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 刘冠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 刘冠(张哈斯巴根/摄)
刘冠: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很高兴把大兴机场IT运营智慧化的探索与实践在此和大家进行相关分享。 先简要回顾一下大兴机场在IT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成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在实施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之初就明确设立了以“Airport 3.0智慧机场”为建设目标,通过我们智慧机场的整体规划,实现了我们规划的总体构想,规划总体原则,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提出了要求,也对我们实现的一些关键路径和路线做了一些选择。 通过对信息系统的顶层架构规划,大兴机场在建设初期设计部署了19个平台,9个应用平台,应用平台承载了44个系统,6个技术平台,承载了一些大数据、云计算等,4类基础设施平台是网络通信、应用通信等,总共68个系统,实现了机场全域业务领域的覆盖和支撑。 大兴机场通过智慧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旅客全流程无感通行,行李全流程跟踪,以及多种交通换乘方式的无缝衔接,构建了统一信息交通平台等,这些成果建立起到了对我们旅客实现快捷出行方式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机场的运行提高了整体管控效率。 在大兴机场投运以后,随着国家对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要求,以及民航局对智慧化机场的建设,特别是最近提出的民航智慧发展路线图的要求,提出了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为抓手,加快实现民航的发展,从规模快速到质量效益的转变,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从运行服务向更加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系统布局,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绿色低碳。这也为我们大兴机场后续整体智慧化建设指明了一个方向。 实际上在我们的故障处理时间,对用户的无感这块其实还是有待提升的,大兴机场开航到现在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在这3年多时间里,通过运行总结也发现在整个数字化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板,主要体现在IT运行的管理缺乏一个整体的体系性支持,尚未搭建成熟完善的IT运营管理体系,缺乏对IT运营总体规划、标准、流程等相关工作体系性的指导。 第二是主动运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系统运行过程中异常状态的监测、主动发现、故障自愈能力还较为薄弱,在我们故障处理时间、对用户的无感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第三是整体的稳态运行与敏态发展是相互矛盾的,我们现在目前开发的装置还是以需求、设计、开发、上线这么一个传统的运行模式,对于用户提出的需求如何快速的响应、快速迭代我们的系统,这个也是对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另外还有一块就是数据对于经营决策支持的力度还不足,我们在数据挖掘、治理及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对IT运营决策支持力度还是不足的,我们作为建设运营一体化团队,实际上我们不光把大兴机场建设好,同时还要把大兴机场运营好,如何构建大兴机场特有的IT知识化的运行管理体系,如何做到持续引领大兴机场整个的发展,这个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主要的课题。 结合国家的数字化转型和民航局有关智慧机场发展的一些战略,大兴机场也根据自身的一些实际和痛点难点总结了自己在数字化转型之下的一些总体的思路,在数字化思维的引领下,以数字化技术能力的支撑,通过大数据赋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进一步激活生产力,创造新的价值,通过闭环管理实现持续的优化。 在整个IT运营管理体系的搭建在底层的体系搭建过程中,我们要实现标准化机制,数据化的技术能力方面通过数据的广泛接入,我们的数据治理形成数据资产,在大数据赋能层,我们要通过一些中台的建设构建服务组建、AI能力和算法模型,通过数据资产+中台能力对业务场景化实行相关的支持,通过业务场景化逐步推动业务管理模式,逐步优化与创新,这是我们目前设想的一个整体的思路。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在IT体系的搭建上实际上还是以我们的标准模型框架来进行搭建,底层以标准流程作为管理的底层方法论,随着新的技术的引进包括现在云计算,将来往云原生方面的发展,包括机器学习逐步引入新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理念,进一步完善整体的IT运营的管理体系。 IT运营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和转型的目标是把我们同面向基础设施的管理到实现面向业务的管理,从目前被动支持需求的管理到以数据创造价值来驱动业务的管理,从目前的人工运维方式转变为智慧运维的方式,从现在有一些还是竖井式的对系统的管理,实现平台化的建成和管理。 