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动讨论
互动讨论
主持人:欢迎大家进入信息化与新发展理念的互动讨论环节,我们常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刚刚的演讲当中几位嘉宾都提到这样的概念,比如说以创新为引领更或释放我们的发展动力等等,首先我想请问各位嘉宾这样的问题。在推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将新发展理念应用到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呢?赵专家您先来。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规划专家 赵国全:首先是这样的,我认为新理念跟实际工作结合,最大的点应该是在实际业务场景,因为这个理念可以给我们业务场景指导方向,那业务场景也可以为理念提供一个滋生的土壤。这个过程当中比如说某航司希望做全国下级单位的互联网出口整合,这个时候可以借助安全服务防边缘的理念,借助零信任的理念结合云计算相关的技术做安全统一的调配,这样的过程中的时候,首先为我们的安全能力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也为企事业单位带来真实的收益,场景是最重要的。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TG产品总经理 刘伟伟:我觉着其实按照我的经验就是对技术持续的创新和研究,包括我们从2009年开始其实当时做3D的,全球没有公司可以成立这个事情,我们当时接了这个事情这么多年持续的研究,包括从我们基于标准企业的开发芯片的投入到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在国内大规模应用,我理解就是说制定一个目标持续研发和投入。 北京中兵智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震: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其实一个字就是干。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出来的,要落地,要想落地我们体会的话数字化整个过程当中有两件事儿特别需要花经历、花人力干的,一件事儿数据治理,一件事儿是流程治理。你的数据治理奠定了数据底座,如果数据质量我们不够的话,上面搭建任何的东西都是不可信不可用的,所以数据治理非常重要的一个,要花人干。流程治理也是,我们在整个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我们民航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深逻辑一套体系这个东西有工作流程数字化、结构化的过程,整个过程当中谁最了解工作流程?人,只有人去干,去梳理才能一点点展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人干的,怎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觉得就是干。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波:我想从三方面来说,第一方面首先人要转变观念,我们首先要转变我们传统的观念,激发内在动力。第二个树立创新的思维,所以树立起相关的思维有这样经历的人,有这样思维的人自然会站到创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第三个是从上往下,从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层面,根据数字化转型相关要求抓好落地。第四就是刚刚很同意肖总的做法,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治理,因为此前有很的存量,数据不一定是,是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不一定可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数据的治理会是很大困难的跟问题。所以说如果有效结合数据化的治理是一个有效落地方式。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副总经理 李志军: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主持人这个问题是新发展理念落地的问题,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记得是五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如果要在工作中去落地的话还是要必须针对五个方面去思考,怎么去真正的工作中施行。创新谈的比较多,以协调为例,协调为例的话像上午很多领导讲了,以简单的举个例子,旅客行李追踪为例的话,如果说只是由一家航空公司或者一个机场做这件事情其实对旅客来说没有意义的,因为需要出发地开始一直到到达地都需要追踪的,如果落地协调发展,我觉得首先是主管单位要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各行业内各个单位要去各司其职做好落地,这才是整个的信息化、数字化协调发展。从五大历年来讲每一个理念都可以值得去落实,大家一起去,非常同意刚刚讲的做。 新华三集团民航行业总工 张晓阳:刚刚各位专家发布了看法,从我这边来说,我觉得就两点,第一点就是结合一个实际需求,第二点就是联合创新实验室。