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欧洲的距离有多远?
中国前外交官汪华对此有切身体会。1948年,11岁的汪华与父母离开法国,回北平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坐上了一架dc-4运输飞机,从巴黎出发,经停希腊雅典、埃及开罗、伊拉克巴士拉、印度加尔各答、越南西贡,抵达上海,再从上海转机到北京。
“那真是一次长途旅行啊!”汪华回忆道,这次飞行用时两天两夜,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3000米左右,全程颠簸眩晕,很不稳当。飞机发动机不绝于耳的巨大轰鸣声,给汪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汪华作为第一批前往法国筹建中国大使馆的六位外交官之一,从北京飞往巴黎。当时中欧之间依然没有直飞航线,更没有中国民航自己的国际航班。他们一行人乘坐苏联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北京出发,经停伊尔库斯克、奥姆斯克、莫斯科,再到瑞士日内瓦。如果不走这条线路,就只能乘坐火车,经过西伯利亚前往巴黎,用时需要六天六夜之久。
“那时候,我们都憋着一股劲儿,要让我们中国人能够坐自己国家的航线航班飞到国外去。”回忆起这段历史,已经82岁高龄的汪华依然有些激动:“当时外国人一提到‘CAAC’(中国民航),总是会笑眯眯地讽刺我们一下,说我们是‘China airlines always cancel’(中国航线总是取消)。我们听着真的心里很不痛快。等到北京—巴黎的航线开通后,我们终于打开了局面,有了自己飞到外面的航线。”
1974年开通的北京—卡拉奇—巴黎航线,是新中国开辟的通往西欧的第一条远程国际航线,架起了新中国与西方沟通的第一座空中桥梁。寥寥数字,只言片语,很难道尽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打破重重封锁与偏见的艰难。
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中国民航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与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航空运输协定。截至2018年9月,有15家中国航空公司开通欧洲航线,27家欧洲航空公司飞往中国,每周有627个航班穿梭于中欧,我国航空公司在中欧航线上的运力份额达62%,牢牢占据着主力地位。
民航国际化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机会与资源,架起了与世界互联互通的空中丝路,增进了中国与各国间的友谊。
自1963年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间签署《航空运输协定》起,卡拉奇就一直是中国民航“飞出去”的重要航点。提起当年第一次乘坐北京—卡拉奇—巴黎航线,汪华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转机时,朋友告诉他,巴基斯坦人对中国非常热情友好,所以不用给当地服务人员现金作小费,只需要给一盒万金油就行。当他下了飞机,卡拉奇机场的巴基斯坦工作人员果然笑着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喊:“万金油!万金油!”汪华掏出万金油送给他们当礼物,巴基斯坦人大笑着与他热情拥抱。
时光流转。40多年后,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华北分公司的丁侃和廖建新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热情友好。他们作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新国际机场项目的团队成员,经停卡拉奇,飞往瓜达尔港,而遇到的每一个巴基斯坦人都笑着与他们打招呼。对于中国朋友起的外号“巴哥”,巴基斯坦民航局的项目负责人欣然接受,并也给中方人员起了很多有趣的外号: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是“Automan”(自动人),排水专业的是“Waterman”(水人),暖通专业的是“Mr.Fan”(风扇先生)。
“在详勘阶段,由于现场条件比较艰苦,大家的伙食都比较差。巴基斯坦民航局的项目负责人借着从卡拉奇到瓜达尔现场考察的机会,在卡拉奇机场购买了十几份汉堡、炸鸡和薯条,在瓜达尔下飞机后,直奔项目现场给我们送过来,吃到嘴里还是热乎的,这份情谊让大家非常感动。”廖建新回忆说。
中巴兄弟般的情谊诞生于新中国最为艰难的时期,如今历久弥新。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新国际机场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援助史上规模最大的无偿援助项目,总投资约17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地区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显著改善瓜达尔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并为港口和城市未来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民航人不远万里,演奏着国际合作的时代强音。在非洲多哥共和国首都洛美,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的员工们冒着疟疾肆虐的风险,克服气候恶劣、材料不足、标准不同、文化差异等诸多困难,建起了一座西非地区“样板工程”——洛美国际机场。“中国民航制造”在非洲大地上有口皆碑,赢得了无数赞誉。
在接受完记者采访后,汪华将从北京乘坐国航航班飞往巴黎,他对这条航线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说,现在与过去比的确是一个天一个地,中国民航优质的服务连外国旅客都称赞不已。
1974年,汪华第一次乘坐民航北京管理局的远程国际航班,从北京出发,经停卡拉奇,抵达法国巴黎,用时十几个小时。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飞机上既没有橙汁,也没有咖啡,空姐用铝制的开水壶给每一位旅客倒一杯水或者一杯茶,吃的是用塑料纸盒包着的饭。
当年,汪华抵达巴黎,在巴黎机场回头看去,刚刚乘坐的航班机身上喷涂着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那一刻,他的眼泪忽然夺眶而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无论是远飞的旅人,还是归乡的游子,都在为祖国的日渐强大而奋斗着,感动着。(《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诗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