词,但并不过是,现在是新常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核心的表达是GDP增速下降了,到了这么一个时候了。
三个转变,是伤筋动骨的转变。
另外就是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去年省部级班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中央党校每年有个大事,就是政治局常委去开会,每个省的省长、书记穿着白衬衫,进中央党校,看着红色的党旗,听着节能减排的故事。
形波动、势向好,这是李克强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所有的省部级官员在中央党校讲课时表达的核心观点。我们的整体形势在波动,还有很多风险和困难,缺少动力传唤的新的更有效的机制,但是势向好,也是蓄势待发,普通老百姓不能触碰和了解的事,但是一定要做。
深化改革,这两年提到供给侧结构改革,我最崇尚的一个观点是中庸,不要偏激。你谈供给侧改革也不能太热,现在产能关颖,去产能我们讲供给侧改革,天平两端永远在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绿色交通最伟大的事,大家要保持清醒。
形势这块也不揭示了,核心讲第六点,前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要做李部长时代提到的三个属性里面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交通线行,交通财通,习总去年又口语,说了一句交通运输未来几年还要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
下面是展望。展望完全是自己瞎想的,也没有经过官方报批和认可,自己觉得有用就重视一下,没用就算了。大交通体系,我刚才短路了一秒钟,现在也想起来了,我要表达的观点就在这里,综合运输体系这件事是整个运输体系的核心思想,绿色交通是导向,是一种柔性的约束,未来要变成绿色的竞争力,绿色品牌,绿色资产,和绿色认证、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绿色基金,未来更加有体系感的,更有竞争里的资产。从这个地方讲,我要表达六个字——大交通、大绿色,伴随着改革的艰难进程,趋利避害……才有绿色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大绿色不谈了,一定是把节能和环保,我们在国内讲国内,国际讲国内。赵教授老讲国际,但为什么我们还能无缝地沟通呢?大家都知道本质上是只有一个地球。节能环保,智慧交通是发展狡狯的减排不再失灵是我们希望的。
还有几点,能耗领跑和绿色认证,这块应该加快。实用技术要越来越多,清洁化,另外就是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这是我经常讲的一个观点。各级财政的投入只是解决导向,但绝对只是杯水车薪,举一个数,交通运输……需要的总投入起码是千亿的投入,中央只有几十亿的投入,否则的话企业没竞争力,
专业谈判,参与国际谈判的专家,越来越多级难度越来越大,由行业带动全社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政治语言都能用。
最后有一段结语,为了节约时间,我就不一一念了,你们瞄一分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