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高质量发展不变的底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的当下,航空业的绿色转型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民航组织前任秘书长、民航局原党组成员柳芳,也将她的目光聚焦在了这一关键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民航组织前任秘书长、民航局原党组成员柳芳(受访者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民航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中国民航运输航空和机场碳排放强度达到历史最优,机场新能源车辆应用等在全球主要航空大国中处于领先,为全面推进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作为民航绿色发展的实践者与推动者,在担任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期间,柳芳曾积极推动各方加强对话,合作促进国际航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是帮助航空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柳芳一直持续关注它的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具有兼容既有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降碳效果显著等优势,可以成为民航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攻方向。”柳芳表示。
目前,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发展已经实现了稳起步。2024年9月,我国启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试点,国航、东航、南航从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机场起飞的多个航班开始进行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试飞。不过,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应用,还需要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和标准。对此,柳芳认为,应当将系统观念贯穿于进一步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的全过程,着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发展和减排”“短期和长远”这几对关系。
“进一步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发力。”柳芳建议,在政府层面,要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增强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政策合力,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在市场层面,可以搭建要素对接平台,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增强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动力和活力,增强我国民航发展的竞争力、持续力。
如何在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的过程中破解“绿色溢价”难题?柳芳认为,答案是找到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平衡点。谈及具体做法,她表示,要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帮助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的生产端和消费端降低成本。同时,积极推动供油模式创新,降低供应成本,提高供应效率,从而统筹好航空运输企业承受力和可持续航空燃料成本的关系。
加强技术攻关是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的关键也是难点。当前,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新工艺研发。柳芳建议,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研发应立足国情和自然资源禀赋,短期应以油脂原料HEFA(酯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工艺为主,加快提升工艺出油率。长期应加快推进能源植物、城市固废、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为原料的FT(费托合成)工艺和以气体为原料的PtL(电转液)工艺相关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力。
作为首位担任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的中国人,柳芳始终以全球站位谋划中国民航的发展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她认为,中国在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有助于国内民航业的绿色转型,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推动民航绿色低碳转型的新的可行方案。“这种将本土实践与全球责任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正是中国民航为构建全球民航命运共同体做出的积极贡献。”(中国民航报 记者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