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院长郭仁刚 演讲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民航监察员培训学院院长郭仁刚(记者汪洋/摄)

郭仁刚:我们研究了两年,监察员培训学院是中国民航监管智库,我们现在也在承担着整个智慧监管的研究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智慧监管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建,其实这里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我今天介绍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揭示一下智慧监管的内涵到底是 什么。 

二,智慧监管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三,我们提出了一个智慧监管成熟度模型。 

说到智慧监管是什么,我觉得首先要说智慧监管不是什么,随着整个智慧民航建设,我们现在在整个智慧监管的建设过程中,大家提到了很多内容,就是说用这种列举的方式,大家提到了这样或者那样就是智慧监管,问题在于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加上现有的监管是不是我们要的智慧监管。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会给智慧监管带来特别多的后患,因为监管和机场,和公司运行是不一样的,机场和公司的盈利模式是确定的,监管最主要的监管模式还没有确定,如果是一个陈旧的监管模式再辅助以现代的这种信息化手段,可能就会出现技术赋能导致了南辕北辙的问题。 

技术赋能是一种中性的,到底往什么方向赋能,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点,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行业的监管是监管企业的行为,还是监管企业自我监管体系的运作,我是对于企业管理的监管还是对于企业运行的监管,这是决定了不同的监管方向,确定了不同的监管方向,我们才决定技术赋能往什么方向去走。 

再有一个就是随着行业智慧化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的监管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很多风险是掩盖在技术和算法之下,过去是没有碰到的,现有的监管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的,必须要在现有的智慧监管的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的监管内容和监管对象发生了变化。 

第三个智慧监管是不是只是局方自己的事情,其实显然不是,如果我们对于智慧监管有不同理解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智慧两个字去掉,我们看看监管是不是就是局方自己的事情,显然也不是的,监管整个行业运行中是一种上层建筑,要基于公司、机场、空管所有这些运行保障单位的基础之上的管理,它是一种生产关系,监控的生产力,同样的道理,智慧监管一定要是建立在智慧出行、智慧机场、智慧空管之上的,跟他们不仅有数据交换,更主要的反作用于这些智慧的运行。 

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我们是没有办法对于智慧监管进行一个正确的建设的,也就是说智慧监管一定不是智能监管。智慧监管不是什么?我们把它说清楚了,那么智慧监管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要从两条路线琢磨到底什么是智慧监管。 

这两年多的时间以来,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经历了特别长时间的困扰,原来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德先生和赛先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条线在智慧监管的主题上不断的交织,我们也很长时间没有捋清楚,现在我们把它慢慢梳理清楚了,其实智慧监管必须从社会科学的聪明监管和我们的自然科学的智能监管两条线是齐头并进的。 

所谓聪明监管这是我的翻译,国外的翻译是Smart  regulation,国内翻译成智慧监管是不对的,这个智慧监管和今天谈的智慧监管是偷换概念了,不是一个概念,既然讲到智慧监管,讲到聪明监管的源起,那么首先一个观点就是全世界所有的政府对于聪明监管的探索早就开始了并且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全世界的政府发现对于环境的监管出现问题了,所以在80年代初的时候,政府发现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的监管不足以处理复杂的环境监管问题,所以从80年代开始已经在不断的探索所谓的聪明监管,1997年的时候联合国的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提出来要突破传统的命令型的监管,寻求更聪明的监管方式。 

1998年的时候古汉林两位教授在全世界第一次提出来关于Smart  regulation的理论,也把它提出来了,最后2000年欧盟把在欧盟范围内的聪明监管定义为非常简洁的叫管的更少,管的更好。 

随后世界银行在2013年整个年度报告的题目就叫做更聪明的对于中小企业进行监管,同样的道理从8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不断对于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各类的探索,这个上面罗列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内容,我们从80年代经历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现在马上还要建立一个新的阶段,就是政监分开,政府职能和监管职能是必须要分开的。 

这种背景下合起来就是一句话,也就是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的治理体系现代化,优化政府的职责,这些就是我们国家对于所谓监管改革,虽然不叫聪明监管,但是事实上做的探索和全世界其它政府所做的聪明监管的探索本质上是一样的,把它总结一下就是世界各国政府对于聪明监管的探索更科学的监管探索和我们现在常见的命令控制型的区别做了一个对比,主要从监管理念上有区别,监管主体上有区别,监管手段上有区别,监管效果上有区别。 

总的来说聪明的监管和现在的命令控制型不聪明的监管或者相对来说比较愚笨的监管区别就是四个方面。 

第一,监管主体是多元的,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监管主体,一定是企业和其它第三方机构要参与到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监管。 

第二,监管关系是共同化的,一定是政府跟企业跟其它机构,尤其是政府和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管。 

第三,监管工具多样化,这个工具一方面是政策工具,政策工具要有相关的监管政策金字塔。从最轻到最重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迭代过程,同时还要有现代的信息工具放进来。 

