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高地见证航空报国

  2018年9月11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第一件展品——芬兰UPM集团的生物概念车Biofore——抵达上海。我国内地最大的航空货运枢纽浦东机场成为Biofore的入境门户,卸载、过检、运输、仓储等服务则由上海的主基地航企东航集团旗下的东航物流提供。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网站上,如此描述进博会选择落户上海的原因:上海优势突出,辐射全国效果明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航线网络覆盖全球282个城市。上海两场是我国年旅客吞吐量最大的航空枢纽,也是我国内地年货邮吞吐量最大的航空枢纽。首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正是航空带动城市发展,助力上海担起中国经济龙头、对外开放门户重任的缩影。
  事实上,早在40年前,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开始吹拂的1979年,探索改革开放新路伊始的上海就将目光投向航空业,提出在毗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东侧区域规划建设虹桥开发区的构想,并于1983年启动建设。
  作为我国首批十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一员,虹桥开发区是面积最小但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利用通达全球的临空优势,这片热土迅速成为改革开放的范例。
  1988年8月,虹桥开发区第26号地块成为我国首个以国际招标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地块。
  2002年,我国首个国际“逆向采购”大会——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落户虹桥。国际采购会展的破冰为16年后吸引世界关注的进博会初试啼声。
  按照国际先进水平打造的商务区,代表国际酒店业先进水平的高星级酒店群落,为城市汇聚信息流、贸易流、高端商务客流的国际化会展业……40年前破冰伊始还国人感到陌生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在充分依托临空优势的这片土地上,逐一被引进、做强。如今,虹桥开发区每平方米外资投资密度超过50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成为我国国家级开发区中吸引单位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大的“亩产冠军”。
  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机场与城市、与经济共同发展,有着太多故事。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早就成为长三角重要航空门户的虹桥机场,通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连通京沪、沪宁、沪杭等高速铁路,与长三角各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长三角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航空支撑。而2010年亮相的虹桥商务区和2017正式获批准的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也为虹桥临空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新的舞台。
  在长三角大地上,人们还能看到关于临空经济的更多精彩篇章。在以电子商务闻名世界的杭州,萧山机场已经开通了跨境电商绿色通道;在南京,对接禄口机场临空优势、总面积22平方公里的空港新城正在规划建设;在长江口北岸,上海、南通两地机场合资成立的机场货站企业集合了上海机场的管理优势与南通机场的空域时刻资源优势,为带动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打造了新的空中通衢。
  关于临空经济更宏大、更绚丽的画卷,则在长三角的龙头浦东绘就。
  1992年2月7日,我国宣布加快浦东开发,以此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发展。浦东机场出现在了大开发的蓝图上。1999年9月16日,浦东机场通航。如今,浦东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龙头,浦东机场则成为我国内地出入境旅客最多、枢纽中转客流最多、航空物流运量最大的空中门户。为浦东开发、为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插上腾飞的航空翅膀。
  2019年,芯片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最受关注的产品。在贸易战的杂音中,补强芯片短板、夯实中国制造业基石成为共同的心声。过去10多年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建设了我国最大、最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的上海浦东早已先行一步,建立了19条芯片生产线,年产值近2000亿元。在这背后,就有浦东机场作为内地最大航空货运枢纽,为高度依赖航空物流的芯片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就在2019年,全国空运口岸首个无尘洁净室落户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监管区,电子元器件、晶片等高精尖产品在海关监管仓储区便能完成查验,助力芯片企业发展。
  今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发布,全球瞩目。浦东的航运中心建设、辐射长三角的能力,成为《方案》的一大重头戏。新片区在地理范围上包括浦东机场南侧区域。《方案》同时提出,要推动浦东机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吸引相关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开辟经停航线;要支持浦东机场探索航空中转集拼业务;要以洋山深水港、浦东机场与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载体,推动海运、空运、铁路运输信息共享,提高多式联运效率;要支持浦东机场建设成为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具有物流、分拣和监管集成功能的航空货站,建立区域性航空总部基地和航空快件国际枢纽中心;要推进全面实施国际旅客及其行李通程联运。与此同时,《方案》也要求,新片区要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支持新片区优势产业向长三角地区拓展并形成产业集群。
  上海乃至长三角的临空经济正走进蓬勃发展的开放时代。(《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