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新中国的民航事业也在腾飞发展,我们正一步步实现民航强国梦。我父母与我同为民航人,两代人共同见证了这个过程。我现在要记录下这个“梦之约”,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
去年,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就赶上了单位组织退休人员参观北京大兴机场的活动。
工作人员介绍说,大兴机场设计了7条跑道,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亿人次,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拥有4项“世界之最”和多种最新人工智能设备。另外,其在细节上还有许多独到之处,如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登机口步行距离仅为600米,步行时间不超过8分钟。这个距离比亚洲和欧洲相似年旅客吞吐量的机场航站楼都要短。这些惊人的数字,让我不禁为我们国家有如此强大的设计和建设能力感到骄傲。中国航空业的崛起,就像是金凤凰振翅欲飞,令世界瞩目!
大兴机场的建设是我们实现民航强国梦的一个缩影,也是一座新的里程碑。过去,这个梦想困扰了几代航空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这个梦想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父母从部队转业到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当得知新疆刚成立的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急需有文化知识的干部时,他们毅然舍弃内地的工作和生活,报名奔赴新疆,进入了新中国第一个自己的民用航空公司。
那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专业技术人员也很缺乏。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对民用航空业都很陌生,主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苏联专家,飞行和机务人员很多是部队转业来的。当时往往把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虽然很忙,但大家为了发展新中国的航空运输事业,没有人有怨言。那时候,周恩来总理对民航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是: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这对民航发展理念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新中国民航持续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民航运输业务已经在许多主要城市开展了,新中国有了自己的航校,并与众多友好国家开通了国际航线。由于发展步伐加快,当时民航干部工作调动频繁。我们家也是如此,哪里有工作哪里就是家。后来几经搬迁,我们最后在广州稳定下来。
改革开放初期,也是我延续父母的建设民航梦进入民航工作的时候。我较早接触到了新鲜事物,对变化认识得更早一些。
那时广州白云机场好像一夜间变得比过去繁忙了,客流量几乎成倍地增长。里-2、“子爵号”飞机逐步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是三叉戟、伊尔-62和安-24等飞机。由于运输量迅猛增长,运力不足,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我本人也随着民航的发展走过了一段快速成长的路,先是上大学,后又来到南航北京分公司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南航在北京的单位仅是办事处,后升格为营业部。
同样是在上世纪90年代,民航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中心,也就是现在的中航信,较早地实现了机票网络化销售,降低了成本,也简化了销售流程。这在当时确实领先许多行业,与欧美国家基本处在同一水平。计算机技术进入民航领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随着业务的快速更新换代,每个工作人员都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当时,我在南航北京办事处的国内柜台工作仅8个多月,刚刚上手,领导就让我带领4人小团队设置南航在北京的国际航线柜台,后我又出国驻外,管理国际航线。
世纪之交,南航与当时的北方航空公司和新疆航空公司联合重组,在北京建立基地,进而成立北京分公司,并规划打造广州、北京“双枢纽”。这是摆脱计划经济束缚走向市场经济的大发展阶段。市场竞争让航企不断优化内部结构,增强发展的新动力。航空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而是由消费者说了算的买方市场。航企要从旅客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是较早感受到时代变迁的人,并有幸成为其中的逐浪者。然而,现在“互联网+”已经普及,人工智能也正在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我已退休了,无法再站在时代的激流之上,享受拓展认知领域的乐趣。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毕竟新一代的年轻人比我们更强,更有活力。
我记得叫《海港》的戏里有一个退休老工人马洪亮。当他回到工作过的码头,看到海港“机械列队江岸排”的巨大变化时,并没有因为自己退休而感到遗憾,而是继续关注自己热爱的工作,不断发挥余热。
我作为党员,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红眼亮志更坚,为实现民航强国梦继续奋斗。(作者王疆民 原单位:中国南方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