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需要民航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民航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快速发展需求和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补齐短板,重点是补齐基础设施、引进专业人才、整合数据资源等核心短板。具体到航空气象方面,则是完善气象探测体系,并充分融合各类探测资料,以提升重要天气监测和预警能力,实现气象预报精准化、定量化的要求。
航空气象主要服务于空管部门、航空公司,为航班的安全和正常起降、航路飞行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情报。通过及时传递机场气象预报预警和实况监测信息,机组和地面保障部门可以提前接收到雷暴大风、大雾、低云、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危险天气对飞行和地面保障工作的影响,确保航空器、地面设施设备及人员的安全,提升危险天气下的运行效率。因此,如何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既减少天气原因造成的航班不正常,又可以有效保障地面服务,越发成为中小机场民航气象人员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我国商业运输机场数量持续增加,2022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共有254个,其中,有206个年旅客吞吐量在200万人次以下的中小机场,按照地面100公里服务半径测算,中小机场覆盖了我国约50%的国土面积、近60%的人口,是机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下面就立足中小机场气象专业的角度,阐述气象服务在民航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意见。
一、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
1.气象探测能力不足
探测资料是民航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民航气象服务的基石。我国各地民航机场因建设规模、地区发展不同,气象探测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以华东地区为例,各空管分局站已完成了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AWOS)、航空气象自动站(AWS)、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的普及,但中小机场较少配备多普勒雷达、风切变系统、风廓线探测仪等设备。民航气象探测设备建设标准还缺少系统下的架构设计,现行的《民用航空气象探测设施及探测环境管理办法》仅规定了运输机场应配置基础气象探测设施,但这不能满足民航高质量发展对气象终端区、航路及区域的全航程动态服务和高时空精度的立体探测要求。目前,中小机场面临着通病:探测手段单一,探测设备使用时间较长,所需气象原始数据需从本场各类仪器、地方气象平台分别获得,花费了大量时间成本,束缚了预报员的服务质量。
笔者了解到,美国民航主要探测设备包括AWOS、ASOS(自动地面观测系统)、多普勒雷达、风切变系统、气象卫星、机场终端区综合气象系统,且数量多、密度大、一致性较好,布局较为合理,覆盖整个美国大陆,便于数据融合至统一平台,为及时准确监视危险天气提供较为完备的探测资料。探测资料不仅供气象台和航空公司使用,还通过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技术,把探测资料同化到精细化的数值预报模式当中,提高了预报准确率。相较而言,我们现在面临民航气象探测站点少、设备陈旧且型号差异大,难以集成到统一平台。目前大部分中小机场只能依托与地方气象部门合作,分享其探测资料。但是地方气象部门探测重点不同于航空气象,部分数据有明显的误差,可靠性难以保证,且航空气象需求的如能见度等数据不足、雷达资料简单,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2.缺乏民航气象专业服务系统且数据融合不足
以淮安机场为例,目前配备了气象综合服务处理系统,使用江苏省气象局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查看上下游气象数据,但是其精度、使用限制和时间延误越来越难以满足气象业务保障对时效性、精细化的要求。反观美国空管,已建立了多种多样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包括气象资料集成处理系统、机场终端区综合气象系统、航路集成天气系统、协作对流预报产品等。特别是气象资料集成处理系统,作为预报平台,能够集成显示全国雷达、卫星探测资料、数值预报资料等,并能利用数值预报资料直接编发航空气象预报,让预报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分析区域内气象状况,更为准确地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相较而言,国内中小机场气象专业服务系统配备不足,且数据融合水平较低,服务方式效率较低,现在仍广泛使用多种探测设备、平台探测数据做参考,通过手工编发报文、编辑预警预报信息,再通过电话、网络方式通报各服务用户等方式提供气象服务,在预报及时性、准确性高要求的今天,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影响气象服务质量。
3.研发能力较弱
我国民航气象系统研发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气象部门主要针对公众服务,不能有效支持航空气象研究,而各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由于项目、资金、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仅能满足业务运行需要,难以开展高层次研发工作。航空气象预报服务质量更多依赖于预报员个人自身经验积累和努力程度,具有不均衡和波动性大的特点。
二、意见建议
1.健全标准,完善探测体系
当下,亟需健全中小机场气象探测设备建设标准,普及基础性气象探测设备,提升各中小机场探测能力,同时应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避免浪费。为满足各类机场运行需要,在完善民航气象基础探测设施的基础上,还应推进智能探测设备建设,提升机场终端区对流天气、风切变、湍流等天气的探测能力,同时对国内主要航路提供全方位的气象监测和预警,形成综合立体气象探测体系。各中小机场按需配备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风切变系统等,为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2.汇聚人才,稳定气象队伍
人才队伍是民航气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民航气象设备和服务智能化、自动化和多样性特征越发明显,“智慧气象”“绿色空管”都需要由优秀人才不断地研究积累才能实现。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加大与科研院校和气象科技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加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航空气象绩效考核体系和气象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稳定人才队伍。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民航气象人才队伍,为民航气象高质量建设夯实基础。
3.融合数据,建立统一平台
试点建设民航气象探测数据云平台、区域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等。强化与地方气象部门合作,在各机场探测资料同化的前提下,使各业务平台能有效融合民航机场气象探测数据和地方气象部门气象站点数据,并提供卫星资料、雷达资料、数值预报资料,融合气象发报系统、预警预报功能,实现气象资料搜集、分析、预警预报和气象产品发布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提高预报准确性是航空气象预报的核心内容,通过使用一体化平台,能够实现航空气象预报的精准化、定量化,并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定性预报往定量预报、宽泛预报向定点预报的转变成为可能。
4.融合用户,共享气象服务
中小机场建立与航空公司、地面保障部门等气象服务用户的数据共享机制,加强项目合作交流,结合用户实际需求联合第三方开发个性化服务产品,通过一体化平台更新预报预警及其他服务产品,用户不断反馈需求,实现正向循环。打破现阶段产品提供模式,结合航空气象用户实际需求,以及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把气象信息以及航空管理等决策系统考虑在内,向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气象服务,进而实现气象信息和航空决策系统的全面融合,完成气象信息服务一体化。
需求是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对中小机场民航气象工作提出了高质量要求,从而推动民航气象工作向精准化、定制化、实时化的高质量方向发展。因此,中小机场引进高质量气象人才,不断完善探测体系,融合大数据、全用户,将定量、准确的气象服务变为现实,缓解“天路拥挤”,满足群众对航班正点的需求是民航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者:李坚,单位:淮安涟水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