根据我们方法和整体的一些框架的思路,我们对整个大兴机场的IT运营管理的领域进行了划分,目前我们分为7个业务的维度,IT服务管理、运行管理、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服务商管理、应急管理和项目管理。 从四个层面来对这个七个维度进行支持。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能力层,这个是实现数据广泛的接入,可能要采用低代码的平台引入,包括一些新型的技术,底层数据的采集。 第二个层面是在运维实施层,确保我们系统整体运行和稳定,这个里面我们要做的一些主要的点包括资产管理、配置管理、资源接入和接后管理。 第三个层面是运行保障层面,通过标准化、流程化构建整个运行体系的管理控制的标准,使我们整体的运行是平等可控,这里面我们要做的其实是需求管理包括我们的一些流程性的管理,变更、事件、问题、容量还有知识等等,这些东西的点比较多。 最上层是运行服务层面,这个是面向用户的,实际上通过系统提供的服务和能力,支持用户对于业务的发展和需求,最终形成从底层的IT运营来支持业务的发展,在这整个层面还要通过安全管理和架构管理形成对整个业务运行领域的支持,根据业务架构,实际上现在大概有分六部来实现IT运营的管理。 第一步,IT属性的数字化。核心就是运行的配置,这个里面大家都了解了就是CMDB的建设,通过我们的一些模型化设计包括自动发现、自动采集来构建CMDB整个的模型。 第二步,IT状态的数字化。核心是监控告警,主要是监控的采集包括告警的处置等等的。 第三步,操作行为的数字化。核心是运维自动化,通过一些自动的脚本包括作业的管理,实现整个流程能进行自动的处置。 第四步,服务行为的数字化。核心是运行流程的管控,包括服务目录的提供,服务质量的管理。 再往上是发展的高级阶段,IT数据治理与分析,这块是通过前期数字化以后形成了海量的数据对我们核心的运营数据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容量分析、日至分析等等,可以支持一些业务场景的数据,包括应用健康度、人员服务水平和IT资源整体规划的分析。 最后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这样的方式达到AI运营的自动化的目标,整体完善IT运行管理的演进的路径,我们本期其实已经实现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一些部分的内容,已经搭建了整体IT的运行一体化平台,使得我们通过现在IT现在管理的平台能够具备自动发现、自动采集、状态检测以及故障自动的数字化运维能力,同时通过延伸扩展,可以满足未来的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等等的异常管理的需求,还能进行指标分析、数据挖掘等等。 这个就是我们整个IT运行管理系统目前在使用的一个界面,通过这个界面把整个IT运维的统计节点进行了统一管控,同时在上面进行我们运行的核心资源进行了统一管理,包括事件也进行了统一管理,同时对重要的业务的接口进行了统一的监控。 通过这些实现了业务系统健康状态的实时检测,同时这个系统通过预接脚本的配置,系统还初步实现了一些系统自愈的功能,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置,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目前通过IT运行管理平台对整个系统运维体现的一些效果,可以发现我们在上平台以后核心的告警数量有了大幅的下降,这个下降不是说故障少了,是因为我们通过多种告警的汇聚合并,使我们的有效告警数量进行了下降,同时我们核心业务的告警动力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另外我们在监控的覆盖率从原来的20%提升到现在的90%,监控项也有了大幅的提升,我们监控的内容由原来的操作系统和近程端口扩展到现在个性化的一些组件,包括对日至也实行了一个监控,监控报警的时效性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目前在IT运行一期所进行的一些工作,后续整个IT运营管理平台的发展也是跟随着我们整个大兴机场的智慧化发展的规划来进行的,后续大兴机场的智慧化发展是以业务驱动+技术驱动为一个核心,同时在引进新的一些技术包括云原生、泛在物联、中台、人工智能等形成一些能力,包括我们的一些感知的能力、互联能力、敏捷迭代的能力,在辅助一些信息化管理的体系架构,形成融合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型的基础设施。 IT运行管理在这些里面是我们最坚实的数字化的底座,未来我们的IT管理与业务管理还要进行深度融合,挖掘我们的运维价值,为分析管理决策等工作提供全面数字化的支撑,在底层的运行资源层面未来要实现进一步完善职场体系,异构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IT资产的感知。 在安全运维实施层面以IT运行管理系统为蓝图,建设IT数字化的能力,实现我们应用全景的感知,在运行管理层面建设管理制度和流程,实现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构建应用健康的指标体系,在运营服务层面实现IT管理化、数据化、可视化,形成业务指标管理的体系。 我们后续整个IT运营管理一体化是以我们现在的一体化平台为底座,逐步通过管控平台、配置平台,这个其实是我们在一期已经进行了搭建,实现了对象的数字化,通过作业平台、容器平台进一步形成运营行为的数字化,确保生产系统平稳有序,稳定运行,通过数据中台和AI平台实现运营数字化,使我们能够敏捷快速的开展一个业务探访工作,这个就是我们大兴机场整个IT运营智慧化建设的思路和目前实践的点,大兴机场在后续也通过持续创新、服务用户,构建适合大兴机场的一些生态,通过我们IT运营智慧化的建设,也为大兴机场高品质的发展提供一个支持。 最后也借此机会想表示一下,大兴机场我们IT运营的指挥化建设其实也是在刚刚起步阶段,也在不断的摸索和探索中前行,在这期间,我们也希望行业内外吸取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同大家共同努力,实现机场智慧化建设的蓝图。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