第一结合业务需求我举一个真实例子,我觉得咱们前几年有AI视觉识别的这么一个技术,当我用这个技术的时候,用于手机面部解锁,就那么一瞬间好几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快速得到了发展。我觉得因为这一发展理念和技术能够很好的和我们实际需求帮助我们旅客便捷出行解决边缘的诉求,能很好的和客户需求结合在一起,对我们的工作得到结合。第二点联合创新实验室,为什么这么说?当一个新的理念和技术出来之后没有做到一些应用,没有应用空间,对于一些比较关键业务,比如说我们的交通会涉及到我们的安全生命,我们肯定要在一个实验室里面我们结合客户的业务,结合我们业界其他合作伙伴主要上层应用包括底层基础设施,三者一起把新的理念和新的创新方向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先进行一个融合再进行一些测试部署,确保这个东西能够稳定运行,达到运行效果之后才把它应用真实的业务场景这样才能更稳定和安全的和我们工作实际相结合,以上两点就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谢谢各位观点分享,注意到刚刚各位几位嘉宾提到关于树立创新理念概念,创新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当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包括在基础领域、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等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想请问各位嘉宾这样的问题,要加快的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我们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这样一个体系,我们应该抓住哪些重点呢?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规划专家 赵国全:刚刚两位专家都提到了数据治理,首先这点特别认同,因为走访过几家航司的时候,他们做这方面的工作。那我认为说,既然说我们去指引方向的时候,首先说一个工作的方向非常的重要,既然很多单做数据安全工作,首先第一明确是数据安全的主要工作方向是什么,因为很多一些安全模型里面的时候都作强调数据全生命周期,其实我对这件事儿不是那么认同,我更认同找到实际业务场景,比如说我们的研发场景怎么用数据,我们的数据共享叫唤场景怎么用数据,在这种数据实际应用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安全能力。所以我更希望说我们在做数据安全的同时去结合自身的业务找清楚我们的场景,场景情况下具体结合我们的安全能力,结合我们的安全知识做我们数据安全一系列治理相关的工作。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TG产品总经理 刘伟伟:我提一些不同想法和思路,因为其实民航领域实际上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的领域,信息化来说的话,说句实在话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特别是IT行业,甚至落后一两代的代差。在这个弘扬数字化信息领域的话,卡脖子工程,其实我的感觉是包括我们现在讲了这么多信息化,其实每个厂家做的方案都不一样,缺的是标准先行,就是整个的民航信息化里面标准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涉及到航电的标准,涉及到机场运维的标准,中国这块的话相对来说差距比较远的,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其实当时我参加了一个欧盟整个的规范讨论,对流程技术讨论,欧洲和美国已经讨论到什么地步了,这个飞机在地面上运输次数,运输器该遵循哪些规范已经到这种程度了,从这个观点看出我们的差距在标准层面差距最大的,只不过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标准要先行。 主持人:谢谢刘总,肖总您的看法呢? 北京中兵智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震:我非常同意标准先行的这件事儿,可能里面还有一个补充一个东西,就是还有一个再往前的规划,规划的话今天上午的领导们讲话非常让我们振奋就是说其实我们整个的民航行业是“十四五”期间整体规划有了明确的方向了,我觉得这个事儿让我非常振奋的,感觉一个是标准,标准实际上在做了一定尝试之后马上建立起行业标准,能够让很多的行业内的参与者能够一致起来大家劲能够拧在一起往前走,而规划是给大家引领一个方向,尤其是这种“十四五”的开局这个时候,我们民航行业的能够提出规划的东西,而且非常前瞻性的提出来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绝对是一个把这个卡脖子这件事儿解决的一个。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波:我的想法是首先还是需要局方的政策支持,一个是需要局方给予创新领域的投资,二就是局方突破现有的基于旅客流、行李流、飞机流、货运流现有的流程的程序梳理,在梳理这些程序是基于新技术的应用来提升和改变我们现有的模式这个是第一个局方的政策支持。第二个各企业要有担当,这个企业担当是由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的各产品商、我们作为采购方共同的去做研发,共同去做投入,我以前在重庆机场在管理和做信息安全方面工作的时候被卡过脖子,最后跟我们国内厂商共同努力,依然决定用我们国内成熟产品取代,要么每年无缘无故有事没事支付几百万的运维费用这个是让我很心痛的事情,我们在座各企业家有企业担当,第三个要有人才储备,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信息人在民航各个行业业务板块能够由我们信息人的身影,他们有这样思维和思路在为我们的新技术的发展共同努力。