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本质是高质量发展。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提出“四个工程”的建设要求。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工程”是其中的关键目标。在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工程”都离不开“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赋能。
一、当前形势下“新基建”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依靠土地、资源、人口优势实现了飞速发展。然而,经过多年发展,人口红利已经结束。因此,中国迫切需要由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绿色环保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新基建”被视为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之基、支撑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新基建”服务新时代的根本意义在于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补短板。本轮启动的“新基建”关注创新、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在补短板的同时为新引擎助力,这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最大的不同。“新基建”中的城际铁路、特高压和电动汽车充电桩均属于原有基础设施的短板,政府希望凭借本轮基建投资对这些领域进行提升和补充。同时,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提供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民航机场建设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新基建”将从各个方面对机场工程的建设和民航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民航业推动“新基建”的政策
2020年12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实施意见》,确定了三项重点任务:打造行业融合基础设施、加快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响应了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的三个方面,并在同月发布了《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成为民航落实“新基建”的关键举措。次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关于全面推行现代工程管理打造民用机场品质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民用机场品质工程“智慧高效”的目标,“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现代工程管理与“新基建”的有效结合,突出打造品质工程的关键路径。本轮民航业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集中发布涉及“新基建”的政策文件,将有效支持民航机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三、“新基建”赋能下民航机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新基建”要厚植“新观念”
深圳机场自2021年开始上线机位资源智能分配系统,机位资源智能分配通过AI算法策略,原先人工分配机位需耗时4小时,现在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航班靠桥率和廊桥周转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云南滇西地区保山、腾冲、芒市的3个百万级规模支线机场,常年遭遇大风、雷雨、低能见度天气。由当地政府、机场和航空公司携手建设的“保腾芒”滇西机场群一体化协同运行体系,实现了区域性资源共享——协同利用机场资源保障旅客出行,也助力航空公司提升运行效率。不难看出,不管是枢纽机场还是支线机场,在推动“新基建”方面首先从观念上就有较大的创新。
民航长期以来都在大力推广和应用800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其主要用于满足空管、机场、地服、机务、油料、航食、海关、公务机、机场巴士等各驻场运行单位之间调度、沟通、协作需求。随着5G技术的愈渐成熟,基站的加速建设,5G通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管从带宽、延时、速率上来看,5G都明显优于现有的800兆通信技术。未来,相信随着5G基建的深入铺开,大量基于5G的解决方案得到成熟的应用,在民航机场的通信场景下,传统通信技术将得到完整的升级和替代。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碳交易”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四川机场集团、首都机场集团等陆续发行绿色债券,各地机场开始建设“零碳建筑”。其中,北京首都机场东区机坪管制塔台装配式“零碳建筑”被评为2020年民航局四型机场示范项目。2021年,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提出建设国内首个零碳机场,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西宁机场、太原机场等也都陆续提出建设零碳机场的目标。“新基建”在民航机场行业内的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将产生重要意义。
在机场工程建设中,新观念、新思路、新技术就是核心要点和出发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根植于建设者内心深处的原生动力。
(二)“新基建”与“老基建”要融合发展
提到“新基建”,不免涉及传统基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归为“老基建”。对于民航机场这一类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建设主体还是“老基建”,短期来看,机场还需要航站楼、跑道、机坪、塔台这一类基本的保障设施,且拥有绝大部分的投资占比。事实上,“新基建”与“老基建”是一个相对概念,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都带来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变革兴起和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甚至更新换代。融合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不管是“新种育新苗”的新兴基础设施,还是“老树发新芽”的传统基础设施改造都属于新型基础设施范畴。
以北京大兴机场一期工程为例,“新基建”的投资金额大约占总投资的5%~8%。我们可以看到,机场建设过程中“新基建”对“老基建”不是更新替代,而是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多年来,“铁公机”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代表,而本次定义的“新基建”,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被认为是关键一大领域,就是体现出融合基础设施的特点。北京大兴机场、上海虹桥机场、青岛胶东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成都双流机场等诸多机场实现了与高铁站共建共融、空铁联运,都是新老融合的典范。
另外,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也是“新基建”提到的关键领域。延伸来看,涉及“绿色机场”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新基建”的范围,比如地缘热泵、光伏发电、APU(飞机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设施替代等。大兴机场一期工程中建设了大量充电桩,空侧所有通用和可替代特种车辆均按清洁能源车标准采购,新能源通用车辆比例达到100%。上海浦东机场近机位100%实现了GPU(地面电源装置)全面替代APU设施。
还有一个典型的融合基础设施的例子就是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的建设。该项目源于2019年中国民航启动的“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专项行动。行李系统的建设原本属于“老基建”的范围,但随着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时加入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全流程可视化服务后,就属于典型的“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该系统通过RFID技术采集行李信息,将信息连接至云平台共享、发布,旅客利用手机端APP查询行李信息,也可以通过机场的航显屏幕实时查看行李传输的全过程视频。
未来,机场的机电设备、弱电设备、场内车辆、灯光照明系统,甚至旅客小推车可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做到物物相连,万物万联,实现更为便捷的统一调控,可能就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设想的应用场景。
(三)“新基建”要考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思“变”
元宇宙是近年来的科技热点,其本身并不是新技术,而是集成了一大批现有技术,包括5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在民航机场建设领域,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样被广泛提及。BIM在鄂州花湖机场的深度应用是行业内的首秀,该项目也是住建部建筑信息化改革试点项目,从多方的报道来看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其中,被广泛宣传的功能如管线碰撞、自动算量、按模施工、按模质量验评、按模计量支付,以及一次建成两座“机场”(一座物理机场、一座数字孪生机场)都是BIM应用机场建设的亮点。从长远来看,BIM的应用可能远不止于此,我们常说的全过程BIM,包含设计BIM模式、施工BIM模式、运维BIM模式,运维BIM模式可能会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更接近于元宇宙,或者说一定范围内的数字生活空间。未来,机场内的设备更新,人员、车辆流动,都可以通过模型、场景真实的呈现出来,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现实的机场中面临的运行、安全、服务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虚拟世界模拟,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事故,辅助解决现实问题。
同样的,人工智能也是2023年最热点的话题,美国OpenAI公司在2022年底发布ChatGPT,这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因能够与人类流畅的交流受到极为广泛的关注。现阶段,机场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了人工智能设备,包括我们常见的问询机器人、自动停车机器人、自助值机设备等,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处理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还存在识别准确率不高、交互性差的问题,旅客利用率不高,大量的传统工作还需要人工协助来完成,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工作。未来,随着类似ChatGPT处理工具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设备能够完全替代人工问询、引导,甚至一些传统的设备,比如电梯都能完成对旅客的问询解答,那么有人工智能加持的智慧机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层次。简言之,这些技术发展能够得以应用,都需要机场建设者不断跟踪、学习、理解,把握住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思变。
四、结论
“新基建”受到国家和行业的政策支持,机场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民航机场建设要聚焦新理念、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必然要在“求新”“求变”中寻找答案。同时,也要高度切合自身实际,推动新老基建的融合,让科技为产业赋能,让“新基建”为民航机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作者:李青蓝,单位: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北京建设项目管理总指挥部)(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