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材航空救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亚洲商务航空协会理事委员李晶晶 演讲

中航材航空救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亚洲商务航空协会理事委员 李晶晶(记者汪洋/摄)

李晶晶: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航空救援体系建设数字创新的实践与展望。 

我们来看航空救援这四个字,它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产业相结合,一个是航空,一个是救援,对于航空救援来说,航空是最根本的一个基础和能力,对于救援来说,航空是载具,我们涉及到的体系建设这个载具包括种类繁多,既有大飞机也有公务机、直升机和无人机,所以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在航空救援体系建设数字创新方面的一些实践和对未来的展望。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体思路是分为四个方面,主要是阐述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来做这件事情,以及我们做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收效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我们来看航空救援数字创新这几个字,对于航空救援平台来讲,我们是国内依托于保障中央企业旗下的一级子公司所建立的一个平台型的,在民航新兴领域创新发展的一家公司。 

在5年前也是同样的一个场地,我们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的发布会,在那个时候我们被定为了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全国28个吸引民间投资项目之一,5年过去了,今天也可以把我们这5年发展历程当中的成果向大家做一个呈现。 

我们在新的发展格局之下要有新的作为,在二十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作为中央企业,我们也依托于要致力于发展国际民生的行业,致力于服务人民。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消费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过去,我们现在置身于产业互联网这样一个大的趋势,有一句话叫作“取势明远,趋势解决任务”,所以说我们在拓展新兴领域的同时,我们来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要依托于大趋势下的应用手段。 

有一句话叫做“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在未来你就要生活在过去”,低碳和数字化是目前全球化发展的两大趋势,从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我们更依托于低碳和数字化来整合行业上下游的资源,来形成产业的合力,来运用产业互联网的红利和未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通用航空这几十年的发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通用航空的未来趋势逐渐在转向城市公共服务和个人消费,对于功能作业来讲,通用航空逐渐使用的航空器被无人机取代,那么新兴领域的城市公共服务包括航空救援和短途运输,更多的是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创新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全国的通用航空器有3000多家,其中民用的有1000多家,全国有600多家通航公司,可是我们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国家用于救援的航空器还远远不足500架,目前我们可以盘点出来的,可以运用的救援航空器也不超过200架,所以说在未来有这样一个需求的缺口以及和我们目前的存量市场无法满足需求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去预测在航空救援的未来,这个市场是巨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跨界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 

首先它跨航空、跨金融还跨旅游等等一些行业都涉及到用航空器这样的载具去实施救援,比如说在医疗领域我们可以用无人机在不同的医院去运送血液,运送药品。我们可以在山区用医疗构型的直升机去运送急重症患者,做空中ICU,我们可以长距离的利用公务机紧急的用医疗担架来进行长航程的伤员的救助,我们还可以用商业航班,我们现在也有一个研究的新课题是商业航班上如果有人突发疾病,怎么利用空地互联和医院进行链接,进行现场的视频,落地之后用直升机去接驳这样一个服务。 

所以说未来我们有信心航空救援是一个千亿的市场,它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并且能够延伸至相关的产业发展。 

从航空救援的本质上来说,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两类,第一类我们叫应急救援,这是突发状况下产生的。第二种我们叫常态化的航空医疗救援,每天都可以发生,它时时刻刻关乎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比如说我们经常做的是航空医疗转运,我们在直升机上利用加装专业构型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构型,把病人从县级医院运送到市级的中心医院。从航空救援队整个交通事故死亡率的贡献上来看,他基本上可以使得30%这样一个死亡率降低到3%。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在讲,出了一起突发状况事故,对整个社会来说,可能他是一个人,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可能就是一生,所以说这样一个产业也激发我们运用新的发展模式来加快它的发展速度,来加快它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这样一个现状。 

对于航空救援来说,就像刚才我所讲的,它的常态化需求以及非常态化需求还有更多的详细的分类。从目前我们国家的航空救援产业发展来讲,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参与的主体很多,有通航公司参与的,有金融机构参与的,有医院参与的等等,还有一些投资机构参与的。 

但是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事故发生时,你是否有这样的能力,能实施救援。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我们从最开始打造这样一个平台的时候,我们就把数字化纳入其中,因为这个行业比较散,比较乱,航空器比较繁杂,航空器的使用效率低,所有的通航公司都在抱怨为什么挣不到钱。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很多的通航公司倒闭,最近几年也有一些通航公司抱怨说为什么低空不开放,我的个人消费方面的收入有所减少。还有很多通航公司说我们为什么做了培训,依然还是挣不到钱,所以这都是整个行业需要有一个新的创新模式,把需求和供给连接在一起的这样一个方式方法。 

