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联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永奇(刘子昂/摄)
李永奇:尊敬的王志清副局长、还有我们民航大学的各位校领导以及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感谢于剑副书记给航联一个上台发言的机会,我就谈一下个人的感受吧。
从10多年前或者从10多年前开始,我在民航局工作的时候算是早期的参与民航组的工作,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是觉得从民航层面从国家层面,节能减排工作从技术上从概括认识上还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早期的时候去蒙特利尔去谈判,那时民航是以首成去攻击的,那些法国佬、美国人成天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评你,当时我们强调共同的缺点CPER,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强调了区别。
实际上刚才专家他其实讲的跟我讲的非常有同感。就是2012年,2013年以后从国家这个层面,对节能减排变的更加的主动、积极。包括像去年十月份的39次的民航大会,民航出台的政策以及发布的蓝皮书。中国在里面的地位和作用我都感觉从国家层面实际上中国更加便成了领导者和领袖,特别是特朗普一说退出以后,更加凸现了中国领袖的地位。跟10多年前确实差的太远了,这个感觉毕竟对工作还是有感情,所以到航联以后 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个事,跟吉原副司长也是多年的保持沟通。
感觉的话特别是在2014年的时候这个咱们的发改委出台的碳排放交易权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明确的当时由国家和第三个管理,在这之后其实民航一直在争取这个,希望作为行业管理能够把民航减排工作能够拿到民航局统一管理,这件事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其实最后也是明确了或者说同意了,作为民航两级管理机制以外,作为行业性管理参与到全国碳市场管理中,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应该是能载入史册的。所以从航联这个角度我们当时跟董健康校长就倡议、沟通,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行业内把我们的所有的涉及到节能减排的专家、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商业公司组建起来,这么一个联合的机构来作为民航实行行业管理的节能减排工作的专业的机构。
今天有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去年的11月份航联和航海公司我们跟吉原副司长也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关于联合组建民航碳排放排放交易市场的有关工作的请示。这里我们就倡议联合行业内相关的科研机构、专业团队组建这个行业的碳排放交易的专业机构的想法,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是落实民航科技创新的新的战略,也是践行吉原副司长的民航总体战略和民航“十三五”对于绿色论坛的具体行动。这里我们提出了组建机构的目标,目标首先是整合民航碳排放专业技术的实力,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
因为中国民航今后将长期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的谈判与建设,需要一支高水平稳定的专家技术对生提升民航碳排放领域的技术实力,所以我们想通过整合一些现有的民航方方面面的技术的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利用企业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着力在民航碳排放领域打造一支一流的专家队伍和一流的专业机构,为今后进一步提升民航行业在国内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话语权奠定实力、奠定基础。
第二个目标就是协助推进民航碳市场的建设工作。这个根据发改委的部署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权,将在今年正式启动。(1567号文)明确了民航局在配额管理,检测报告和核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民航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配套管理机制,现在目前的话我感觉民航碳市场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我们倡议组建这个工作实际上就是致力于民航碳排放交易业务的业务的纯业务量,服务构建行业碳排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为局方制定相关政策及有效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持,并且成为民航局推动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推进工作中人手不足的短板,高效的推动工作。
第三个目标就是要提高能力建设。因为说老实话这个领域相对比较新,比较专业,各航空公司、机场实际上对这个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并不是很高,那我们希望作为这个机构能够有一个使命就是对我们的民航的所有的航空公司地面的这些耗能单位给予一定的能力培训。提升在碳排放交易基础知识,检测报告,市场交易,以及碳管理的专业能力为民航单位提供相关的咨询工作以及行业内的碳排放的工作。
我们认为民航碳排放的领域有着长期的市场空间,立足于推动行业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长远的目标我们认为这个机构不是追求以盈利为目的,重点是在于普及,在于这个过程。通过这种持续稳定的投入和产研结合着力于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的建设,提升民航行业在碳交易市场中的技术话语权和市场话语权水平,这是目标。
关于机制我们有两点,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在机制设计上强调第一:首先是坚持市场机制企业化制度,机构将按照企业的模式运作,以市场化导向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一方面是机构的科研与业务开展服务市场的需求,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保证机构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内在的推动力和稳定的投入支持。
第二我们是希望产研结合,机构将积极探索新的产研结合模式。以科研提升实力,以实力换取市场和湖东发展。这是从机制方面。
关于碳市场机构的建设有三点。一个是强强联合,目前在民航业内的真正开展或者始终关注的节能减排的工作这里是民航大学,还有我们航科院,以及我们确实有开展实践的像我们的航空公司,这个能源动力公司。航联我们也在关注,特别是我们也长期协助局里面,也有其他同事在这方面工作。所以我们觉得这几家单位具备强强联合的基本条件,民航大、航科院这些专业的专家团队,包括今天成立的智库,这些老师们、专家们,他们是我们这个行业内的宝贵的大脑和智慧。
作为航材公司,向他们在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项目上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航联大家也都应该知道,现在除了在座的海航以外,天上飞的飞机都是航联在提供着服务和保障。包括140个机场、44家空管单位,都是行连载提供着保险保障。所以在航联成立这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民航服务经验以及渠道,应该说所有在座的大多数都是航联的客户,我们希望能够运用行连这个平台,再打造一个类似模式的平台服务于民航。
模式之二就是我们希望平台化运作,可能和吉司长想到一块儿了。我们希望大件由各级监管方、民航排放单位、民航碳排放监测核查单位共同参与的民航碳排放、碳交易管理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一个是实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供求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二是实现民航参与碳交易排放单位的配额分配和完成情况的信息公开。三是实现民航碳排放单位的监测报告、检查报告的保送和信息反馈。
模式之三就是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依托上述平台推动民航碳排放监管、核查、核正,交易履约等工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开展碳排放交易平台的网络培训,交易数据等服务,提供这种信息,推动民航互联网+的建设。
总之,这是我们的一些想法,我们下一步会继续践行这个想法,也希望在座的民航各家单位能够积极参与,也希望行业外一些有实力的机构能够和我们有一些响应。我是这么想的,民航的事民航办,民航的事大家参与,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分享我们的想法,我们也有决心把这个事搞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