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投稿

疫情下的我国大型机场敏捷性运营策略
时间:2022-02-21| 编辑:zhangtong|【
 古人有云,“随机而变,顺势而为,方可立于不败”。当今世界,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局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都将带来全球性影响。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加速企业新陈代谢,缩短企业生命周期。对于那些市场需求反应敏捷的企业,能够占得先机,快速发展壮大;而那些反应迟缓的传统型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敏捷性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及时应变的能力,它包含计划、组织、生产、营销、采购等各个方面的敏捷性要求。如今,敏捷性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重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民航业受到重创,航空业务量大幅下滑,民航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样的形势下,部分敏捷性较高的民航企业能够快速反应,逆势而上,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并能够减少亏损甚至取得盈利。因此,敏捷性对民航企业而言同样重要。本文从机场运营管理角度,从四个方面探讨疫情下我国大型机场敏捷性运营策略。
 
一、制定航班计划敏捷管理策略,有效应对航班计划大幅变动对运行保障带来的影响。
 
长期以来,空管、机场和航空公司等民航单位各自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航班计划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系统互联互通,信息交互不畅,民航各单位在航班季度计划、日计划、临时计划的收集、核对、发布和动态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智能化水平低,计划质量不高,仍然存在各运行单位航班计划表不一致的情况。为了向各保障单位发布准确的航班日计划,机场运行指挥部门往往要到24时前后才能完成次日航班计划审核发布,这样留给航班保障部门的准备时间就不多了。当计划发生较大变动时,会导致保障部门措手不及。
 
2020年疫情暴发后,受疫情反复影响,机场的航班计划开始出现大幅变动。例如,白云机场在2021年5月初航班日计划量还处于1400多架次的高位运行,5月下旬受本地疫情影响,航班日计划量迅速跌至单日300多架次的低谷;而到了7月底疫情过后,又快速恢复至1100多架次。航班计划的大幅变动给运行保障单位带来巨大挑战,平时按部就班的人员排班和保障资源投放计划急需调整,以避免保障资源过度投入或者出现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
 
为应对上述影响,应采取以下航班计划敏捷性管理策略。一是建立航班计划“一张表”管理机制。从行业管理层面统筹全国民航航班计划管理,从航班的季度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和动态等不同周期和维度,向民航运行单位发布权威、准确、动态的航班计划时刻表,确保民航各运行单位航班计划的一致性,促进民航各运行单位提升预战术管理水平。二是建立临时计划快速评估机制。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大量临时新增客货运包机计划,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机场市场部门、运行控制部门、保障单位和疫情防控部门共同参与的保障能力快速评估机制,对承运人或代理人提出的临时加班和包机申请,从机场设施保障能力、人员保障能力和防疫保障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估临时计划的可执行性,以便承运人或代理人能够合理安排航班进港和离港时刻。三是建立航班日计划滚动发布机制。针对机场目前发布航班计划提前量不足的问题,机场运行指挥部门应建立与航企运控部门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深入开展航班计划共享,提前向保障部门提供次日计划,为其预留更多保障准备时间,同时根据计划变化,进行滚动更新,确保其精准性。
 
二、制定资源结构敏捷调整策略,有效应对业务结构与资源结构匹配失衡问题。
 
在疫情暴发前,我国大型机场国际业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白云机场在2019年国际业务占比就达到了25%。由于国际业务质量高、收益好,为充分拓展国际市场,大型机场往往为国际业务设置了较大规模的基础保障设施,如白云机场共设置了4条国际指廊、53个国际机位以及规模相当的配套设施。但是,当2020年3月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时,国际市场快速萎缩,至今仍然维持在低谷,业务量占比不足2%。与此同时,在国内大循环的拉动下,国内市场快速复苏,业务量甚至超过了疫情发生前的水平,2021年夏秋航季白云机场国内航班时刻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25.1%。原有相对均衡的资源结构被打破,一方面是国际业务大幅萎缩,导致大量设施闲置;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业务增长强劲,资源不足问题凸显。
 
