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我应征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第四训练团(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学习、生活、工作。在过去的45年时间里,从军队转为民航高校,从专科升为本科,从只能培养民航副驾驶飞行员到培养民航运输机飞行员、空中管制员等各类专业人才,我见证了民航飞院绵阳分院的重要变迁。
从两层黑砖楼到优美的校园
上世纪70年代,校园里的各种建筑都比较简陋。学校的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都是木窗、黑砖的两层楼房。厕所、洗漱室都是公用的,因排污系统比较差,每周教职工都要自己动手疏通下水道。节假日,就用大锅炉烧水,职工和学生按规定时间轮流到大澡堂洗澡。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每逢周末和重大节日的晚上,学校都会放露天电影,这是那个年代最奢侈的娱乐活动了。观影处设在校门出入处,夜幕降临后,教职工和学生便自带木方凳、木椅,排队顺序入场,附近的村民也围坐在围墙外观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配备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18时,办公楼前便座无虚席,《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平原游击队》《大西洋海底来的人》等故事片成为我们那代人最美好的回忆。
2002年,绵阳分院搬到占地304亩的新校区。教学行政办公楼、多功能学术报告厅、CBT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场、400米跑道标准体育场、乒乓球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足球场、超市、洗衣房、健身器、淋浴洗澡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教师和学生的宿舍有卫生间、空调、闭路电视、校园网,功能齐备;文化石刻、广场喷泉、人工河等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分院环境更显雅致。
从没有围界到全封闭的训练机场
上世纪70年代,飞行教学训练环境很艰苦。飞行前,飞行、机务人员时常冒着寒风或顶着烈日挤在敞篷解放牌大卡车上赶去机场。训练用的运五飞机都是露天停放的,现场没有工作间、休息室,绝大部分工作都需要露天完成;每天的早餐、午餐都有专门的餐车送到机场,机务、场务、消防人员通常是席地而坐,而停机坪就是最好的餐桌。
那时,机场没有围界。每天飞行训练前,高音喇叭总会一遍遍地放着,“准备开飞,请退出机场”。时间久了,连附近的牛都学会了看信号弹、听喇叭。
那时,机场没有塔台。训练指挥靠的是移动指挥车,保障人员每天在飞行方块区搭的帐篷里值班,4个道口有专人负责警戒。
那时,机场没有夜航灯光设备。夜航飞行训练时,场务人员就在跑道、机场上临时摆放马灯(煤油灯)。
还记得我第一次乘坐夜航飞行训练飞机的情景:透过小小的窗口抬头仰望,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星星一闪一闪地点缀在月亮的旁边,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俯瞰大地,地面上的一切都小了,只有河流蜿蜒延伸着,清晰可见。
2002年,四川绵阳南郊机场投入使用,新机场是航班与训练共用的全封闭4D级机场,拥有先进、齐全的通信、导航及气象保障设备,能为高容量、高流量、高强度训练飞行提供可靠的保障,为培养高质量民航飞行员和航空运输专业人员提供优越的条件。如今,绵阳分院的培训能力也从建校初期的年培养飞行学生不到100人,发展到年培养飞行学生500人。
从单发到多发的训练机型
上世纪70年代,绵阳分院一直使用的是国产运五飞机,飞行训练航线少、航程短,天天围着机场转。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绵阳分院陆续从法国引进了TB-20型教练机,四座、张臂式下单翼前三点、收放式起落架轻型飞机16架。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绵阳分院又引进了TB-20型模拟练习器3台,结束了使用简易练习器训练的历史。1994年~2006年,绵阳分院先后引进了TB-200型飞机11架、PA-44-180型双引擎教练机5架、CESSNA172型机12架、CE525型喷气式飞机2架,结束了绵阳分院没有多发、喷气式飞机的历史。同时,绵阳分院还引进了西门诺尔模拟练习器1台、CESSNA172型5台、CE525型固模1台。
2005年以后,绵阳分院的飞行训练条件、训练能力、训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实现了质的飞跃。2019年,绵阳分院又引进了钻石DA42NG型飞机3架,充实和壮大了分院的训练力量,为提升高质量飞行训练提供了可靠保障。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如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迎着春风再出发,将发挥传统优势与挖潜创新深度融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韧,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以“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魄力,为民航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奋力书写飞行员培养的精彩新篇章。(作者:彭方权 单位: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