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行监控中心副主任田振才 演讲
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行监控中心副主任田振才 演讲(记者汪洋/摄) 田振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在金秋时节与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着智慧民航建设主题,共谋创新之策,共商合作之道,共助发展之路。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树立新理念,推进新举措,增强新动能,助力民航智慧运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民航局的正确领导下,运行监控中心携手民航各运行主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按照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规划,着力推进民航运行组织模式变革,再到协同运行流程,促进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各要素有机融合,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中国民航运行一张网。在此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交流分享探索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第一方面,树立民航智慧运行高质量发展新理念。在民航高质量发展的5个方面特征中,首先提出的是发展的理念新,我们认为智慧运行应重点突出3个理念,即安全理念、协同理念和创新理念。 一是安全理念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智慧运行高质量发展要牢牢守住安全这一生命线,从安全运行保障能力看,“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暑运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十分旺盛,6到8月日均航班量达到16777班,与2019年基本持平。 8月12日实际执行18229班,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内航班日均达到13670班,超过2019年同期的15%。 为有效解决疫情三年,低位运行后,各运行单位应对大流量运行,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尚未完全恢复,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依然严峻复杂等问题,民航局已先后实施安全有序恢复航空运输市场6个阶段措施,以确保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与生产需求相匹配。 从系统平台、网络信息和数据安全看,随着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系统数字化进程加快的推进,智能装备应用得到广泛推广,生产系统保障与航班有序运行紧密相关。 今年1月份美国航行通报系统故障,8月英国空管系统故障,9月美联航软件升级异常,均造成了大面积的航班延误,大量旅客出行取消。 国际航空电信协会退出俄罗斯市场,大大降低俄与他国直接的航务通讯互通能力,技术生态阻断带来的安全运行深层次影响更加深远,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凸显,国际航班安全运行环境更加复杂。 第二方面是将协同理念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钥匙,无论是完整的安全链,无缝的服务链还是发展的产业链,效益的价值链,都突出体现了民航行业的系统性、网络性、一体性,要构建高效的运行链,发挥好协同效应,必须要抓住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协同一体的两面,在现实空间要通过机制建设指导运行协同。 随着航空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机场跑道、航站楼持续增加,区域机场群越来越多,航班运行需求与民航总体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有所加剧,个体运行已无法独善其身,这既需要挖掘潜力,激发动力,提升容量,更需要大协同。 从结构上重塑民航运行管理体系新模式,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阶段的协同运行,这样才能适应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新变化,在运输行业加强运行管理是解决协同问题的重要抓手,其涉及计划部署、安全生产、组织指挥、协调调度、监控应急、评价监督等多个方面。 对维持行业正常生产,运转、维护行业良好发展秩序和健康指数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虚拟空间要通过数据互联支撑运行协同。 民航各运行主体都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过程,最初传统信息化侧重解决单一业务的信息处理问题,发展的天花板局限在本部门或本专业范畴,近五年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打通内部全业务流的核心理念,助推了跨部门、跨层级、跨专业协作和机制重构,发展的天花板往往局限在企业内部,未来5年,要想再次突破必然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实现全域数据融合、大幅增强行业运行主体间的协同水平。 第三方面是将创新理念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1,数据要素特征决定需要创新制度,数据要素的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数据治理等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的生产要素,需要建立适应智慧民航建设,彰显创新引领的数据基础制度,要基于民航运行领域的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激发各方参与大数据建设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创新技术应用手段,促进数据的安全合规流通,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2,落实智慧民航发展战略部署,需要创新生态,按照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关于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的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实现民航运行关键流程数字化。