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建设处副处长 周鑫

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建设处副处长 周鑫(张哈斯巴根/摄)

 周鑫: 感谢中国民航报社的邀请,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创新引领推动民航数字化转型,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

近年来民航局带领全行业落实中央决策,响应市场需求,在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结合这些应用实践,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以信息化手段高质量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简要介绍民航工程建设方面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后续发展的一些思考。

第一,民航工程建设的数字化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

一是应用环境持续向好,政策方面2021年8月民航局发布了《推动民航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为民航智能建造发展指引具体方向。

2021年11月在全国民用机场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正式发布了《关于打造民用机场品质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管理过程智慧化,培育数字驱动的机场建设模式。今年6月民航局又印发了《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行业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应用,智慧化融合。

这些文件的出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为数字化应用指明了五方向。

标准体系方面,民航局在近些年规范了机场工程全过程的BIM技术应用,民用运输机场BIM技术应用的实践案例也于上月发布,总结了不同机场BIM应用实践经验供行业各单位参考使用,机构建设方面广东机场集团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BIM智能建造中心。

鄂州机场成立了民航机场数字建造与运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航总院与民航建工等设计施工单位也成立了BIM数字化中心,为攻克机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提供了研发的坚实力量,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是应用范围持续扩大,近年来基于BIM的数字化应用范围已经从最初围绕航站楼设计、基地安装等单一的内容,逐步拓展到全过程、全专业应用。设计阶段的协同设计、碰撞检查、专项分析等多维应用,显著的提升了设计品质,施工阶段的可视化施工交底不停航施工方案模拟,计量支付、精度模拟等应用,实现了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的精准管控。

运维阶段的空间管理、设备管理、事件管理等应用,提升了智慧管理效能,此外运用BIM相关的数字化技术机场也从枢纽机场向中小机场延伸,如扬泰机场二期改扩建,澜沧机场改扩建项目,都应用了BIM的技术,说明BIM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价值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三是应用成效日渐显现,成本控制方面通过模型审查前置,解决错落碰缺问题,减少变更导致的拆改、返工等费用。长沙机场通过审查累计发现的20余万个碰撞问题,避免了将近2个亿的拆改损失,提前整合多专业资源,深化行李系统预埋件、二次动口预留深化方案。

西安机场现场埋件利用率从以往的同类项目的30%提高到了93%,二次结构流动率提升了60%。效率提升方面,西安机场通过设计模拟纠错及施工图模型深化,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航站楼主体结构,信息中心主体结构均提前30天完工。

通过数字化巡检提升验收效率,传统现场施工验收需要经验丰富的验收人员,巡检工效为每天15处,数字化验收仅需一名对模型有一定了解的管理人员,工效可以达到每天42处,提升效率约280%。

此外可视化交底更加的直观,解决了复杂安装工程施工交底难度大,沟通效率低等问题,现场交底时间节约了80%,质量管理方面围绕人、机、料、法、环五大关键要素,采集相关数据,帮助建设单位动态感知工地建设情况与管理状态,实现工程现场的实时化监管,质量验评的标准化及可追溯

成果激励方面,各BIM应用单位总结形成了实施细则,计量计价规则等十万字的管理文件,形成各类标准数十部,搭建了BIM协同工作平台,形成了涵盖29个专业的数千个BIM模型,4000多万个构件,并获得了相应的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制作权。广东机场集团、鄂州、西安等多家机场入选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及省级试点的示范项目,斩获30余项奖项。

看到民航数字化应用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这是我要与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应用的标准体系仍有缺失,BIM标准体系庞大涉及基础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实施管理标准、三个不同层面,数据标准分为分类编码,数据字典,信息交换存储规则四个方面,民航局今年8月发布民用运输机场对象分类和标准,明确民用运输机场工程对象的分类逻辑和编码方法,用于计算机系统对工程对象识别,支撑工程各阶段BIM应用。

在数据字典信息交换存储规则这三项技术标准仍有待出台,实施管理标准包括应用效果评价,工程总承包BIM管理,总进度综合管控BIM管理,目前均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有待进一步补齐。

二是数字化应用的协同作业尚有不足,机场项目顺利投运不仅涉及场内设施也包括交通、水电气热等场外配套的设施。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各建设单位同步开展数字化应用协同推进,建立完整统一的模型,机场项目建设规模大,专业繁多,工艺复杂,需要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匹配相应的软件,目前不同软件创造的模型格式兼容性、基础数据还不能互通整合。

建设项目涉及不同施工单位项目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也增加数据传递的难度,导致各阶段成果有效沿用的程度不高。三是数字化应用的全过程统筹尚待提升,数字化的核心是数据驱动,并以运维为终极目标才能发挥数字的最大效果。

建设阶段的模型主要关注设备的管线安装,运维阶段除了设备管理的需要,更多的是对弱电设备、插座等设备系统的应用这些都不是建设阶段的重要考虑的因素。

甚至在部分项目中这些内容还不需要建模,运维系统一般不具备通用型,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管理模式,而具有不同的业务和功能偏向,运营维护,运营需求的梳理及后续管理流程等在前期设计,施工阶段表达不充分,往往导致模型与后期运维的不匹配。

四是数字化应用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目前BIM行业的涉及的各类软件大部分都是国外产品,国外产品不能够全面适应国内民航发展的需要,第二个是国内厂家大多数基于国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模软件需要更复杂的基础学科支撑,国内厂商刚刚开始做原创研发尚不具备全面替代的能力,还有就是项目参见方众多,数字化应用的能力参差不齐,参见方领导对技术认识不统一,制约保障措施不充分。

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懂民航工程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还比较大,你像这些都为民航设施数字化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把数字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化,我们还需要集全行业各方面的智慧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标准体系方面,还要继续开展民用运输机场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管理指南,民用运输机场建设项目数字建造评价指南等标准编制。明确机场前期设计施工及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管理要求及指导工程数字化应用成效的综合评估,为机场的建设运维提供借鉴。

建设程序方面,要尽快完成运输机场工程概算编制规程编制,明确BIM应用、智慧工地等数字化应用的取费依据和方法。探索在初步设计审查中,引入BIM可视化等手段,提升审查效果,逐步试点民航专业工程电子化归档,适应BIM成果文件的存档管理要求。

项目管理方面,还要鼓励建设单位提前开展BIM实施策划,明确数字化应用目标,建立模型审查机制,及时对设计、施工单位提交的模型进行核标性审查。制定合理的管理文件及考核制度规范,督促和引导参建单位的BIM实施工作。

二是打造协同生态,要在建设项目前期就统筹考虑BIM数据环境问题,在项目策划阶段确立以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模型数据体系为数据环境标准,统一软件标准,坐标和高成等数据基准,通过模型移交,运维前置准备,数字资产运营一体化等管理流程的优化,实现设计向施工,施工向运维阶段数据逻辑的切换。

深入融合数据与运维业务,将机场、空管、综合交通、航司等孤立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打造虚拟现实融合的机场运行态势一张图。

三是提升内生动力,建设单位的组织架构上,围绕BIM应用目标,创建能够融入实体工程的业务流程,建立与数字化应用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人员配置上要选优配强,具备BIM背景的人员,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出一批复合型的人才,高技能人才及领军人物。

激励机制上,建设单位应该要编制企业级的应用奖励实施办法,激励指挥部等建设单位内部广大员工的内生动力,激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不同参与主体的应用积极性。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数字化技术将更好服务于机场建设运行,让我们的机场更好建,更好用,更好管,更安全,更绿色,更人文,真正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最后再次感谢中国民航报社的邀请,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一直以来对民航机场建设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谢谢大家。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230927_1370897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