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副总经理 李志军:我对这个的理解吧,因为以前当我们说到创新的时候,主要是说世界上没有人做过的,做出来就是创新,现在整个环境之下,就算别人有了,但是别人不给我们使用了,我们也得通过创新再做出来再做一遍,目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卡脖子这些问题,那么我是来自航空公司,我对航空公司的状况也做过一番深入的了解,目前从我们的角度看,如果站在信息化的角度看四个层面需要做相应的解除卡脖子的问题,一方面就是最底层的服务器、网络、终端这些设备,这样的层面就是像操作系统软件、第三个层面就是像ERP通用软件,第四个层面很重要的就是行业软件,咱们这个行业特有的软件我们怎么解除卡脖子的问题。航空公司角度来看我们有很多系统,运行控制的,大型航空公司用的国外的系统,像收益管理等等的这些其他的一些尤其是气象图还有航母图,目前国内几乎是没有能解决的,这就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刚刚吴总说的非常好,第一个就是主管单位要支持。第二个咱们国内不管是民航业内IT公司还是业外的IT公司有这个意识真正的起来。我们作为航空公司其实我们非常乐意把我们现有的数据业余经验、应用场景贡献出来,共同的去跟行业的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欢迎大家跟我们深入的探讨真正的能够做出一些贡献,有所行动。 新华三集团民航行业总工 张晓阳:刚刚几位专家说的更多还是上层的东西,我就基于从最底层说了,基础设施架构,我觉得基础设施架构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芯片,我们新华三一直以来比较关注这个芯片的创新和研发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半导体公司,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国外技术垄断材料的问题,所以说后续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的通过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在芯片这一方面发光发热,而且我也相信在以后包括我们国内其他的公司在这方面可以做到更好,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通过几位嘉宾的发言我有明显的感受,民航信息化需要在开放和更加共享的环境当中去实现它的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信息化论坛这样一个交流的开放平台上,请各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一下我们如何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共享这样一个环境来让我们的行业信息化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让我们行业内外信息化企业实现共赢呢?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规划专家 赵国全:我特别开心能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去说出一些话,我希望像我们所有友商们,安全厂商说一些话,就是说目前这些安全产品技术壁垒太强了,每个安全防护产品都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很多的安全关联这样的情况其实对于厂商来讲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因为今年卖了明年可以继续卖,但这件事情对于民航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站在甲方的角度讲人少处理事情多,经常由于这个处理不过来导致很多事情处理发生延缓,如果我们现在站在民航的角度来讲我们各个安全厂商我们的网络厂商我们的通信厂商去把我们之间的这种壁垒打开,让我们这种彼此的能力能够相互去融合,相互去调用,这样的话我们彼此之间进行联防联控,这样对于我们的民航业才是真正的推动它的一些技术层面上的落地,我想这样对于我们彼此来讲才会做到这种供应吧。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TG产品总经理 刘伟伟:主持人提这个话题我特别有感触,因为中兴作为一个通信企业做这个特别是民用航电这块领域中国差距最大的领域,我们进来之后其实同时也是航电领域开发我们做这个系统也是照找相关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协作完成这个事情,我觉得在航电领域的合作特别在中国目前现状合作非常关键的,就是每个公司要做自己最擅长的,要把各块最擅长的公司或者伙伴联合起来把这个行业整体市场规模推大,其实从现在来看的话,从中国因为我们有整个大飞机的平台、后续大数据数量越来越多,同行发展起来,以后在中国发展起来,中国整个的航电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实我们现在中国公司的占比,我一直跟我们的朋友或者同事说的一句话,等同于我们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讯行业一样刚刚的开始后续空间非常大,开放的态度把整个的产业链做大非常关键的事情。 