航空业务结构的变化考验着机场对资源结构调整的敏捷性。为有效应对结构性失衡问题,白云机场在充分评估论证的基础上,从2021年3月开始将T2航站楼的东六指廊(共11个近机位)由国际指廊改为国内指廊。在工程总量和改造成本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盘活存量资源,增加1条国内指廊和11个国内保障机位。东六指廊改为国内指廊后,经评估,每天可以多为80多个国内航班和5000多名国内旅客提供靠桥服务,靠桥率提升了8.24%,穿越率降低了6.95%,平均滑入和滑出时间分别缩短了1.23分钟和6.77分钟,并由此带来燃油成本节约和碳排放减少,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三、制定运行标准敏捷管理策略,有效应对飞机大面积停航带来的超负荷运行风险。
 
在疫情暴发前,我国大型机场普遍面临停场过夜机位不足的问题。2020年2月,在国内疫情全面暴发后,国内市场开始大幅萎缩,主要航企飞机大面积停航封存。从白云机场的情况来看,由于大面积停航封存,停场飞机数量快速攀升,在最高峰时达到302架,超出机位保障能力近20%。
 
上述情况极大地考验了机场运行管理策略的敏捷性。如何在不突破现有行业规章标准和安全底线的条件下制订有效的飞机停放方案,是摆在机场管理者面前的问题。为有效应对超负荷运行风险,白云机场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快速发布机位超负荷预警。当2020年2月初航班量开始快速减少时,白云机场运行部门就预判到可能出现的飞机停航问题,先后向所有驻场航企发出3份机位超负荷预警,建议其合理安排运力,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个机场带来超负荷问题,并将有关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备。二是制订飞机集中停放方案。设置集中停放区,并在其后方的机位滑行通道设置集中停放点,提供一定数量的临时停放位。为应对上述情况,白云机场共设置了18个集中停放点和28个缓压机位,制定运行规则,评估运行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三是合理制订飞机封存计划。针对航企提出的飞机封存需求,建立机场与航企的对接机制,将封存区域与运行区域相对分离,减少封存影响。白云机场在大面积停航期间保障驻场航企封存飞机超过70架。
 
四、制定新冠肺炎疫情敏捷防控策略,有效应对疫情扩散风险。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等特点,是考验我国大型机场应对能力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机场原有的应急预案体系还不足以支撑疫情防控工作,白云机场采取了以下敏捷性疫情防控策略:一是建立更为敏捷、高效的指挥体系。发挥指挥体系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驻场单位的无缝对接,严格落实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疫情防控政策。二是滚动更新机场的防控指引。根据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持续、快速更新机场的疫情防控指引,确保有关政策落实到位。自疫情暴发以来,白云机场共制定和更新了35个疫情防控处置指引,清晰、准确地向各单位提出了防控要求。三是做好防疫物资的统筹管理。通过“集中调配,统一发放防护物资”“多措并举,竭力争取物资货源”“严格审批,按需分配防疫物资”“响应号召,主动发起援助”等举措,保障各项防疫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实行机场区域的分级分区管理。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将机场分为“红”“黄”“绿”3个区,制定各区域的疫情防控规则和要求。五是灵活调整机场的防控流程。针对自2021年以来国内疫情持续散发情况,在充分评估保障能力的情况下,白云机场将西三指廊到达行李提取大厅临时作为国内重点区进港旅客核酸检测区,调整进港流程,做到此类旅客与其他旅客的分离。六是制订机场限制运行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机场员工感染导致保障能力下降情况,制订应急预案,制订航班削减计划。得益于上述疫情防控政策的有效落实,自疫情暴发至今,白云机场保证员工“零感染”、责任原因“零扩散”。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我国民航企业需要不断增强敏捷性运营能力,当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形势时才能逆势而上,提高生存概率,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作者邓松武单位:广州白云机场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