第四,监管手段柔性化。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趋势,我们国家这些年大家看到的很多包括新的《行政处罚法》修订也都体现了这些。 

这四化体现了我们现在在建设智慧监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从监管本身的改革、深化、迭代的过程要体现在智慧监管的建设过程中。 

另外一条线就是看看自然科学的演进对于我们的智慧监管到底有什么样的促进。自然科学的演进,我们现在大家提到了特别多的就是属于智能监管,但是我们在做整个监管成熟度模型的时候,就必须要能够知道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智慧监管的,才能够看到今天的智能监管未来可以走到什么不可置信的程度,所以我们对于整个智能监管的前世今生我们也做了一个研究,也就是说智能化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在不断的看一些资料,做一些研究。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是如何生产的,人类就如何进行战斗”,军事活动很简单、很直接也很粗暴,但是它的简洁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特别好的思路,它可以剥离了很多复杂的工序,军事化的演进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包括科技革命的进程,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工业革命就是机器取代人劳动的过程,你可以想想无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第三次浪潮以及现在互联网和智能化、大数据,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机器取代人的过程。 

机器取代人的过程,从取代的环节来看,就是从取代人的体力劳动,取代人与外界沟通的协同劳动,最后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革命发挥的作用就是用机器模仿并且代替人体功能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要知道在智慧监管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到底能够发展出哪些黑科技来。 

有一些科技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要知道方向是什么,对于体力劳动来说,科技革命解决的就是用机械化来取代人的体能,在协同劳动的环节,就是用信息化取代人的器官,等到脑力劳动的阶段,用智能化取代人的大脑,这是很清晰的演进脉络,由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过程中,核心或者门槛就是数据化,把零散的数字绘制成大的数据,这个过程中我们初步认定,在我们智慧监管前进的过程中,能够预见到的初级的智能化一定是数据化+算法化,也就是数据的融合力、学力、算力和智力加在一起,这是自然科学对于我们监管能够发挥促进作用,能够看得到东西。 

看不到的在未来也许很长时间,机器一定会取代人的脑的功能,因的结论就是聪明监管+智能监管才是我们说的智慧监管。智慧监管的本质就是实现监管数字化转型,在现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认为它的本质就是促进监管的数字化转型,监管的数字化转型是什么?是数字赋能背景下三个过程:监管模式改革过程、监管机构的组织变革过程以及监管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跟智慧出行、智慧航司、智慧空管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项就是监管的模式改革。 

我们也尝试着智慧监管下一个定义,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手段,以监管模式、组织制度、流程优化重组和人才文化为保障实现数字化支撑下的监管。 

第二个就是智慧监管应当考虑哪些因素,考虑这些问题之后,这两条线应当是如何作用到智慧监管,这其实也花了我们非常长的时间,我们后来慢慢的梳理出来的思路无论是哪条线最终都要作用在监管的要素上,只是影响的渠道不同,影响的角度不同,但是如果作用不到监管要素上就不是影响因素。 

我们梳理了一些监管要素,在梳理之后,我们发现还应该提炼为价值活动,就是这些要素构成了哪些价值活动,对于这些价值活动把它进一步分类,要分成两大类活动,一个是监管的支撑活动,一个是监管的基本活动,由此提出来中国民航智慧监管的全要素价值链,我们尝试通过这种价值链来确定我们智慧监管如何推动它,上面是辅助活动,下面是核心的基础活动,这种基本活动本质上是以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为核心的,会发现所有的管理活动本质上都是对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这三个环节。 

前面建立的标准也就是在于是不是要建立一个企业,什么样的是一种好的自我管理的企业,它的管理机制体系是什么,以此建立出各种指标模型,用信息采集、分析的方式去验证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符合了就鼓励它,不符合就惩罚它,监管最本质的逻辑应当是这样的,时间有限,这些内容不再说了。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构建了我们的智慧监管的成熟度模型,这是整个智慧监管成熟度模型的逻辑框架,我们从三个方面尝试构建它。 

第一,支撑活动的准备情况。 

第二,基本活动的智慧水平。 

第三,从总体上效果来看智慧监管对于行业贡献度,对于自身效率提高的情况。 

围绕着这种逻辑架构,我们从6个方面设置了大概是28项指标,通过28项指标去评估我们的行业监管、智慧监管的准备情况和实施情况。 

28项指标之后,我们尝试再把它按照成熟度进行分级,这些指标其实是有不同的成长空间的,根据不同的成长水平来确定下一步智慧监管应当往什么方向发展,目前我们整个的框架基本提出来了,后续的研究尝试会按照每一个成熟度水平上把这6个方面,28项指标全都填进去,在每一个成熟度每一个指标它的表现水平应该是什么样的,用于局方进行自身的评价。 

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详细讲,好消息就是今年11月15日我们在民航飞行学院举办一个中国民航智慧监管的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我们会发布《中国民航智慧监管成熟度白皮书》也会详细的跟大家进行介绍,我跟大家的汇报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231023_1371447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