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场互动讨论环节
第三场互动讨论环节(张哈斯巴根/摄) 主持人:下面进入第三场互动讨论环节,有请: 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惠康华; 菜鸟集团地网事业部CTO赵国强; 西部机场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王奇煜;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资本运营与创新业务部项目经理胡喆;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消费者事务中心副主任蔡华利; 上台就坐,欢迎各位! 在刚刚结束的演讲环节,几位嘉宾围绕“数智赋能”这一关键词,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化应用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想请问各位嘉宾,作为国家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流程再造和组织模式变革?这个问题我想邀请西部机场集团的王总和航科院的蔡主任来回答。 王奇煜:我们集团内部有这样一个比喻,数字化工作和业务工作就像病人跟药一样,信息化的人手里有药,业务工作有病,有病的人不知道吃什么药,有药的人不知道该治什么病,我觉得这两个方面真正契合了,我们的转型和流程再造就能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三个点可能是下一步的一些关键: 1、抓住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这个是要从顶层上来整体牵引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 2、所有的数字化转型工作都是需要向业务靠近,要业务跟技术协同共进,我们要把握住业务牵引。 3、我刚才在汇报中也提到了要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具体工作业务的活力,才能真正奠定好创新的基础和积累。 蔡华利: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个人结合旅客服务和服务质量监督这个领域做一下我的解释。我觉得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词来说: 1、效率。数字化转型在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引入之后,出现了电子客票、无纸化通关、E安检,这大大提升了我们出行的效率,节省了出行的时间,让旅客的体验更加出色。这是一种效率的提升。对旅客服务来说,我们都知道很多企业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工坐席、人工客服工作,实际上随着这两年数字化的转型,我们推出了智能客服,包括前段时间我看航旅纵横推出了大模型,这个是对人工坐席效率低下的情况进行改善。 2、变革。理念的变革,数字化转型必须得从我们企业的高层到全员职工都有这么一个意识,哪些领域需要数字化,哪些方面需要数字化,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一个问题。管理模式的变革,刚才有个领导也提到了管理模式变革,实际上从流程的变革包括部门的分工各种职责都需要去变革。 3、质量。有了上面刚才说的这些数字化转型过程,我想旅客就需要有个性化的服务,有良好的出行体验,有了这些之后,我们的服务质量绝对就是一流的服务。 我就提三个方面。 主持人:感谢两位的精彩分享!第二个想问各位嘉宾的问题是,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产业链加速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等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航空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构建更高效率、更有韧性和更加安全的智慧民航体系?这个问题我想请民航大学的惠院长和菜鸟集团的赵总来回答。 惠康华:我们之前都说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对于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一把手要支持,还更要参与,因为数字化比信息化要更复杂。 另一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对民航的企业来说要加强数据共享,实际刚才各位专家的报告里面也提到了,民航企业有需求、有数据,外面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有算法,但是缺数据。实际我是想,如果民航企业能通过一些数据共享机制把数据共享起来,应该是能够实现民航企业与IT企业的强强联合。 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国家出台了数据20条,今年3月份国家又成立了国家数据局,核心思想就是企业要淡化数据的所有权,强调数据的使用权,就是刚才提到的数据共享。另外就是对于民航企业来说还是要出台一些制度文件,包括制定一些相关的关于数字化方面的标准规范。 最后一点,我想提的就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刚才提到的民航企业一个是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另外还可以与像民航的高等院校和普通的“985”、“211”双一流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企业走进学校,学校把学生走进企业,这样来实现人才储备,另外可以与高等院校开展科研攻关的工作。这样的话通过社会上的、高校、其他行业企业一起助力,实现民航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谢谢! 赵国强:我的观点跟教授不谋而合。 1、一把手工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没有办法在短期见效,所以就需要统筹规划,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把手能够全程参与、全力推进,才有可能把数字化转型坚持下去。其实数字化转型最怕的是半途而废,我可能做了一两个项目,没有直接、很快地产生业务上的结果,就中途而废了,数字化转型是非常多系统,包括组织管理、系统的大的综合工程。 2、其实我们进入了航空货运这个领域,我们也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希望在跟很多民航领域企业合作的工作中学了非常多,同样我们合作伙伴也会觉得我们有一些长处,也是可以互补起来的。可以更多和行业外的互联网企业、大数据企业能够深度合作,把双方的优势互补,能够合作共赢,谢谢! 主持人:第三个想问各位问题,身处智慧变革的重要机遇期,构建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智慧民航体系面临哪些挑战?这个问题想请胡总和蔡主任来回答! 胡喆:因为我们想应用新技术,技术本身存在快速迭代、快速更新的特性,怎么样跟上这个节奏。另外新技术需要一个落地场景,如果没有落地场景的话,这个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往往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懂技术的人可能不是业务专家,而业务专家又没法洞悉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企业在组织架构上可能会进行一些调整或者支持,去汇集这么一些技术或者业务专家促进他们的融合。 对于新技术应用它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投资,尤其是现在包括平台化、大模型,都是一个相对很大的投资。如何满足这个情况?总结成两点:一个是走出去,一个是引进来。走出去,以航信为例,致力于聚合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是机场进行合作,以共建或者是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引进投资,把科创做成。引进来也是拿我们公司举例,比如说我们在航旅链的建设过程中,以前区块链的底层都是国外的加密技术,为了解决卡脖子的技术,我们领导花大力气跟山东加密码学的专家王院士跟我们一起合作,把整个底层的加密技术都换成了国密。有时候该去引进投资的得去引进,该去投资、改进的得去改进。 蔡华利:我也通过从事的领域——旅客服务质量监督来回答您这个问题,我用三个词来回答: 1、共享。您刚才说的挑战,咱们目前行业里很多数据确实还存在一些壁垒,或者是共享的程度不是特别高的情况,野鹤我们目前行业存在的竞争性比较强的格局有关系。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机票的销售目前是OTA平台能卖,航空公司自己能卖,代理能卖,旅客购买票务之后这三个主体之间对于不正常航班信息的共享程度,包括票价的变化程度,包括票务本身的变化情况,他们共享不是实时充分的,所以导致了大量因为信息不一致带来的投诉。所以,我认为共享程度还不太够。 2、安全。今天好几位专家都提到了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安全,一个是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我们国家有《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有互联网算法推荐的管理条例,对于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我们在加工、利用、存储旅客信息,包括我们在为旅客提供智能化推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隐私底线这个问题。 3、人才。这个词可能也是大家常说的一个词,刚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惠院长提高到几个数据,有5个学生用了2年的时间标注了一组数据,其实这个工作就是基础工具。我做民航信息化以来,发现其实民航业缺乏特别多的基础研究和特别多的应用探索,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举个例子,比如说服务质量这个领域的语义库,包括知识图谱,这些东西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作做积累,否则特别影响服务的智慧化。所以,我希望有更多像惠老师这样的老师包括专家学者能参与到民航服务的工作中来,参与到民航服务智慧化的工作中来。 主持人: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讨论,请大家台下就座,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第二十一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在各位领导、专家及全体参会代表的共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全部预定议程,即将圆满闭幕。 最后,我代表论坛主办方向各位演讲嘉宾的精彩演讲,向全体参会代表和辛勤为大会服务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论坛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赞助单位、执行单位表示感谢!期待下一届民航信息化论坛再相聚,谢谢大家!提前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快乐,祝大家归程顺利,谢谢大家!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