北京中兵智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震:首先这个问题其实又说回来我们很感谢这个平台,平台本身给我们这么一个沟通的机会,然后能够让大家有一个今后怎么联合起来,怎么去能够自己找对自己的环节,大家能够更好的契合在一起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事儿其实这种沟通交流其实刚刚在会下跟几个专家在沟通这件事儿,其实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我们特别担心原来说第十九届的会因为疫情原因不办了,但是还是克服了各种各样的民航报这块还是把这个会办了,我觉得非常不错,非常好给我们提供交流、沟通,能够找契合点,能够共同的推动这样一个后续发展的机会。另外一个是刚刚也提到了一个标准化的问题,你只有一个标准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行业做这件事儿这样做,这个行业做那件事儿那样做,尤其是技术的领域,在技术的领域我们从不同的原有的行业发展基础上又到民航相对是一个小众的行业,刚刚说业务逻辑比较深,行业技术不通用的话,进入到行业会存在很高的业务壁垒这个时候会很麻烦的。这个里面我们降低业务上的门槛然后把业务上的标准,技术上的标准做好,这个里面其实我觉得是让更多人和企业能够参与更好的里面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波:也向各位领导汇报,我仔细观察一下,台上在座几位,除了我跟李总我们是属于行业内的买方厂家以外,其他四位都是我们卖方企业都是我们的友商。我也想为我们的友商呼吁,其实刚刚第一位专家谈到的壁垒是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其实行业内我们民航有我们民航的壁垒,各种的要求、资质、行业属性把我们的友商屏蔽在外,我之前从事信息工作的时候,我做了一件我觉得自己做了还是比较正确的事情,就是从重庆打开一个口子然后让华为和阿里进入了民航,民航做的很好是深圳机场有很好很深入的合作,最初进入是重庆进入的,深圳机场和华为的合作模式不可复制,所以说影响了我们之间的成果,那么阿里的合作也是从重庆进入,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希望尽可能的让我们机场方,我们的航空公司,我们空管,我们民航的甲方为我们友商打开这扇窗,让他们进来,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供给侧的企业把他们的智慧贡献给我们,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互利共盈。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副总经理 李志军:我非常赞同吴总讲的,我们从航空公司的视角来说,我自己也是建议各方多去思考生态圈的问题,开放、共享我们现在讲生态圈,什么是生态圈?参与生态圈的各方大家都有收益,这才是生态圈,所以这个行业和行业内外大的平台看起来我建议从三个方面考虑生态圈的问题,咱们主题是信息化,第一个生态圈就是技术生态圈,哪些事情像BAT大的厂商提供的,哪些是行业内专业的IT公司提供的,哪些是我们甲方的公司自己可以做大家有基本的定义进行一个合作这个是技术生态圈。第二个数据生态圈,这块我今天分享的一个案例,把我们的数据放到上海数据交易所,希望把我们的数据让更多的需要这些数据的合作伙伴去适应,反过来我们也有诉求,我们的合作伙伴也能把数据给我们使用,让我们共同去提高我们运营效率,提高我们的客户服务能力,在交易所这样非常安全的、合规的合法的这么一个平台上做事情这个是数据生态圈我觉得交互的数据越多越好,数字化时代说白了就是数据的流动才是数字化时代的特点。第三个生态圈就是最终的业务生态圈,不管是做技术还是业务的,最终希望有一个业务生态圈,这个是业务层面,我觉得各方面可以考虑业务层面去融合,反过来要求技术生态圈和数据生态圈的支撑。如果我们一直以三类生态圈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话,我相信开放共享会做的越来越好。 新华三集团民航行业总工 张晓阳:刚刚领导讲到生态圈,我就着生态圈往下讲,其实刚刚前面几个领导讲过,术业有专攻,大家每个公司都各有所长,生态圈把大家各自擅长的一方面融合在一起,说一下我们现在做的一个事儿,因为我们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公司,我们通过联合业界比较优秀的生态合作伙伴和我们客户一起打造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面我们提供一个数据融合底座,我们生态合作伙伴用他们去擅长的这些生态应用加入进来,让我们的一些客户给予我们一些业务指导,我们三方一起去打造这么一个开放的发展环境,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做一些实验,去做一个信息化的推动,我们去将我们的民航,将机场信息化、有质量、有保障、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同样这个实验室里面我们几方面也都能各取所需,通过这样的一个环境达到一个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以上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非常真诚和非常深刻观点的分享,时间关系我们意犹未尽的部分需要在台下进行了,这个环节的讨论现在告一段落,感谢六位嘉宾,请六位嘉宾台下就座。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