2027年在民航运行领域实现数据资源融合共享,2030年基本实现运行一张网,具备年起降2300万架次的能力,航班正常率保持80%以上。2035年全面实现运行一张网,具备年起降3000万架次的能力,航班正常率保证85%以上,民航数字化生态圈全面形成。 3,履行新时期工作职责和使命,需要创新模式,运行监控中心利用本职,一方面要做好行业运行的分析师、裁判员和督导官,成为航空公司、机场、空管都信赖遵从的有力协调人。另一方面要基于运行数据管理和民航运行数据新建设职能,积极探索民航运行大数据的新模式,系统推进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规范标准建设,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民航运行管理未来发展的新基点。 第二方面是推进民航运行管理体系建设新举措。今年以来,运行监控中心从影响安全运行的航班和航班正常的险象原因入手,聚焦运输规模逐步恢复并持续增长与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深层次矛盾,着力提升航班计划编排、协同运行、应急处置、品质分析水平,一方面是提升预先推进计划的编排水平,这里面有几个措施。 1,完善航权时刻预先飞行计划,三网融合系统的功能。根据航班时刻管理改革工作的安排,会同主管部门开展新航班时刻管理系统与三网和系统的数据对接工作,优化数据交互流程,提升数据融合的效果。 2,深化航班长时间提前到港治理,检测和分析航班长时期提前到港情况,督促航空公司优化计划安排,提高公司重视程度和工作主动性,航班长时间提前到港的情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长时间提前到港占比由治理前的10%下降到4%以下。 3,优化航段时间管理,实行新航段时间标准。研究制定航段时间自主管理实施方案,引导航空公司根据季节、时段、运力等因素灵活安排航段时间,不断提高航段时间安排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第二方面的措施是完善民航协同运行机制。具有中国民航特色的全国、区域(包括几大机场群)、机场三级协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全国层面由运行监控中心牵头,会同空管局统筹部署运行保障工作,协调解决区域间或不同运行主体间的运行冲突和矛盾,在区域层面,今年雷雨季保障中,区域歇腿运行机制首次纳入日常的运行体系,由地区管理局组织和督导,日常运行由地区空管局牵头,相应航空公司、机场共同参与,积极利用协同改航、灵活调整、实际分配等手段,切实提升空域和实际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改善机场群整体的运行品质。 在单机场层面,切实清理运管委穿透运行主体职责界面的有关问题,不断强化其在协调、会商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发挥平台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协调会商在成员单位间共享运行数据信息、共同研判形势、协同发展航班计划动态调整、航班地面保障和旅客服务等工作,有力维护机场的运行秩序。 第三方面的措施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运行监控中心一是按照《2023年民航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加强民航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起草民航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编制指南》,加快推动应急管理规定、应急管理评估办法、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等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自修订和立法后评估工作。 2,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落实落地,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和应急演练方面持续发力,推进民航应急工作职责链无缝对接,形成合力。 3,持续强化运行监控中心在行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中枢作用,细化完善各项工作程序。 4,提升运行品质分析能力,推进航班正常推进办法的修订工作,科学合理的设置统计指标,周密严谨的规划工作程序,清晰精确的划分主体责任,为提升航班运行效率和改善旅客服务质量提供制度保障,落实提升千万级机场禁机位靠桥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研究靠桥率的统计和发布方式,为后续民航局出台考核等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加强运行品质、分析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全球空中航行系统绩效手册》的修订工作。 在国际组织平台上推介我国燃油消耗ACBM系统建设等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发布中美欧等7国和地区航班运行对比报告。赋予民航运行领域数据要素新动能,运行监控中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作为、再建机制、促进共享,搭平台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推进民航运行大数据建设。 一,深化具有中国特色运行数据共享机制。 在“十三五”时期,民航局前瞻性的提出要整合分散在各个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单位的运行数据,建立民航运行数据中心,运行监控中心提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宗旨,组织召开民航运行数据共享联席大会,会同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和科研院所签订《中国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协议》。 