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 见证人

  在东北航空历史纪念馆,在东北民航发展陈列馆,一件件珍贵的展品记录了东北航空发展史。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为东北航空和民航发展作出贡献的航空人,其中既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个击落敌机的飞行员李汉,也有首位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的王仪轩……正是几代航空人的不懈付出,才让今天的民航业生机勃勃。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的不少民航人虽然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只是数十万东北民航人中的普通一员,但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付出,实现了蓝天梦想,见证了民航发展。
  黑龙江民航大厦总经理臧继业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他将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黑河机场。
  30多年前,学习气象专业的臧继业从南京回到了家乡黑河。“1985年,黑河机场开航需要专业人员,没想到气象专业还能与民航沾上边,也没想到一干就是这么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黑河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当时有“南深(圳)北黑(河)”之说。黑河当时人口不足10万,而那几年的机场旅客吞吐量却连续几年居全国143座运输机场的第46位。“很多员工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儿,办完值机手续去配载,然后进行广播,最后带着旅客登机”。那时的黑河机场跑道只有1000多米长,只能起降螺旋桨小飞机。“我们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机场能飞喷气式客机。”臧继业说。
  1996年,黑河机场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航扩建改造。为了补贴员工,停航期间机场租地种黄豆和木耳对外销售。“黑河机场种黄豆”的故事一度传遍民航,但再苦也都值得。经过近5年的坚守,2001年9月30日,臧继业和黑河机场员工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一架麦道喷气式客机首次降落在黑河机场2500米的新建跑道上。“我们的机场终于能飞大飞机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臧继业历历在目,“2003年,黑河机场正式复航,相继开通了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航线,波音、空客这样的大飞机几乎每天都来。为了提高客座率,机场工作人员去火车站、宾馆和旅行社进行宣传。当时的航班几乎班班爆满,要提前好几天才能买到机票。”
  虽然离开黑河多年,但臧继业仍然盼望着有一天黑河机场能成为一座国际机场。
  “通过我们的工作,确保机场不因降雪而关闭。”马长效在说这句话时,表情显得格外坚毅。2001年从部队退伍后,他来到哈尔滨机场工作。今年37岁的他,是哈尔滨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场务队副队长。
  “哈尔滨位于高纬度地区,每年冬季的除冰雪工作对机场和航班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马长效说,在飞行区管理部工作的12年间,他不仅经历了除冰雪方式的改变和设备的更新,也见证了机场和民航的快速发展。
  “在刚到场务队时,哈尔滨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不到500万人次。那时虽然除冰雪车辆和设备相对落后,但因为航班运行间隙大,场面除雪还能从容应对。随着客流量逐年增长,传统的方式越来越不能保障航班运行”。马长效说,近年来哈尔滨机场航班越来越多,他们不断优化保障方式,从“放进港、压出港”到“流控调节”,同时不断引进先进除冰雪设备,补充人员。“近5年来,哈尔滨机场没有因降雪关闭过。”说起这个,马长效很自豪,“机坪面积每年都在增大,机场第二跑道建设也已被提上日程,感觉压力更大了,但我也对机场和民航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我已经准备好成为一名真正的民航飞行员”。出生于1997年的钟世男,在中国民航大学朝阳飞行学院再经过50小时的高性能机型训练,就将毕业进入航空公司。在经过机型改装训练后,他将成为一名真正的民航飞行员。
  “在进校学习时感觉兴奋和激动,快毕业了感受到的是责任”。钟世男说,当初选择学飞行只是感觉飞行很酷,但没想到学飞行也很苦:准军事化的管理、严格的制度要求都是为了让未来的飞行员养成良好作风。同时,学飞行也比其他人付出的更多。他告诉记者,他的母亲一度有点儿后悔让他学飞行,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放假都能回家,而他因为训练时间紧,没有寒暑假,一年也见不到人。“我不后悔,选择飞行也就是选择了付出,就像一代又一代民航人那样,可能这就是老一辈人常说的‘传承’吧!”
  走在中国民航大学朝阳飞行学院飞行学员训练的必经之路上,当代民航精神“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四句话非常醒目。它时刻提醒着这些准民航人,也将指引着一批又一批新时代民航人追逐他们的蓝天梦想。(《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