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投稿

疫情反复下的民航复苏之路
时间:2023-01-10| 编辑:zhangtong|【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民航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虽然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行业逐步恢复,但仍受地区性疫情影响。此外,旅客被压抑的出行需求对疫情的修复能力边际效应递减,市场在地区性疫情发生后的恢复速度持续放缓。在这种大背景下,吸引民航旅客、增加民航业收益的突破点在于创新。只有顺应科技创新、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潮流与趋势,国家、企业和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依托于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云计算、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构成的全方位创新实践,另一方面要依靠商业理念、模式创新,打破传统框架,开发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满足旅客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寻找民航复苏突破口。
一、民航市场呈现新特征
1.产品创新激发市场潜能
受疫情限制、经济收缩等影响,民航市场短期内难以恢复至疫情发生前水平。为增强旅客出行意愿,民航产品应根据疫情形势及旅客群体特点推陈出新,增加有出行条件旅客的出行频次。
2020年,“随心飞”产品的问世无疑为航企开辟了一条新路,成为中国民航的现象级产品。以东航为首推出的各种“随心飞”产品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以低价吸引民航旅客。“随心”飞产品对民航旅客进行了细分,以时间来限制的典型产品是“周末随心飞”“早晚随心飞”;以航线来限制的典型产品是“西域随心飞”等;以年龄段来限制的典型产品是“成人畅飞”“儿童畅飞”。随着产品运营的推进,“随心飞”产品继续发酵升级,精准吸引目标旅客。
2.旅客出行新特征提出精准化营销与服务新需求
(1)商务出行需求对市场基本面的支撑作用显著
2020年,飞行4次以上的旅客飞行次数占比比2019年明显提高,提升至69%。2021年,高频旅客贡献占比仍然保持在67%。2021年,国内行程当天预订的比例比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提前3天之内订票的旅客占比超过55%;对比2019年,50岁以上旅客占比降低,出行人群主要集中在24岁~50岁,儿童旅客占比下降51%,两舱旅客占比下降44.2%。同时柜台值机比例对比2019年下降3个百分点,网络值机占比却上升2个百分点。旅游人士有托运行李等需求,选择柜台值机的比较多;商务出行旅客则偏好网络值机。以上种种特征的变化正好说明在疫情后旅游出行需求被遏制,而作为刚需的商务出行需求对市场基本面的支撑作用显著。
(2)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的新增旅客人数呈上升趋势
同程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旅游业盘点与2022年展望报告》显示,2019年~2021年,民航新增旅客中16岁~23岁人群比例呈上升趋势,新增旅客中有68%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此前曾有人估计,我国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这些人大部分来自非一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这也从侧面说明下沉市场将是未来几年民航客运市场的重要增量客源地。
(3)特色游有明显吸引力
2021年,北京、南京、上海、长沙、重庆、西安、青岛、延安等红色旅游城市表现亮眼,除了区域性疫情影响,这都有较为明显的增幅。
同年,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老百姓冰雪游的热情,“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为中国冰雪游吹响了冲锋号。虽然受疫情影响,哈尔滨等地旅客量未能达到预期,但对比其他城市,冰雪城市在10月后的旅客量增长态势良好。
(4)高铁竞争力增强,民航须提升安全和服务质量
2020年铁路客运量同比下降39.8%,民航客运量同比下降36.7%。2021年,国内交通运输客运量有所恢复:铁路同比上升18.5%,民航同比上升5.5%,高铁客运量恢复情况比铁路整体更优,同比增幅超过20%。整体而言,铁路恢复态势好于民航。
综上所述,受疫情影响,民航市场与旅客需求均已发生较大变化。想要改变现状,尽快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应提前布局,抓住旅客新特征,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加大国内市场新产品开发力度。
另外,虽然民航市场整体上不景气,但是民航细分市场仍有亮眼表现。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航线等的细分市场,应制定疫情下的新服务策略,适时推出民航新产品以吸引目标群体,这是目前民航发展的一针强心剂。
二、推动新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
2019年9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而民航业是我国交通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民用航空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技术带动商业发展,推进新技术应用是民航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迈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必经之路。
1.加速数据融合,实时感知市场
通过让民航时空数据融合、感知、预测及仿真技术研究助力民航企业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能够使旅客获得更好的出行体验。
整个民航系统是一个十分庞杂、参与者众多的巨型系统,如何及时准确地感知每一个城市、机场、航线、航班乃至旅客的需求或流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民航全域环境,围绕旅客需求,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用户行为数据、企业运营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过滤,探索民航旅客需求与流量的感知、预测与仿真技术,建立民航全域旅客需求与流量分析和挖掘原型平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知识图谱驱动民航数据应用
知识图谱因其自身的图展示、图挖掘、图模型计算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领域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等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民航领域,准确把握旅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营销,需要依托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民航用户画像。用户画像作为大数据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大数据环境中用户信息标签化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整个航空市场上的旅客进行细分,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旅客提供个性化的出行产品。
3.利用5G新技术提升旅客服务水平
民航对技术安全性要求很高,因此5G在民航的应用也要根据不同场景,采用安全类与非安全类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将5G与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更好地为旅客全流程出行提供服务,可以提高机场运营效率,提升旅客体验。
在旅客跟踪方面,使用内置了跟踪设备的生物识别系统,可以简化旅客跟踪流程,并帮助机场监控旅客实时流量。在个性化服务方面,采用物联网技术,并利用5G技术实现实时传输,可根据生物识别系统及行李、座位、附加服务、机场设施等进行个性化操作。使用生物识别系统跟踪到旅客的身份和位置信息,可向特定旅客推送值机柜台、值机时间、安检口等信息,以缩短排队和停留时间,提升机场运营效率。通过信息源及定位服务,从手机及其他设备收集到的匿名位置信息,可以让机场运营团队更加精确地分析客流量,进而在高峰时段优化运营流程,使机场运营更加顺畅。
4.数字孪生有望成为数据智能的衍生形态
数字孪生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利用数据工具和软件对真实工作流进行数字化模拟,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分析和预测。它将基础的流程数据、客户信息、价格数据、运营数据等按照业务和市场逻辑协调统一,为行业提供商业洞察和预测。目前,数字孪生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获得包括“十四五”规划在内的核心政策支持,未来发展确定性较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抗疫斗争中,行业复苏道阻且长。而民航从业者身处大变局,要转变思想,拓宽思路,挣脱桎梏,打破陈旧的枷锁,让创新技术、创新产品为行业赋能,不浪费任何一次危机,推动行业提质增效。(作者:冯迪、吴丽娜,单位:航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