我们再来看新的趋势,新的趋势下,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客户对航空知识不是非常丰富的时候,可能他们会认为你两片桨叶的直升机和四片桨叶的直升机是没有区别的。 

以前通航公司的做法就是我买什么直升机,我就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但是现在的客户对于航空认知是已经非常的强,因为整个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所以说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转变思维方式,要转变提供供给的方式,就是客户需要什么,我们给他提供什么。 

但是对于重资产持有人的公司来讲,我不可能买所有的航空器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说就需要依托于一个平台化的主体,把所有的存量资产盘活,把所有增量资产的空间找到,把客户的需求进行梳理,把客户的需求进行优化,同时来协调不同的资源,达到我们整个利用率的最高,以及筛选出这个行业里面的优秀企业、优秀团队、优秀人员,去为客户提供优秀服务,这也就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层逻辑,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们要提供供给的质量,提高产品的质量。 

这样的话我们未来才能够去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就是我们希望未来的老百姓能在24小时都能享受到,我遇到突发状况,可以有航空器这样一种手段来实施救助。在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来实施救助。 

顺着这条思路,我们往下去思考利用什么样的一种工具来实现刚刚所说的这种供需结合,为此我们从2019年开始和应急管理部一起共同探讨的应用场景就是率先开发了一个指挥调度系统,覆盖全国所有航空救援能力,我们利用这样八个模块从整个任务流程上梳理出来全国航空器资源、地面资源、救援资源包括硬件的、软件的,最终达到能够一键呼叫,我们称之为看的见、叫的到、用好,当然在这里面也应用了非常多的技术手段,比如说现在最先进的用到北斗三的技术放在直升机上,未来在现场实施救助的时候不仅内容用短报文、能够看飞机的位置,还能实时的和飞机机舱内人员进行互通。 

借助于这样的数字化手段,我们也做了很多应用场景的努力,如果你只是开发出来一个IT系统的话,其实是用处不大的,最关键的是怎样用到实际场景当中,我们在全国布局了几个基地,比较主要的是布局了四个基地,这四个基地都是依托于区域当中比较大型和比较优质的医院,和当地的企业做的联合。 

第一个基地在长三角,做一个长三角一体化的航空救援体系,和邵逸夫医院进行合作,在这个地方也是覆盖到了浙江省以邵逸夫医院为主体的一个网络,同时我们还把国外最先进的德国DRF培训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全部用来做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后舱医护人员的上级实操的培训。 

第二个基地在湖南长沙大王山,也是依托于湘雅医院做的基地,在这个基地当中是多元化应用,既和医院合作,也和应急部门合作,比如当地的应急局也做了一些To C端的宣传,包括也依托于当地的卫健系统,同时我们在闲暇时间也用这架飞机来适当作一些业务拓展,比如说今年十一长假一架飞机一天飞了33个架次的空游,就是看橘子洲头等等空中看长沙。 

所以说我们在主营业务之外还能够提升航空器的利用率,特别是如果说这架航空器是存量资产的话,不具备执行某一种任务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给它做构型的改换,另外我们在西南也和华西医院进行了长期合作,不仅做医疗转运,我们也和华西医院甚至和四川省全省医疗体系的人员进行一个有层次的、递进式培训,因为大家都知道四川省很特殊,它的灾害非常多,而且它的灾害场景非常多,再加上和西藏连接的比较紧密,所以说我们把一个主要的基地设置成都金堂机场,和金堂机场进行长期的合作,也和华西医院共同拓展比如在高原如何配合整个救援体系的建设等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实验室人民医院开拓了一个能够达到半小时救援的航空圈,在这个基地从我们驻场开始到现在已经执行了将近100例的任务,在这100例的任务当中,我们最快的一次是从飞机接到任务到出发,用了不到18分钟的时间,所以说其实在应用领域里面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个数字化手段加速提升它的效率,当然带来的很多社会效应也是可观的。 

同时我们也在这个平台上协调很多的通航公司,和很多通航公司都有长期的合作,和海外的企业也有长期的合作,特别是今年在“一带一路”十周年服贸会上我们也发表了一个论坛演讲,提出了我们的业务不仅是覆盖国内,还在国际上输出我们的高质量的服务。 

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也看到,我们要打造一个新的模式,要拟定一个新的标准,我们做出区域示范来覆盖全国进行复制,最后是要把这样一个能力输出到国外,保障中国海外劳工人身安全。 

再往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展望,我们会运用新的技术手段eVTOL来降低航空器的成本,从而来降低百姓消费的成本,我们也期待有一天打飞的或者叫空中救护车能像120一样,费用非常低廉,这也是用数字化拓展这样一个平台打造这样一个创新体系的最初的梦想,谢谢大家!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231023_1371453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