进入“十四五”以后,随着民航运行大数据中心工程的竣工投产,推动加快扩大参与数据共享范围,丰富拓展汇聚数据类型、统一数据标准,截至目前,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已实现覆盖332家单位,基本实现对民航运输航空各运行主体的全覆盖。 面向未来,我们要着力解决民航运行数据的治理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平台保障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民航运行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的问题。为此各签署协议单位,表决通过了《民航运行数据共享议事决策机制章程》在现有联席大会下设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方统一组织签署协议各相关方深入参与数据流通和应用决策的全过程,形成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共识,共同研究确定共享数据范围,制定规范标准,授权开发利用、不断释放大数据价值,促进建立数据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二,夯实数据资源和数据基础设施。 在汇聚运行数据资源方面,从航班运行主线拓展至相关保障环节基本覆盖了协同运行所需要的数据类型,数据项从最初的67项扩展了超过6倍,达到了11大类,396余项数据,覆盖了航空公司的低空数据链报文、机组、旅客、行李、货由统计数据,机场的ACDM系统地面保障节点、视频监控、机位桥位、应急资源数据、空管领航计划、航迹监视、飞行流量管理、航空气象、航空情报数据,运行监控中心的预先飞行计划航班正常统计数据。 从运行领域拓展至其它领域数据还汇聚了民航大学、民航二所共享的运输和通用航空北斗监视数据,航空院KOR数据以及清算中心相关的结算数据,在丰富数据资源的同时,更好支持多元数据的交叉、验证和融合应用。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平台已成为行业信息交换的高速公路,具备了向行业提供一次接入、全网可达的数据信息服务能力,落实国家和民航有关网络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要求,目前每日数据处理量已达到2.6亿条,数据规模将近1TB,基于机场ACDM和各省机场集团建设的数据平台,建立起运行数据从机场端汇集到行业运行大数据云平台融合的高效渠道,国内航空公司数字化转型和空管三中心建设都为推动行业运行大数据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建设民航协同运行平台。 为落实“十四五”民航运行发展规划,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要求,运行监控中心已启动全国民航协同运行平台建设的前期工作,按照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按照以下七个目标正在完善系统设计。 1,提高预先飞行计划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全面实现预先飞行计划网络化申请,建立全国统一的预先飞行计划数据库和数字化发布渠道,建立航权时刻预先飞行计划一网通办平台,与相关单位协同开展民航运行先期资源配置。 2,强化运行全流程实时监控,实现航班飞行动态和地面保障全过程监控和异常告警,进一步提升监控能力和协调水平。 3,初步实现运行态势模拟推演,广泛汇集相关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在运行规划阶段基于预先飞行计划开展单场、区域、航线及更广泛层面的运行态势模拟推演。为协同制定整体运行方案创造条件。 4,灵活高效组织航班高效调整,基于三级运管委协同机制,前移运行协同调时间窗口,制定完善航班调时方案,实现调整目标清晰、协调会商充分、计划处理高效、执行监督全面的运行场景。 5,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积极推进民航搜救协调中心作用,不断完善工作程序、人员资质、业务培训、演练和系统功能,切实提升监控大厅的信息汇集和应急处置能力。 6,强化民航运行质量分析,建立完善民航运行质量分析框架,定期发布分析报告,推进中外航班运行对比分析。 7,完善运行质量考核评估,推动建立民航运行质量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评估机制,为民航局和机关相关司局出台政策提供支撑。 四,创新数据发展利用合作模式。 运行监控中心始终秉持数字取之于运行,用之于运行的初心,按照确定一个场景,制定一套流程,治理一类数据,推广一类应用的工作思路,创新数据开发利用合作模式,推进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 具体的措施: 1,征集数据开发利用场景,近期运行监控中心会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面向各协议单位征集民航运行数据的应用和专项研究建议,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共性需求,挖掘典型的业务场景、数据应用的潜在需求,提出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2,创新数据的授权应用模式。今年7月运行监控中心组织东航、深航、首都机场、白云机场、民航二所开展试点,搭建航空公司与机场间集中共享机场保障计划数据的统一平台,解决机场获取计划数据来源不一,规范性、前瞻性、便利性不足的问题,由民航二所负责建设机场保障计划数据服务平台,作为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平台的二级数据运行平台,创新事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模式,是在民航行业率先推进运行数据授权开发利用创新实践。 3,促进运行数据与政务数据融合应用,为支撑民航智慧监管,运行监控中心加强与民航局相关司局和信息中心的合作,向计划、财务、运输等部门提供航班实时飞行数据,为客运航班补贴实际的运量测算、航班碳排放统计、航班执行情况、精细化监管等提供支撑,联合开发电子政务综合办公系统、航班运行数据统计平台,共同建设了航班市场的监测系统。 各位来宾,智慧民航的显著特征是全方位重塑民航业模式、形态和格局,智慧运行是要编制安全、高效、绿色的运行一张网,促进各相关方在现实空间紧密协作,在虚拟空间畅通互联,运行监控中心将与大家携手,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共建数据平台,在这里也真诚的欢迎行业内外的朋友共建民航运行大数据,共绘民航智慧运行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