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数字化目前面临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徐壮)

 

浙江机场集团科技与数字化部总经理 徐壮

首先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们在民航业内提到数字民航比较少,智慧民航比较多,我不清楚为什么是这个原因,和四新机场建设,就我自己的行业来讲,可能和智慧民航接触的比较多一点,我就智慧民航和智慧机场谈一谈个人的看法。我们通常提到平安、绿色、人文和智慧。导则提到智慧机场是其他三个类型支撑,可以找到相对量化、完善和标准的体系衡量它,比如对应平安,是安全,绿色是低碳节能,人文是以服务来代替。目前智慧民航评价标准体系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虽然今年民航局下发了智慧民航的评价标准体系,里面三十几项指标,目前在探索和摸索的过程中。现在这个指标体系里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所谓智慧的民航指标,更偏向于运行、安全和服务,是智慧还是其他安全有关?第二,很多大小机场之间的智慧化衡量有大的差异,这个统一的标准比较难。第三,智慧机场往往需要比较大的投入,所以各个机场通常结合机场改扩建的过程中,比较快推进智慧机场的建设,这就导致了我们智慧机场的推进过程中,它不是渐进的,连续的,而是跳跃的,平台式的推广模式。我们新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在民航业内,总体是规章制度落后于新技术的应用,民航是对安全高度关注的行业,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相对比较谨慎一些,要追求技术的成熟度相对较高,这两年我们虽然加大应用,但是真正很新的基础在我们行业应用相对比较慢,导致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评价智慧机场和智慧化程度比较难,实际过程中我们拿出来晾晒和评价的都是某个单一的智慧化系统,而不是民航整体保障的流程,从安全服务,运行等等体现智慧化的水平。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现在发现一些好的趋势,也可以说是机会,首先是行业的政策推动在不断地加快,这几年来,民航陆续出台了多个智慧民航的政策文件,包括制度等等,甚至下发一些数据标准的制定,从政策环境来讲,更有利于推动数字化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氛围。第二,行业共享开放在加快中,包括数据的开放,我们希望准入的开发,让行业外技术的企业参与到智慧民航建设的机会中,才有更多充分的竞争,我们开发的系统才有更好的产品竞争力。

作为本企业或者本单位内部来讲,数字化的原理是相通的,但是实现的路径各不相同,每个企业都有它各自的特点,有它成熟的地方和优势,也有各个自的问题,它能成功的道路到我这未必走的通,所以顶层设计非常重要,我们最近针对浙江机场集团下属七个机场,从杭州四千万级机场到温州千万级机场,再到两百万级等其他中小机场,衡量他们智慧化的体系标准我们在做探索,从评价体系倒着源头指挥或者引导机场在哪些方面做智慧化的建设。

第二,我们业务在不断地变化中。在系统交付和投用的过程中可能就已经跟当初的需求发生变化,直接导致我们系统不好用,对于一线人员来讲,系统不好用归结于这个数字化系统不好用,实际不是数字化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系统跟不上生产或者管理需求的变化,西部机场利用钉钉这样的低代码平台,让更多业务部门的人员直接参与到系统的开发,他自己开发的东西,明白他的需求,迭代更新和完善才是最快的,只有这样才能数字化真正让业务部门使用起来,而不是技术部门人员才掌握的东西,最终是技术要由人来掌控,而不是人被技术来束缚,这是我个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